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研究常山酮(HF)对大鼠异基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SPF级近交系Wistar雌性大鼠30只,SD雌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行颈部心脏移植手术:同系对照组15对(供、受体均为SD大鼠,术前第1天及术后均用生理盐水灌胃),排斥组15对(供体为Wistar大鼠,受体为SD大鼠,术前第1天及术后均用生理盐水灌胃)及HF治疗组15对(供、受体同排斥组,术前第1天及术后均用HF溶液灌胃)。移植后第3,5,7天每组各处死5只受体大鼠,留取移植心行组织病理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与排斥组相比,HF治疗组移植心存活时间延长,免疫排斥反应减轻,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IL-17)呈低水平,供心心肌组织中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呈低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常山酮可以有效抑制大鼠心脏移植模型体内由于急性排斥反应引起的多种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异常升高,具有抗急性移植排斥反应的潜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了Th17分泌IL-17减少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野百合碱(MCT)所致的肺动脉高压大鼠肺组织5-羟色胺转载体(5-HTT)表达的影响。方法62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M+F组:大鼠首先给予MCT(40 mg/kg)皮下注射和氟伐他汀(1 mg/kg)灌胃,每日各1次,连续2周。第3~6周继续按氟伐他汀初始给药方案灌胃,不再进行MCT皮下注射。②MCT组:实验前2周给予MCT(40 mg/kg)1次/d皮下注射,第3~6周末给予同氟伐他汀等体积的0.9%盐水灌胃;③Saline组:分别于实验前2周及第3~6周给予等体积的盐水皮下注射和灌胃。分别于不同时间点,对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及相关参数和5-HTT的表达情况进行测定。结果MCT组大鼠于实验第2周末即出现显著的肺动脉高压伴5-HTT蛋白水平异常增高,且在观察期间逐渐增高。M+F组大鼠第6周末出现肺动脉压异常增高,但未伴5-HTT表达增高。结论氟伐他汀能有效抑制5-HTT表达上调,该作用可能与其对大鼠肺动脉高压的抑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5-羟色胺(5-HT)在该肺动脉高压(PAH)发病机制有重要作用[1].本研究旨在观察氟西汀对野百合碱(MCT)诱导的PAH大鼠肺血管重构的远期疗效及病理生理学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大鼠实验性肺动脉高压(PAH)的预防作用,并探讨caveolin-1与PAH的关系。方法:98只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M+F组大鼠首先给予野百合碱(MCT,30 mg/kg)皮下注射和氟伐他汀(1 mg/kg)灌胃,每日各1次,连续2周,自第2周末至第6周末继续按氟伐他汀初始给药方案灌胃而不再进行MCT皮下注射。MCT组大鼠给予每日1次MCT(30 mg/kg)皮下注射,每日1次,且自第1周开始至第6周末给予同氟伐他汀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Saline组给予生理盐水皮下注射或灌胃。自实验开始间隔2周测定各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及肺组织caveolin-1蛋白相对含量。结果:MCT组大鼠实验第4周末mPAP和RVHI值均较Saline组显著增高。M+F组大鼠至第6周末才出现mPAP明显升高,但观察期间该组大鼠RVHI与Salin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CT组大鼠实验第2周末caveolin-1蛋白相对含量较Saline组显著降低(P<0.05),至第4周末和第6周末,caveolin-1表达进一步下调,而M+F组未观察到有统计学意义的caveolin-1表达下调。结论:Caveolin-1表达下调是大鼠实验性PAH形成的重要原因,氟伐他汀预防大鼠肺动脉高压形成的机制与其抑制caveolin-1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中操作方便快捷的肋间动脉血运重建方法,总结分析行胸腹主动脉全程置换术的患者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10年21例胸腹主动脉全程置换术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6例,平均年龄(45±8)岁。手术中对主动脉壁进行修剪,利用主动脉后侧壁缝制肋间动脉共同通道,再以直径8 mm人造血管两端分别与肋间动脉共同通道和胸主动脉人造血管行端侧吻合,重建全部肋间动脉血运供应。结果:2例术后死亡。其余19例未发生脊髓缺血并发症。所有的病人随访6-12个月,未发现肢体运动和感觉缺失症状。CT血管造影(CTA)未提示假性动脉瘤形成,肋间动脉共同通道通畅,肋间动脉共同通道未发生异常扩大。结论:利用主动脉后侧壁,缝制肋间动脉共同通道,重建肋间动脉血运,操作方便快捷,有效减少术中脊髓缺血时间,术后能提供脊髓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榄香烯注射液对人肝癌HepG2细胞株体外增殖的影响及其特点,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相关作用机制。方法:以5-氟尿嘧啶(5-FU)为阳性对照组,应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榄香烯实验组HepG2细胞的吸光度值、增殖抑制率,并应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FCM)测定HepG2细胞周期分布特点。结果:HepG2细胞经榄香烯作用36 h后折光率减弱,细胞体积缩小、漂浮细胞增多,细胞生长受到显著抑制,并呈现出明显的时间依赖效应关系。在细胞周期分布特点及抑制率参数上,榄香烯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 01),而与5-Fu组比较,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 05)。同时榄香烯使HepG2细胞周期分布特点发生改变,表现为G0/G1期和G2/M期细胞比例上升,S期细胞比例下降,并且与5-Fu组呈现出相似的趋势。结论:榄香烯注射液在体外能通过抑制肝癌HepG2细胞株DNA复制发挥抑制其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ω-3鱼油脂肪乳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自发性气胸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COPD合并自发性气胸微创手术患者98例,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ω-3鱼油脂肪乳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术后均观察2周,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体质指数(BMI),血气分析,血清白蛋白,总蛋白及血红蛋白量的变化,观察肺漏气的发生率及持续时间.结果 行ω-3鱼油脂肪乳治疗组BMI,血气分析,血清白蛋白,总蛋白及血红蛋白量均明显增加,且高于对照组,对照组上述观察值虽较2周前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术后漏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结论 COPD合并自发性气胸患者术后应用ω-3鱼油脂肪乳有助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8.
黄连水提取物药膜辅助治疗慢性牙周炎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制备并探讨黄连药膜对慢性牙周炎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应用黄连水提取物制备药膜;将30例患有中到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的各4颗牙随机分为4组:黄连药膜组、碘甘油组、空白药膜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在基线、4周和7周时分别检测菌斑指数(PI)、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和探诊出血(BOP)等牙周病的临床指标。对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结果:各组在4周和7周时,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和探诊出血与基线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黄连药膜组治疗效果优于其他各组(P<0.05),且治疗结束后,各项指标呈继续改善状态。结论:机械治疗后,应用黄连药膜辅助治疗,可以显著提高牙周炎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研究番茄红素对帕金森病细胞模型的作用效果,探究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0.5μmol/L的鱼藤酮作用SH-SY5Y细胞24 h建立帕金森病细胞模型。将实验随机分组为对照组、番茄红素组、鱼藤酮组、不同浓度(低、中、高)番茄红素预处理组。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显微观察法观察细胞形态,Hoechst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内质网应激标志物GRP78、CHOP的表达分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鱼藤酮组细胞活力明显下降,细胞凋亡信号明显;与鱼藤酮组比较,番茄红素预处理组的细胞活力均有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凋亡信号减弱。鱼藤酮组GRP78和CHOP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而高浓度番茄红素预处理组两者的表达量均低于鱼藤酮组(P<0.05)。结论:番茄红素预处理对鱼藤酮诱导的SH-SY5Y细胞有明显保护作用,此作用可能与番茄红素预处理可有效缓解鱼藤酮损伤的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