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BiPAP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65例COPD合并Ⅱ型呼衰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治疗组33例,治疗前两组的观察指标〔呼吸频率、潮气量、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常规治疗加BiPAP呼吸机通气治疗,治疗3天后,再测定并比较两组的前述指标,同时观察两组住院期间插管率和死亡率。结果治疗3天后治疗组潮气量、血PaO2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PaCO2和呼吸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两组插管率、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BiPAP呼吸机对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习羽  吴正霞  陈凯  吴博云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2):374+386-374,386
目的评价MSCT后处理技术在TBN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于有纵隔或肺门肿大淋巴结的41例患者,行胸部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后,利用cT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多重面重建(MPR)、仿真内窥镜导航,对TBNA检查前穿刺部位进行定位、路径设计。结果呼吸内科医师结合MSCT后处理技术行TBNA,多部位、多点取材,41例患者合格标本阳性率达100%,病理诊断阳性标本38例,病理诊断阴性标本3例,无1例并发症发生。结论MSCT后处理技术明显减少TBNA并发症,提高TBNA的安全性及诊断阳性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液基细胞学检测(LCT)结合经支气管针吸活检(TBNA)对肺癌纵膈淋巴结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12月间在宝鸡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32例行常规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经组织学确诊的并最终行手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例,术前均行TBNA纵隔淋巴结分期,穿刺物分别行常规涂片(CS)法与LCT法处理,所有患者行肺癌根治切除术及淋巴结清扫术,分析LCT法结合TBNA在非小细胞肺癌术前纵隔淋巴结分期中病理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同时分析其病理类型的符合率及分期的准确率.结果 LCT法与CS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6.05%、100.00%、96.51%、100.00%、76.92%和61.84%、100.00%、66.28%、100.00%、25.64%.LCT法在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的敏感性、阴性预测性、准确性等方面均明显高于CS法(P值均<0.01).LCT法在判断肺癌TBNA细胞病理学类型与手术组织病理学类型的符合率明显高于CS法(93.10% vs 58.62%,x2=12.02,P<0.01).LCT法c-N分期准确率高于CS法(93.75% vs 62.50%,x2=9.14,P<0.01).结论 LCT法结合TBNA能有效提高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诊断敏感性、准确性、细胞病理学类型符合率、c-N分期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肠内营养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2003年4月至2005年1月住院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COPD患者34例为治疗组,同时期未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住院COPD患者34例为对照组,日常饮食,疗程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营养评价综合指标、临床营养不良诊断和营养支持治疗的检测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的上述指标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肺活量(VC)(L)u=2.91,P<0.01,最大通气量(MVV)(L/m in)u=3.02,P<0.01,1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L)u=2.52,P<0.05,最大用力呼气中段流速(MMEF)(L/S)u=2.27,P<0.05,上臂肌围u=2.18,P<0.05,三头肌皮褶厚度u=2.40,P<0.05,总蛋白u=18.89,P<0.01,白蛋白u=3.03,P<0.01。结论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安全有效,并发症少,耐受性好,能明显改善营养状况及肺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使用降阶梯方案治疗发热隔离病区危重症新型A/H1N1流感,评价其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6日—2010年2月26日本院发热隔离病区危重症新型A/H1N1流感患者6例,随机分为2组,传统治疗组3例以头孢夫辛钠+左氧氟沙星为经验性治疗方案,降阶梯治疗组3例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去甲万古霉素作为经验性治疗方案,比较2组患者的初始治疗恰当率、感染控制率和感染控制所需时间。结果降阶梯治疗组和传统治疗组的初始治疗恰当率分别为100%和33%(P0.01),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00%和33%(P0.05),感染控制所需时间分别为(7.3±2.8)d和(13.4±4.3)d(P0.05)。结论对于危重症新型A/H1N1流感使用降阶梯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且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去甲万古霉素作为危重症新型A/H1N1流感起始经验性用药,可防止病情迅速恶化,随后根据病原学及临床效果换用针对性抗菌药物的降阶梯疗法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伴或不伴肺动脉高压与系统性炎症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13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安静状态下肺动脉收缩压(SPAP),依据SPAP将其分为:肺动脉高压组63例,无肺动脉高压组70例。测定患者循环血液中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对照组为同期健康体检者73例。结果三组患者FIB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肺动脉高压组SPAP及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及无肺动脉高压组(P<0.05),无肺动脉高压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动脉高压组患者的CRP水平经对数转换后与肺动脉压力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伴肺动脉高压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存在低度炎症,需要适度抗炎治疗。  相似文献   
7.
自 1996年 2月以来 ,本院神经内科采用改良钻孔抽吸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5 1例 ,疗效好 ,并发症少 ,随访半年至 1年 ,无复发或感染。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科收治的 5 1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 ,男 4 9例 ,女 2例 ,年龄 5 2~ 76岁 ,平均 66岁。单侧血肿 4 8例 ,双侧血肿 3例。出血量 4 5~15 3ml。头颅CT示血肿与脑实质等密度 8例 ,血肿呈低密度 4 3例 ,出血原因 :8例头部受震动 ,4 3例有头部外伤史。术前头昏头痛伴偏瘫 5 1例 ,有嗜睡表现 10例。血肿抽吸术在患者住院后检查无出血素质及出凝血障碍即可进行。抽吸…  相似文献   
8.
教学评估与高校教学档案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档案在教学评估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必须加强对教学档案的管理。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揭示和原因分析,提出了加强教学档案管理的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支气管针吸活检(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TBNA)对肿大纵隔淋巴结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12月间在宝鸡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112例行胸部CT检查发现纵隔淋巴结肿大的病例,均行TBNA检查,总结穿刺结果及评价该技术的诊断价值和安全性。结果: 112例患者经TBNA检查7个部位共197组淋巴结,TBNA穿刺共410针,其中成功394针(96.1%)。95例恶性肿瘤患者中,TBNA总结果阳性90例(94.74%),其中32例患者的TBNA结果是唯一病理学依据。32例患者行肺癌根治术,以术后淋巴结病理结果为参考,TBNA判断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6.05%、100%、96.51%、100%、76.92%。22例TBNA阴性患者中,除6例经过TBNA确诊为结节病外,其余经开胸手术确诊,1例为淋巴瘤,4例为纵隔淋巴结转移癌,11例为阴性。在纵隔肿大淋巴结诊断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2.63%,100%和93.75%。小细胞肺癌TBNA的阳性率高于非小细胞肺癌,P<0.01。直径≥3cm淋巴结TBNA的阳性率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BNA对纵隔淋巴结诊断有很大帮助,且安全易行,值得基层医院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在重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009年10月-2010年2月在宝鸡市2所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12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糖皮质激素多采用早期、小剂量、短疗程方案,激素组6例,非激素组6例,激素组与非激素组年龄与性别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退热时间和肺部炎症吸收时间,激素组分别为(6.3±3.5)d和(18.2±7.8)d,非激素组分别为(8.1±3.2)d和(21.7±8.9)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素组病死率(16.7%)高于非激素组(0),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小剂量、短疗程使用糖皮质激素虽能明显缩短重症甲型流感的病程,加快肺部炎症的吸收,但不是治疗重症甲型流感必需的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