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3篇
儿科学   16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膈肌疲劳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愈来愈多的资料表明,膈肌疲劳在呼吸衰竭的发生机理中有重要意义,它是导致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膈肌疲劳的治疗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对膈肌疲劳的治疗药物包括正性肌力药物、活性氧类清除剂、参麦注射液、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等进行了综述,并对它们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小儿副鼻窦支气管炎深部鼻式的细胞细菌学检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临床上认为用于副鼻窦支气管炎[1]细菌学诊断的标本应通过鼻窦部位穿刺获取才有意义 ,而儿童患者 ,由于病变及副鼻窦形成尚未定型 ,且操作时不合作 ,故不主张作穿刺诊疗。为探讨副鼻窦支气管炎患儿深部鼻拭子细胞学、细菌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笔者对253例患儿进行了深部鼻拭子涂片细胞学检查及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现报道如下。1.对象为1998年1月~1999年12月来我院呼吸内科门诊就诊及随访的副鼻窦支气管炎患儿253例 ,男性172例 ,女性81例 ,年龄2~13岁 ,其中2~4岁126例 ,~6岁67例 ,~13岁48例。…  相似文献   
3.
T淋巴细胞在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25,自引:8,他引:17  
目的 探讨T淋巴细胞在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对24例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儿和21例正常对照组儿童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血浆IgE等进行检测。结果 1.发作期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发作期CD8~+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CD~+/CD~+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2.发作期患儿CD_(23)~+、CD_(19)~+、IgE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BC)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3.同IgE浓度CD_(23)~+(R=0.575 P<0.001)及CD_(19)~+(r=0.372 P<0.05)均呈正相关,CD_(23)~+与CD_(19)~+(r=0.663 P<0.001)呈正相关。结论 1.哮喘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布发生变化,哮喘发作期T淋巴细胞处于激活状态;2.CD_(23)~+、IgE在哮喘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囊性纤维化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3月收治的1例囊性纤维化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女,生后不久开始出现反复咳嗽、咳痰,肺部感染。9岁就诊时有重度营养不良,杵状指(趾),副鼻窦区压痛,双肺散在湿罗音;实验室检查提示胰腺炎;影像学检查提示合并鼻窦炎及支气管扩张;全外显子基因组测序示CFTR基因复合杂合变异,等位基因1,c.1766+5GT(NM_000492.3)剪接突变;等位基因2,c.2805delA:p.L935fs(NM_000492)移码突变;检出基因型匹配囊性纤维化临床表型。检索建库至2018年7月中国知网、万方及PubMed数据库,以"囊性纤维化"和"基因"为关键词组合检索,共检索到7篇文献,报道9例包含c.1766+5GT位点变异的囊性纤维化患儿,加上该例共10例。10例患儿均为中国人,且均以反复咳嗽、咳痰等肺部感染为主要表现,多数合并支气管扩张,仅部分合并胰腺功能不全。结论 c.1766+5GT位点可能是中国人特有的CFTR基因变异位点,与c. 2805 delA:p.L 935 fs变异构成新的复合杂合变异,其临床表型主要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较少累及消化道。  相似文献   
5.
