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0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利用肝脏Gd-EOB-DTPA增强磁共振成像,术前定量测定肝功能体积,评估肝细胞癌患者肝功能储备的可行性。方法本项前瞻性研究共纳入了23位肝细胞癌病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Gd-EOB-DTPA增强磁共振及吲哚靛青绿检查(ICG)。肝实质T_1值(T_(1pre)、T_(1pos))及体积(LV)分别在增强前T_1map、肝胆期增强后的T_1map及肝胆特异期图像上测定。根据术前多学科会诊讨论的切除方案,分别运用这三个序列在工作站进行模拟手术切除,计算模拟切除后剩余肝实质的T_1值(rT_(1pre)、rT_(1pos))及肝体积(rLV)。用于评估肝功能储备的功能性参数的计算公式分别为T_1减低率(△T_1=(T_(1pre)-T_(1pos))/T_(1pre))、功能性肝体积(FV=LV×△T_1)、功能性肝体积/体重(FV/W)、增强后T_1值/体积(T_(1pos)/LV)等。运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来检测MRI功能性参数与ICG-R15的相关性,同时计算剩余肝实质的功能参数来预测术后的肝功能情况。结果术前Gd-EOBDTPA增强MRI测定的功能性参数FV、FV/W、T_(1pos)/LV均值分别为879.93、14.24、0.18和ICG-R15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ho=-0.552、-0.486、-0.579;P=0.006、0.019、0.004),其中T_(1pos)/LV相关性最高。剩余肝实质的功能性参数均值分别为rLV=805.89 ml,r FV=546.24,rFV/W=9.13,T_(1pos)/LV=0.29。术后1周患者的Child-Pugh评分为5~8分(A级18例,B级4例),其中1例术后出现感染及肝功能衰竭。结论肝脏Gd-EOB-DTPA增强磁共振的功能性肝体积测定是术前肝功能储备的定量评估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或临床治疗后随访证实的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64层螺旋CT表现。结果 5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中3例(60%)胰腺弥漫性肿大,呈"腊肠状",其中1例(20%)胰头部明显肿大,疑似肿物形成。1例(20%)胰腺体尾部局限性肿大。1例(20%)胰腺未见明显肿大。3例(60%)胰周筋膜模糊,其中2例(40%)胰周见少许渗出性积液,1例(20%)胰周见低密度环状包膜影,即"胶囊征"。4例(80%)胰腺密度均匀。1例(20%)胰头部见斑点状钙化。5例(100%)胰腺中度均匀强化。4例(80%)胆总管胰腺段逐渐变窄,肝内外胆管"串珠样"改变,其中2例(40%)伴有胰管轻度扩张。1例(20%)仅表现胰管轻度扩张。2例(40%)累及单侧肾周筋膜,肾周筋膜模糊。1例(20%)累及单侧肾盂,表现为肾盂增大,内见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影,增强扫描肿块轻度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用于诊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可用于评估胰腺外病变及胰腺治疗后改变。  相似文献   
4.
64排螺旋CT多层灌注成像对结直肠癌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CRC)的64排螺旋CT(64MDCT)灌注成像时间-密度曲线(TDC)及诸参数与肿瘤分期、浆膜浸润、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和CEA等的关系。方法对33例CRC患者进行64MDCT多层灌注成像检查。绘制所选层面靶动脉、靶静脉及肿瘤感兴趣区(ROI)的TDC。CT灌注的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肿瘤按TNM分期,TDC根据形态进行分型。对CT灌注参数与TNM分期、浆膜浸润、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和CEA等诸因素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RC的TDC分为5种类型,TNM分期中各期的TDC可表现为5型中的一种或多种。CRC的灌注参数在各期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V、MTT与浆膜浸润有关(t=2.63和-2.24,P=0.0137和0.0331),Bv与肿瘤大小存在正相关(r=0.41,P=0.02),BF、MTT与肿瘤分期、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CEA等均无关(P〉0.05)。结论MDCT多层灌注成像可反映CRC的血流灌注状况.可能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黑斑胃肠道息肉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评价影像学检查的价值.方法 搜集4例经临床和手术证实的Peutz-Jegher(Peutz-Jegher syndrome;PJS)综合征病例,4例均行腹部平片及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X线检查,其中3例行腹部CT平扫.结果 4例中,2例为同胞姐妹,另2例为散发病例.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黏膜色素斑和胃肠道息肉,其中3例并肠套叠.4例腹部平片中,1例可以显示消化道息肉.4例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均能显示消化道息肉,其中3例同时显示肠套叠X线征.3例CT平扫也能显示胃肠道息肉和肠套叠.结论 PIS有皮肤黏膜色素斑、胃肠道息肉和具有遗传性三大特征.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和CT检查可显示胃肠道多发息肉及肠套叠,对判断息肉的大小和肠套叠的位置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发现胃肠道息肉,结合患者皮肤黏膜色素斑,不难诊断PJS.