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7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X线是传统介入电生理检查与导管消融治疗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但长期的射线暴露危害以及射线防护设施佩戴造成的骨骼运动系统损害都不容忽视。另外,孕妇、幼儿以及射线敏感等特殊患者的存在也提倡不依赖射线的介入环境。近年来,随着压力感知导管、心腔内超声等新器械的问世以及三维电解剖系统演进、相关技术的深度挖掘,基于极低/无射线导管消融技术/策略以及其安全性的探索与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量的临床研究充分证实了"无射线"导管消融技术/策略处理绝大多数心律失常疾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新器械、新技术及新理念必将助推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治疗步入"无射线"时代。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电指标f QRS与QTc联合是否能更好预测肥厚型心肌病(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的复发。方法:纳入在北京安贞医院行导管消融术的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共120例(阵发/持续性心房颤动72/48)。消融策略包括: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行双侧肺静脉隔离(PVI);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行PVI加左心房顶、二尖瓣峡部和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术前评估基线心电图,f QRS定义为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至少两个连续导联的QRS波存在≥2个R波或者R波的波顶或S波的波谷出现顿挫波。采用Bazett公式校正QT间期。术后定期随访,复发定义为导管消融术后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记录的任何类型的>30 s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结果:59.2%(71/120)患者f QRR阳性。f QRS最常见于下壁导联(81.7%)。QTc间期(443.90±38.59)ms。平均随访13.4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为42.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f QRS阳性(HR=1.922,95%CI:1.151~3.210,P=0.012)和QTc>448 ms(HR=1.982,95%CI 1.155~3.402,P=0.013)分别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f QRS和QTc联合能更好预测心房颤动术后复发。结论:f QRS和QTc延长是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f QRS和QTc联合可用于预测该类患者心房颤动射频术后转归。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病)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射频消融的房颤合并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稳定后的免疫病患者共15例(免疫病组),并按照1∶4比例匹配了60例房颤类型、性别、年龄(±2年)、手术时间(±1年)的非免疫病房颤患者(非免疫病组)。比较两组包括C反应蛋白在内的临床特征及房颤导管消融的疗效复发情况。复发定义为消融术后发生持续30 s以上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结果免疫病组C反应蛋白显著高于非免疫病组(6.14±9.50 mg/dl vs 1.81±2.35 mg/dl,P=0.001 8),其它临床指标两组无差异。随访462±416天,两组房颤复发率无差异[33.33%(5/15)vs35%(21/60),P〉0.05]。免疫病组5例均在81天内复发(中位数18 vs 92 d,P=0.037 3)。免疫病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66.7%,10/15)。结论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治疗稳定后,免疫病合并房颤患者行导管消融术是安全、有效的。术后早期房颤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女性心房颤动患者行射频消融的电生理特点及安全性。方法我院从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共1518例心房颤动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男性1054例,女性464例。随访成功的定义为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且无任何房性心律失常发作至少3个月以上。比较男女性别问临床特征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女性心房颤动患者年龄明显大于男性[(60±10)岁比(56±12)岁,P〈0.01],合并高血压病者比例明显高于男性[52.1%(242/464)比30.7%(323/1054),P〈0.05];导管消融过程及安全性和并发症发生率男、女性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随访6~12个月,女性患者再次消融率低于男性[11.9%(55/464)比15.5%(163/105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次总消融成功率和3次及3次以上总消融成功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心房颤动患者术前临床合并症较为复杂。尽管女性患者风险较高,但导管消融过程及术后随访结果与男性无差异。因此导管射频消融对于女性心房颤动患者也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因变异功能学研究在临床不典型长QT综合征(LQTS)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先证者有晕厥事件,心电图无QTc延长,临床疑诊LQTS;基因检测显示KCNH2基因M756V变异;家系中变异携带者QT正常,无心脏事件。分别使用含有野生型(WT)和突变M756V HERG基因的pcDNA3.1重组质粒进行转染,设WT+M756V共转染组。转染后进行膜片钳和免疫组化研究明确临床诊断。结果 HERG M756V组电流较WT组明显减低,提示M756V变异为具有病理意义的LQTS突变;HERG M756V与WT共转染并无明显负显性机制。免疫组化研究表明HERG M756V蛋白存在转运障碍。结论体外功能学研究证实KCNH2基因M756V变异为LQTS突变,为临床疑诊患者提供确诊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环肺静脉隔离(CPVI)和CPVI+线性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合并左心房扩大患者的长期疗效.方法 入选左心房内径≥40 mm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88例,根据术中结果分为CPVI组(132例,CPVI后恢复窦性心律且结束手术时未诱发心房颤动心律失常者)和CPVI+线性消融组(56例,CPVI后心房颤动未终止或诱发房性心律失常的患者继续行二尖瓣环峡部线、左心房顶部线和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线消融).