愈来愈多的资料表明,隔肌疲劳在呼吸衰竭的发生机理中有重要意义,它是导致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膈肌疲劳的治疗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对膈肌疲劳的治疗药物包括正性肌力药物、活性氧类清除剂、参麦注射液、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等进行了综述,并对它们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气管幼年性黄色肉芽肿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例气管幼年黄色肉芽肿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女,1岁10个月,以反复喘息为主要表现,常规抗感染、全身糖皮质激素及支气管舒张剂治疗效果不佳。电子支气管镜提示患儿声门下气管侧壁可见1个直径约0.8 cm的淡黄色肿物,表面光滑,阻塞气管腔约60%。经显微喉镜下激光切除肿物,手术局部行CO2冷冻治疗,病理及免疫组化提示为幼年性黄色肉芽肿。随访5个月未见复发。检索建库至2020年8月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PubMed,以"幼年性黄色肉芽肿"和"儿童"为关键词组合检索,共检索到8篇文献报道了8例儿童气管或喉部幼年性黄色肉芽肿者。结论儿童气管幼年性黄色肉芽肿罕见,当出现严重气道梗阻时,可采取手术切除治疗。激光切除肿物联合CO2冷冻切口,既可解除气道梗阻,又能减少局部肉芽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川崎病 (KD)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 3 4例有冠状动脉病变的川崎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轻、中度冠脉扩张及心包积液均能在 1~ 2年内恢复 ,而重度冠脉扩张成巨大冠脉瘤 (CAA)者则不易恢复 ,留下永久性冠状动脉病变 ,预后不良。另外 ,发现采用ASA +IVIG +IVMP治疗 ,患儿的临床症状较ASA +IVIG治疗的症状更易得到改善 ,而且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率 ( 4 4 4%)较ASA +IVIG治疗者 ( 61 .5 %)为低 ,扩张的程度也轻。结论  ( 1 )小儿川崎病 (KD)虽然是全身中小血管内膜的炎症 ,但以心脏冠状动脉最易受累 ,特别是左侧冠状动脉(LCA) ,为小儿时期后天性冠状动脉心脏病的重要原因。 ( 2 )KD急性期在用ASA +IVIG治疗的基础上加用IVMP对临床症状的改善有肯定的疗效 ,而在预防CAA方面可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婴幼儿咽喉反流性疾病与持续喘息的关系,为持续喘息患儿的诊治提供一种思路。 方法 对持续喘息1个月以上且经门诊给予普米克令舒雾化治疗没有缓解的60例患儿收入院,并行纤维支气管镜及喉咽部24小时pH值检查。其中男45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9.93±0.82)个月;根据咽喉反流诊断标准分为咽喉反流组及无反流组;根据气管镜镜下表现分为气管软化组及无气管软化组。 结果 ①气管镜检查结果提示所有患儿均有气管、支气管内膜炎症,且22例患儿有气管支气管软化(气管软化组),平均年龄为(8.13±5.65)个月;38例无气管支气管软化(无气管软化组),平均年龄为(10.92±5.59)个月,2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根据Ryan指数,36例患儿有咽喉反流,发生率达60%。③气管软化组直立位时Ryan指数为197.67±228.19,明显高于无气管软化组(33.76±49.64),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24,P=0.003)。④气管软化组和无气管软化组均有18例患儿符合咽喉反流诊断标准,咽喉反流的发生率分别为81.8%及47.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90,P=0.009)。 结论 咽喉反流是引起患儿持续喘息的重要原因,具有气管软化的持续喘息患儿,咽喉反流的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9.
参麦注射液与氨茶碱治疗儿童膈肌疲劳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参麦注射液与氨茶碱治疗儿童膈肌疲劳效果的异同性。方法 将 5 3例具有膈肌疲劳的住院患儿随机分为参麦注射液组 (A组 )、氨茶碱组 (B组 )和对照组 (C组 )三组。C组采用抗感染、吸氧和静脉营养等综合治疗 ;A、B组在C组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参麦注射液和氨茶碱静脉推注。运用电阻抗呼吸图作为疗效标准 ,观察用药后 30min有效例数、膈肌疲劳消失所需的时间及治疗前后动脉血气的变化。结果 ①治疗后30min内 ,A、B组的有效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但A、B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且 30min内A、B组的电阻抗呼吸图参数M值和α值分别与自身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 (P <0 0 1) ,而C组则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②三种治疗方法均能增加 pH值 ,降低PaCO2 。在降低PaCO2 方面 ,B组与C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 ,但是A组与B、C组比较则具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1)。另外 ,B组患儿膈肌疲劳消失所需时间比C组患儿短 (P <0 0 1) ,而A组患儿所需时间更短 ,与B、C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1)。结论 参麦注射液治疗儿童膈肌疲劳的疗效比氨茶碱要优 ,且副作用小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2001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KD住院患儿75例,经心脏彩超检查分为两组:无冠状动脉扩张(nCAD)组37例和冠状动脉扩张(CAD)组38例。全部患儿测定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CRP)、肝功能,检测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记录发热天数,并对两组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的发热时间、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血沉、C反应蛋白、CD3、CD8、CD4/CD8及血清白蛋白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急性期血小板、CRP、CD4/CD8明显增高与KD并CAD显著独立相关,而血红蛋白、CD8和血清白蛋白则为KD并CAD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急性期可疑KD患者血小板、CRP、CD4/CD8增高或血红蛋白、CD8和血清白蛋白降低可作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早期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