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8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2.
目的 观察超声针联合微泡干预尿激酶溶解体外血凝块的效果。方法 以10 ml牛全血制备体外血凝块,将40个血凝块随机分为5组(每组8个):对单纯超声组以超声针治疗8 min;对单纯尿激酶组注射2 ml尿激酶溶液(5 000 IU/ml);对超声针+尿激酶组予以超声针治疗8 min+注射2 ml尿激酶溶液;对超声+生理盐水组予超声针治疗8 min+注射2 ml生理盐水;对超声针+尿激酶+微泡组于超声针+尿激酶组基础上向尿激酶溶液中加入0.01 ml自制微泡。以称重法计算各组血凝块溶解质量(W0)及溶解率;观察大体标本溶解情况,并于扫描电镜下观察血凝块微观变化。另取9个血凝块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对照组,仅注入2 ml细胞膜特异性橙红色荧光染料1,1''-双十八烷基-3,3,3'',3''-四甲基吲哚羰花青高氯酸盐(DiI)溶液;超声组,超声针治疗8 min,同时注射2 ml DiI溶液;超声+微泡组,在超声组基础上于DiI溶液中额外加入0.01 ml自制微泡。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DiI渗透情况。结果 干预前各组血凝块质量(Wbefor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各组血凝块溶解质量(W0)及溶解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超声+尿激酶组与超声+尿激酶+微泡组W0及溶解率均显著高于其余3组(P均<0.05),但该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比单纯超声组和单纯尿激酶组,超声+尿激酶组和超声+尿激酶+微泡组血凝块明显破坏,后者更为显著。超声组和超声+微泡组血凝块组织疏松,DiI渗透深远,满视野荧光,针道扩大,表面破坏,以超声+微泡组更显著。结论 超声针能显著提高尿激酶对体外血凝块的溶解能力;联合应用微泡后溶解质量未见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3.
超声介导造影微泡在炎症靶向方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超声造影技术的发展及靶向性造影剂的研制,超声介导的造影微泡的应用日益广泛,在靶向性造影研究方面更显示出诱人的前景。靶向性超声造影剂的研制目前尚处于起始阶段,使微泡具有靶向作用的方法有:①利用微泡外壳的化学和电荷特性使之滞留于病变部位;②在微泡表面直接连接特异性抗体或配体,使之结合到病变部位细胞表达的特异性抗原或受体上;③利用生物素抗生物素间分子桥作用,间接使微泡与病变区域结合,达到靶向显影和治疗的目的。超声介导造影微泡靶向性应用热点包括血栓、动脉粥样硬化、肿瘤以及炎症等的显影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超声诊断医师规范化培训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普及超声诊断医师的规范化培训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旨在强调超声影像诊断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必要性并初步探索培训的基本要求、方法、内容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炎症趋化因子CX3CL1(fractalkine)在含突变p301L转基因小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分别取9月龄含突变p301L转基因小鼠和9月龄野生型小鼠各10只。使用Western blot 检测小鼠脑组织中CX3CL1蛋白的表达。取脑组织制作冰冻切片,使用抗p-tau、CX3CL1 抗体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与9月龄野生型小鼠相比,9 月龄转基因小鼠的脑内CX3CL1明显上调。免疫荧光共表达结果显示CX3CL1与p-tau共表达 。结论:CX3CL1在含突变p301L转基因小鼠脑组织中表达上调,可能与tau导致的神经损伤的炎症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球囊再扩张治疗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中瓣周反流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球囊再扩张治疗TAVI术中瓣周反流患者19例,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观察球囊再扩张治疗前TAVI术后中瓣周反流的数目及位置,测量圆周长度和圆周范围,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重度反流3例,中度反流16例;多束反流束者7例,单束者12例;治疗后,中度反流1例,轻度反流11例,7例无反流;治疗前反流位于外上象限(12-3点)者14例,治疗后该区域反流减少至6例;治疗前瓣周反流束圆周长度和圆周范围分别为(1.81±0.39)cm、(24.03±5.55)%,治疗后圆周长度及圆周范围分别为(0.51±0.91)cm、(4.15±5.53)%,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球囊再扩张治疗TAVI术中监测瓣周反流定位准确,在定量诊断中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对胎儿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合并肺动脉狭窄(TOF/PS)、TOF合并肺动脉闭锁(TOF/PA)、TOF合并肺动脉瓣缺如(TOF/PV-AB)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我院产前超声诊断为TOF的33例胎儿超声,并与产后超声、引产后病理对照,总结胎儿TOF超声特征。