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远程心电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58例患者采用100IR型远程心电记录仪,记录并发送了398份有效心电图。结果未见异常者183份,心律失常检出215份,检出率54.0%。215份异常心电图构成情况:窦性心动过速81份(37.7%),房性心律失常79份(36.7%),窦性心动过缓32份(14.9%),室性心律失常8份(3.7%),房室传导阻滞3份(1.4%),起搏心电图5份(2.3%),束支传导阻滞3份(1.4%),ST-T改变4份(1.9%)。结论远程心电监测对发作无规律、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难以捕捉的心律失常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老年人心电图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098例离退休老年人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描记。结果异常心电图的检出率为58.0%(637/1098),在异常心电图中,最多的为缺血型ST-T改变261例(23.8%),其次为传导阻滞122例(11.1%);以右束支传导阻滞为主,其次是左前分支传导阻滞、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在心律失常中,以室性期前收缩和心房纤颤发生率最高,分别为40例(3.6%)和28例(2.6%)。结论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递增,提示对老年人群应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  相似文献   

4.
吴永才  陈兴奕 《临床荟萃》1997,12(11):498-499
我科自1995年1月~8月收治冠心病180例,其中112例都做了静息心电图(ECG)和动态心电图(DCG),现作一对比分析。 1 临床资料 112例冠心病患者的诊断均符合1980年全国内科会议制定的《关于冠心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建议》的标准,均排除其它器质性心脏病。其中男88例,女24例,年龄40~49岁10例,50~59岁35例,60~69岁46例,70~79岁20例,80岁1例,平均62±1.3岁。  相似文献   

5.
<正> 了解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发生情况、发作机制、临床表现以及与预后关系,对冠心病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对30例冠心病人进行24小时Holter检测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对象和方法按WHO诊断标准确诊为冠心病30例,男23例、女7例,年龄38~80岁,平均61.05岁。缺血性ST段的诊断标准: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1mm,(J点后80ms)或原有ST段压低者需再压低≥1mm,持续时间≥1分钟,两阵缺血发作间隔>1mm。ST段改变同时受试者有典型心绞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8):3444-3445
谈论100例冠心病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的对比分析。选取我院冠心病的病人100例,均选自为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分别进行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的检验,检验病人的心律失常的情况,对两组不同的检验方法中病人的检验结果实行比较。在病人的心律失常的情况,动态心电图的检验结果的阳性诊断结果大于常规心电图的阳性诊断检验结果,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的异常检出的情况大于常规心电图,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检验心律失常的情况上,动态心电图的检验结果更理性,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3):513-514
探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查方法在临床中对于冠心病的诊断结果差异,以期为冠心病患者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所有入选患者均经由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患者,对上述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进行研究,检查方式分别为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查,对两种心电图检查方法应用于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检出情况与准确性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动态心电图在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与心率失常检出率及判断冠脉病变程度准确性方面均优于常规心电图(P<0.05)。与常规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属于无创检查,在冠心病临床诊断方面具有更快捷准确且全面的优势,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和心率失常方面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医师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效果和误诊率情况。方法:选取泸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心电图诊断,观察组患者行动态心电图诊断,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心肌缺血阳性率诊断结果(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心肌缺血阳性率诊断结果(52.00%);观察组患者各项心律失常类型检出率水平就能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便于医护人员掌握患者的心电情况,预防冠心病导致的猝死。  相似文献   

9.
常规心电图(ECG)在临床上应用已久,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但由于其只能记录受检者静息状态较为短暂的心电变化,有其局限性.而动态心电图(DCG)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本文对338例患者的ECG与DCG的检查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心电图常规12导联及在胸导联仍是目前诊断在室心肌梗死较简单、可靠的方法。现选择我院1995年6月~1998年6月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血清心肌酶演变均符合急性了壁心肌梗死的住院患者46例,对其心电图改变与冠脉造影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心电图对右室心肌梗死的(RVMI)诊断价值。1临床资料1.1对象46例患者除外来支阻滞、心包炎和慢性肺部疾患。根据冠脉造影为急性下壁并右室心肌梗死者为RVMI组(18例),急性于壁未合并右室心肌梗死者为对照组(28例)。RVMI组中男12例.女6例;年龄41~86岁,平均56±10.8岁。1.2方法患者就诊即刻描记…  相似文献   

