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应用Meta回归分析方法对苯职业接触水平进行评估。[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Pub Med数据库中1983年1月1日—2017年9月30日公开发表的有关我国工作场所职业性苯接触水平的相关文献,中文主题词为"苯""工作场所""浓度""暴露",英文检索词为"benzene""workplace""concentration""exposure",按照本研究制定的入选和剔除标准,筛选出118篇文献进行Meta回归分析。采用SAS 9.3软件,以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构建回归方程进行回归推算,分析各行业苯职业接触水平的变化趋势。[结果]文献数据显示,1983—2014年我国各行业工作场所苯短时间接触浓度(C_(STEL))和苯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_(TWA))的中位数分别为6.26、1.87 mg/m3。苯C_(STEL)的中位数居前3位的行业分别为家具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与制鞋业(以下简称"皮革制鞋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分别为26.63、15.99、7.98 mg/m3。除1998年、2000年外,2000年之前苯C_(STEL)均高于10 mg/m3。1983—2014年皮革制鞋业、家具制造业、石油加工业、化工原料制造业和橡胶制品业的苯C_(STEL)以每年8%~31%的速度下降,石油加工业的苯C_(TWA)以每年46%的速度上升(P0.05)。[结论]文献报道的我国皮革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化工原料制造业和橡胶制品业的苯职业接触水平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识别某纯净水生产厂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找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与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该纯净水生产厂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噪声、高温、化学毒物(氯气等)。其中桶清洗间氯气15 min检测浓度最大值为1.36 mg/m3,超过最高容许浓度0.36倍,其余检测点的各化学毒物浓度小于职业接触限值;注塑、压盖、吹瓶岗位40 h等效声级分别为86.5 d B(A)、92.9 d B(A)、89.4 d B(A),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结论噪声的关键控制点为注塑机、压盖机、吹瓶机,洗桶和灌装生产线,应从职业病危害发生的关键控制部位加强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对某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新建建设项目(简称"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并验证效果。方法在对某年产量为72.7万k VAh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过程中,通过分析铅烟和铅尘职业病危害,确定危害关键控制点(CCP)和关键限值,以及建立CCP监督控制程序、纠正措施和建立HACCP体系验证程序等步骤,建立和应用HACCP体系,验证HACCP体系应用效果。结果该建设项目工作场所空气中铅烟和(或)铅尘短时间接触浓度(CSTEL)超标率为33.3%(17/51);作业人员血铅水平偏高(≥1.9μmol/L)者检出率为2.3%(10/438)。通过建立HACCP体系指导铅危害整治后,该建设项目工作场所铅烟或铅尘CSTEL均不超标,作业人员血铅水平偏高者检出率下降到0.9%(4/438)。结论 HACCP体系可用于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中,为铅烟和铅尘危害的预防、控制和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07-2011年职业健康检查技术人力资源状况,为职业卫生技术人员的培养提供决策依据。方法结合2007-2011年广东省职业健康检查培训和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参照全省从业人员年度统计数据,分析省、市、县(区)三级机构的人才培养情况,就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非珠江三角洲地区(即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情况作对比分析。结果截至’2011年4月,全省新增30家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有3670人取得职业健康检查专业技术资格,省直属、市直属、县(区)级卫生机构专业人员均有所增加。珠三角地区机构和人员数量均多于非珠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新增机构19家,增加专业技术人员991名(50.74%)。非珠三角地区新增机构9家,增加专业技术人员183人(42.96%)。结论广东省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但与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提出的目标存在差距,仍需加大专业队伍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国内职业性噪声接触对工人心率的影响。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收集1990-2012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关于职业性噪声接触与工人心率有关的文献,严格按照纳入和剔除标准分类整理,采用STATA 10.0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作敏感性分析。