随访至术后3年.比较2组患者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单次消融术中结果及并发症.结果 CPVI+线性消融组左心房内径大于CPV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 ±5) mm比(43 ±3) mm,P=0.011],LVEF小于CPV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8)%比(64±9)%,P =0.045].CPVI+线性消融组手术时间和X线透视时间明显长于CPVI组[分别为(205 ± 67) min比(142 ±45) min;(40±16) min比(28 ±21)min,均P<0.01].术后1年,CPVI+线性消融组单次消融成功率低于CPVI组[66.1% (37/56)比79.5% (105/132),P=0.047],但术后3年2组单次消融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7% (32/56)比59.2% (78/132),P=0.857].术后3年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9% (28/46)比59.2% (78/132),P=0.755].结论 阵发性心房颤动合并左心房扩大患者在CPVI基础上加行线性消融近期成功率低于单纯CPVI,但远期成功率相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环肺静脉电极指引下的肺静脉前庭导管消融与单导管技术隔离肺静脉前庭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治疗方法学和疗效的差异.方法 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共有135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在北京同仁医院接受导管消融治疗,分为环肺电极组54例和单导管消融组81例,行三维标测系统(CARTO)下房颤导管消融.行双侧肺静脉前庭隔离后,比较两组的安全性、时效性和临床效果.结果 环肺电极组肺静脉前庭隔离52例(96.3%),单导管消融组78例(96.3%),两组隔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操作时间上,单导管消融组明显快于环肺电极组[(76±41) min比(101±32) min,P<0.05].单导管消融组X线曝光时间明显少于环肺电极组[(12±6.1) min比(24±6.5) min,P<0.05].随访8个月,不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成功维持窦性心律的患者,环肺电极组43例(79.6%),单导管消融组67例(82.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环肺电极组有2例肺静脉缩窄的并发症.结论 对于阵发性房颤的消融,单导管消融优于环肺静脉电极指引下导管消融,应用单导管技术定位缝隙实现肺静脉前庭的完全隔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QTc是否与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13年6月,在北京安贞医院第一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共39例,收集术前心电图和其他临床资料,术后定期随访。结果:随访(14.8±11.7)个月,23例患者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复发率59%)。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QTc显著性延长[(461±29)vs.(434±18)ms,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QTc和左心房前后径(LAD)是心房颤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当QTc截断值为448ms时,其预测心房颤动复发的敏感性为0.81,特异性为0.7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QTc每增加10ms,心房颤动复发的风险比为1.227(95%CI:1.053~1.431,P=0.009)。与LAD单独预测术后复发相比,LAD和QTc联合能更好地预测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短QTc和左心房偏小的患者无心房颤动复发。结论:QTc延长能预测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短QTc和左心房偏小的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QTc是否与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相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 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第1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心功能正常患者242例,将纳入患者按疾病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98例)和未复发组(144例),收集术前心电图和其他临床资料,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随访(17±9)个月,98例患者(40.0%)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QTc明显延长[(429±26) ms比(419 ±23) ms](P=0.004).复发组的左心房前后径较未复发组明显增大[(41±6)mm比(38±5)mm](P=0.003).QTc与心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0.162,P=0.011).长QTc组(n=53)的导管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率明显较正常QTc组(n=165)和短QTC组(n=24)高(P =0.001、P=0.069);左心房直径<38.3 mm组与左心房直径≥38.3 mm组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率比较,左心房增大与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相关(P=0.01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QTc和左心房前后径是心房颤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QTc:风险比=2.361,95%置信区间:1.353 ~4.121,P=0.003;左心房前后径:风险比=1.795,95%置信区间:1.041 ~3.094,P=0.035).长QT患者心房颤动复发的风险比为2.361(95%置信区间:1.353 ~4.121,P=0.003).与左心房前后径单独预测术后复发相比,左心房前后径和QTc联合能更好地预测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结论 QT延长是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我们提出一种全自动、高精度的CARTO电解剖图(EAM)与CT曲面的配准算法。算法首先以基于主轴的方法粗配准EAM与CT曲面,然后再以基于Hausdorff距离的方法进一步实现EAM与CT曲面精配准。实验结果表明,相对Carto-Merge配准软件以及随机配准算法,基于Hausdorff距离的配准算法能获得更稳定且更精确的EAM与CT曲面配准效果,同时算法完全自动,基于Hausdorff距离的EAM与CT曲面配准算法能很好地满足房颤消融手术的临床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