11.
徐承敏  张亚英 《临床荟萃》1994,9(22):1012-1015
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y,DCG,动心图,下同)或称非卧床心电图(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phy)系美国Holter首创并于1961年用于临床,故又有Holter心电图之称。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毒鼠强中毒后的心电图改变及其临床意义,作者对20例毒鼠强患者进行了心电图检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常规12导联心电图对右室梗塞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明  董志远  韦娟娟 《临床荟萃》1999,14(13):619-620
1 资料和方法 1993年7月至1998年4月本院住院急性下壁或后壁MI21例,男16例,女5例,平均年龄(57±8)岁,合并RVI20例,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59±10)岁。 RVI诊断:急性下后壁MI出现下列表现者:①有右心衰竭的体征而无左心衰竭的表现或不能完全用左心衰竭解释者;②出现低血压而不能用泵衰竭或低血容量解释者;③右胸导联心  相似文献   

14.
230例高频心电图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30例高频心电图的初步分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医院刘苏平,吴吉梅海南省海口市省中医院张爱哈尔滨市第二中医院白永贵自从1952年Langner[1]等人首先将高频心电图(HFECG)应用临床以来,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高频心电图的检测技术有了...  相似文献   

15.
常规心电图虽是诊断心律失常的基本方法,但不能满意观察到诸如心理、运动、睡眠、药物以及某些病理情况下的心电图变化;对于某些一过性或复杂性心律失常更是如此。一次常规心电图仅能提供50~100个心动周期的信息,而动态心电图连续监测24小时却可提供10万个以上。资料表明,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无论在质或量的方面,动态心电图均优于常规或运动试验心电图。现将本组10例室早的动态心电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诊断中常规心电图(EcG)和动态心电图(DCG)的诊断效果。方法:将2017年4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40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按挂号先后顺序均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参照组用常规心电图,观察组用动态心电图,比较两组的相关指标。结果:检查后,参照组的相关指标显著差于观察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诊断中用常规心电图(EcG)和动态心电图(DCG)都有很好的效果,但动态心电图诊断方式更简便,而且对患者的心脏监测更具体,提高了诊断结果的正确性和检出率,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  相似文献   

17.
李慧  安新江  王庆文 《临床医学》2012,32(11):95-96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动态心电图特点。方法分析86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结果。结果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动态心电图异常,主要有心律失常为室性早搏、房性早搏以及房室传导阻滞,常合并ST-T改变。动态心电图阳性率96.5%,高于常规心电图的阳性率74.4%。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冠心病心律失常采取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80例研究对象是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本院收治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以入院病历号进行奇偶排序,分成各40例的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采取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结果两组房性期前收缩早发、室性期前收缩早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房性期前收缩成对、室性期前收缩成对、房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及室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检出率均低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心律失常采取动态心电图诊断,所获得的灵敏性较高,能够提高阳性检出率,保证进行简便、无创的检测,适用于临床广泛研究。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8):4211-4212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76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首选均采用常规心电图进行检查做对照组,然后采用动态心电图再次检查做研究组,检测患者心率变化,用计算机比较两组检查结果。结果动态心电图在房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二、三联律、室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二、三联律及短阵室上速的项目检出率大于常规心电图,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在房性早搏早发、室性早搏早发、心房颤动及室速项目上检出率无明显差异,同时两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较常规心电图应用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诊断价值更高,可以更准确地检测心电信号的变化,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3月~2012年3月的235例冠心病患者的资料,235例患者设为A组,A组患者均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治疗,其中男123例,年龄29~72(平均49.52)岁;女112例,年龄28~81(平均51.23)岁,病程1w~20年。设对照组为B组,B组210例患者采用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其中男110例,年龄23~69(平均52.32)岁;女100例,年龄19~82(平均53.29)岁,病程5d~28年。动态心电图检测的冠心病高于常规心电图。通过动态心电图,我们可以尽早发现症状,做好相关的诊治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