结果33例胎儿TOF中,TOF/PS 22例,TOF/PA 7例,TOF/PV-AB 4例。三者超声均具有主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和主动脉骑跨的特征,其不同之处在于肺动脉发育情况。在四腔心切面(4CV)基础上联合左、右室流出道切面(VOTV)、三血管切面(3VT)及主动脉根部短轴切面(AR-SAV)对胎儿TOF的诊断率(96.97%)显著高于4CV +VOTV + 3VT(90.90%)、4CV+3VT(84.85%)、4CV +VOTV(72.73%)、4CV +AR-SAV(63.64% )、4CV(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胎儿TOF具有特征性超声表现,对肺动脉发育情况重点观察有利于胎儿TOF分型的判断。同时不同切面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TOF诊断的准确率,为预后评估和出生后及时有效的干预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细胞黏附分子1(ICAM-1)在不同强度超声条件下联合脂氟显微泡辐照局部化疗兔VX2肿瘤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经组织匀浆法于腹部皮下传代VX2肿瘤成功制作肿瘤模型的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均分为4组,其中Control组不进行任何处理;CPMs组仅单纯瘤内注射卡铂缓释微球;S 2000组注射卡铂缓释微球后使用西门子S 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4V1c探头(声强0.185 W/cm2)联合脂氟显微泡辐照局部化疗肿瘤组织;AP 170组注射卡铂缓释微球后使用Accusonic Plus-AP 170超声治疗仪(声强1.0 W/cm2)联合脂氟显微泡辐照局部化疗肿瘤组织。各实验组均行免疫组化半定量分析肿瘤组织积分光密度(IOD);Westernblot印迹法检测ICAM-1表达水平,并比较其差异。结果 Control组、CPMs组、S 2000组及AP 170组瘤兔肿瘤组织的IOD分别为11 038.62±873.54、12 953.44±771.91、17 823.27±921.92及23 037.09±1175.46,其中AP 170组IOD最高,与S 2000组、CPMs组、Control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ntrol组、CPMs组、S 2000组及AP 170组瘤兔肿瘤组织的ICAM-1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1851±0.0295、0.2543±0.0354、0.4815±0.0391及0.6195±0.0452,呈依次上升趋势,其中AP 170组、S 2000组分别与CPMs组、Control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 2000组与AP 170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度较高的超声联合脂氟显微泡辐照使ICAM-1在肿瘤局部化疗微环境中呈高表达,对卡铂缓释微球介导的化疗药物在肿瘤细胞的增殖及转移等方面呈正反馈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患者男,6岁,因"活动后口唇、指端发绀3年"入院,既往曾多次在各级医院检查未明确诊断。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皮肤巩膜无黄染,口唇紫绀,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尖搏动位于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处,胸骨左缘闻及2~3级收缩期杂音。心率112次/min,律齐,双下肢无水肿,杵状指(趾)。四肢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左上肢95/61 mm Hg(1 mm Hg=0.133 kPa)、92%,右上肢100/62 mm Hg、92%,左下肢115/52 mm Hg、89%,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毒(ET)与高血压病(EH)周围靶器官损害的关系即与EH病期的关系及苯那普利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EH Ⅰ、Ⅱ、Ⅲ期病人和正常对照组各30例的ET水平及EH组苯那普利治疗后的ET水平.结果EH组E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EH组中Ⅰ、Ⅱ、Ⅲ期亚组随分期的升高显著升高(P<0.01),且与高血压升高程度正相关(P<0.01).苯那普利治疗6个月后EH组ET水平显著下降(P<0.01).结论EH患者ET水平显著升高,且随EH病期升级而显著升高,ET不仅参与EH的发病过程,还可能参与或加重周围靶器官的损害.苯那普利在有效降血压的同时,还可能对周围靶器官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