结果检索到的13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累计对照组2 930例,累计接触组3 715例,接触组工人发生心率异常的风险是对照组的3.43倍(95%CI:为2.90~3.96),且各项研究间不存在异质性(Q=8.71,P=0.43,I2=1.80%)。Begg检验显示Z=1.32,P=0.19;Egger检验显示,t=0.56,P=0.59(95%CI:-1.04~1.72),说明该分析不存在明显偏倚。结论职业性噪声接触对工人心率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不同职业紧张水平燃煤电厂作业人员血清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水平,探索职业紧张生理学评价指标。方法采用职业紧张量表(OSI-R)对燃煤电厂作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按职业紧张水平分为高、中、低水平组,并随机抽取各水平组生产人员和后勤行政管理人员各30例,测定其血清中HSP70表达水平。结果 OSI-R量表各问卷及各项目的克伦巴赫α系数均大于0.70;HSP70表达水平与PSQ得分呈正相关(P<0.05),而与ORQ和PRQ得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作业人群、生产人员、后勤行政管理人员的各职业紧张水平组间HSP70表达水平逐级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产人员的HSP70水平高于后勤行政管理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中HSP70表达水平可作为燃煤电厂作业人群进行职业紧张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广东化学中毒应急机构解毒药物储备状况,为做好应急救援药品储备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广东化学中毒应急机构12种应急解毒药物储备状况.结果 调查76家市、县(区)化学中毒应急机构,目前没有一家机构能全部储备12种应急解毒药物,仅有14家(18.4%)储备了2~10种解毒药物;有61家机构(80.3%)建立了紧急药物购置渠道;14家(18.4%)机构既无应急药品储备又无建立紧急购置渠道.结论 广东化学中毒应急机构解毒药物储备状况不佳.储备率低、品种少,急需补充储备,尤其应优先补充氰化物、硫化氢、有机磷农药等急性化学中毒的特效解毒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广东省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方法采用资料回顾和深入访谈等方法对2008—2010年广东省39家通过资质续展评审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进行调查。结果与首次获得资质时比较,39家通过资质续展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由781人增至1 138人,增幅为45.7%;学历和职称构成以大学专科及以下和中级职称及以下为主,分别为49.8%和82.6%;职业病诊断医师从115人增至272人,增幅为136.5%;职业健康检查资格人员从667人增至952人,增幅为42.7%;基本仪器设备从607台增至790台,增幅为30.1%,特殊仪器设备从273台增至379台,增幅为38.8%;但39家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在场所设置、仪器设备和工作质量等方面仍存在问题。结论近年来本省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人员素质、资格培训和仪器设备等得到了进一步充实,但仍需提高人员技术水平、规范工作和提高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延长通风时间和洒水对隧道施工期间氡浓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脉冲电离室法对隧道施工期间常规工况和试验工况下的氡浓度进行检测,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 常规通风工况下氡浓度范围为(69~1024 Bq/m3),试验通风工况下氡浓度范围为(62~668 Bq/m3),试验通风加洒水工况下氡浓度范围为(65~608Bq/m3),试验通风和试验通风加洒水工况比常规通风工况下的氡浓度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延长通风时间和湿式作业均能降低隧道作业场所空气中氡浓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识别天然气分输站可能存在的职业卫生潜在风险源,分析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能力。方法运用危险和可操作性分析(HAZOP)技术,识别生产工艺过程、生产环境和特殊环境下存在的可导致急性危害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可能发生泄漏(逸出)或聚积的工作场所,确定职业卫生潜在风险源。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通过现场调查和个人心肺复苏技能测试对工作场所、工作人员的应急设施及能力进行综合判定。结果共调查广东省内天然气分输站11座,对41名分输站操作员合21名管线巡检员进行心肺复苏技能测试。职业卫生潜在风险源为天然气大量泄漏所致低温缺氧环境、夏季高温天气。各站场有天然气泄漏、爆炸事故等应急预案和响应流程,配置了检测报警、个体防护、通讯等装备,曾开展天然气泄漏应急演练,但缺乏职业性中暑、天然气泄漏所致窒息和(或)冻伤等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应急预案及相关培训。心肺复苏技能测试结果未如理想,仅7名工人正确掌握操作顺序,实际操作中仅5组(两人为一组)工人达到合格水平。50名(80.6%)未正确掌握复苏技能的工人中,46人(92%)未将除颤器的使用放在首位,43人(86%)未能从意识上实现从A-B-C(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到C-A-B(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的根本性转变。结论 11座天然气分输站工人应对天然气泄漏所致窒息、冻伤与露天作业所致职业性中暑的应急处置能力有待提高,仍需制定急性职业危害专项应急预案,开展相关培训和演练,提高个人应急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