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MRI弥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弥散系数(ADC)评估肝细胞癌(HCC)免疫细胞浸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不同分级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征象进行对比分析,评价CT表现对GIST病理分级的作用。方法收集有完整CT及病理组织学资料的原发性GIST共58例,其中恶性41例,良性和交界性者17例,对照病理组织学与病理分级,分析其CT征象对GIST分级的作用。结果发生于小肠、直肠的GIST比来源于胃和食道的恶性可能性更大。50例GIST表现为向腔外及壁间生长,其中38例为恶性;肿瘤平均最大径为7.5 cm,最大径≥7.5 cm者共26例,其中恶性23例;呈分叶状生长的GIST 35例,其中恶性30例。所有良性或交界性的GIST边界清晰,19例恶性GIST边界不清或部分不清。所有的恶性GIST均呈不均匀强化,均见坏死,10例良性或交界性者不均匀强化,亦可见坏死。15例恶性GIST出现周围侵犯。5例肝转移,1例腹膜种植转移。肿瘤明显强化、肿瘤表面血管、瘤内粗大血管、肿瘤腔侧面黏膜强化环及肿瘤腔侧面出现溃疡这几个因素在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检查对GIST的术前诊断和病理分级的评估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CT征象对GIST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收集有完整cT及病理组织学资料的38例原发GIST患者临床资料,统计不同cT征象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38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2.6个月,3年生存率为86.8%。生存分析显示,GIST生长方式、最大径、形态、边界、坏死形式、溃疡形成、周围侵犯及肝转移等CT征象可明显影响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均P〈0.05)。但GIST钙化与否与强化程度则与预后无关(均P〉0.05)。结论cT检查能充分显示GIST肿瘤内部情况和相邻组织关系,能判断肿瘤坏死、出血、肿瘤内细小钙化、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对GIsT患者预后的评估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脾结核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脾结核的CT表现及其病理学改变,评价CT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搜集8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追踪证实的脾结核,8例均作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结果8例中6例CT平扫表现为脾内多发性大小不等的类圆形、稍低密度或等密度灶,病灶高于水样密度。其中4例增强扫描病变无强化,与周围脾脏比较呈明显低密度,类似囊性病灶;2例增强扫描病变周边呈环形强化。1例CT平扫为单发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缘不清,增强扫描边缘及内部分隔明显强化。1例CT表现为脾脏、腹腔淋巴结多发钙化影。8例中7例同时伴有肝门、胰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少数有融合,增强扫描表现为周边环状强化而中央无强化。结论CT平扫脾脏内多发大小不等的结节状稍低或等密度(高于水样密度)病灶,而增强扫描却完全不强化,与周围脾脏比较呈明显低密度,类似囊性病灶的征象,是脾结核的相对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下肢动脉成像中应用低管电压(kVp,100 kV)设置和管电流调制减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 连续选取需行下肢动脉造影的患者61例,按随机数表随机分为A组(120 kV)、B组(100 kV)、C组(100 kV+管电流调制)。比较3组患者的图像客观评价指标、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以及辐射剂量。C组进一步按体重指数(BMI)分为C1组(BMI<24.9 kg/m2)及C2组(BMI≥24.9 kg/m2),比较2组患者间的辐射剂量。结果 3组患者的主-髂部轴位、容积再现(VR)、最大强度投影(MIP)图像的主观质量评分均在良好以上,且3组图像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的有效吸收剂量分别为8.20、5.36 和7.48 mSv;B组较A组有效吸收剂量减低约34.6%,C组较B组有效吸收剂量增加约39.5%,且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1组和C2组有效吸收剂量为7.11 和9.69 mSv,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3,P<0.05),C1组较C2组有效剂量减低约26.6%。C1组较A组有效剂量减低13.3%(Z=-2.822,P<0.05),但较B组有效剂量增加了32.6%(Z=-3.900,P<0.05);C2组较A组有效吸收剂量增加18.2%(P>0.05),较B组有效剂量增加了80.8%(Z=-3.426,P<0.05)。结论 下肢动脉MSCTA运用低kVp设置(100 kV)能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其应用是可行有效的;低kVp设置(100 kV)结合管电流调制技术仅对特定人群(体重指数<24.9 kg/m2)具有减低辐射剂量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