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液基细胞学检测(LCT)结合经支气管针吸活检(TBNA)对肺癌纵膈淋巴结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12月间在宝鸡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32例行常规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经组织学确诊的并最终行手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例,术前均行TBNA纵隔淋巴结分期,穿刺物分别行常规涂片(CS)法与LCT法处理,所有患者行肺癌根治切除术及淋巴结清扫术,分析LCT法结合TBNA在非小细胞肺癌术前纵隔淋巴结分期中病理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同时分析其病理类型的符合率及分期的准确率.结果 LCT法与CS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6.05%、100.00%、96.51%、100.00%、76.92%和61.84%、100.00%、66.28%、100.00%、25.64%.LCT法在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的敏感性、阴性预测性、准确性等方面均明显高于CS法(P值均<0.01).LCT法在判断肺癌TBNA细胞病理学类型与手术组织病理学类型的符合率明显高于CS法(93.10% vs 58.62%,x2=12.02,P<0.01).LCT法c-N分期准确率高于CS法(93.75% vs 62.50%,x2=9.14,P<0.01).结论 LCT法结合TBNA能有效提高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诊断敏感性、准确性、细胞病理学类型符合率、c-N分期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erbB-2表达的影响及化疗的疗效。方法采用E livision法分别测定53例乳腺癌组织新辅助化疗前后ER、PR、C-erbB-2的表达,并进行比较;同时评估新辅助化疗后癌组织及腋窝淋巴结的病理反应情况。结果 53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病理缓解40例,其中病理完全缓解3例。新辅助化疗后50例有癌组织的病例中,ER、PR、C-erbB-2新辅助化疗前的阳性例数分别为20、17、14,新辅助化疗后的阳性例数分别为21、14、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PR、C-erbB-2新辅助化疗前后表达一致的分别为41、39、43例,表达完全相反的分别为9、11、7例。结论新辅助化疗不影响乳腺癌组织中ER、PR、C-erbB-2的表达;但对一些特殊病例,测定乳腺癌组织中ER、PR、C-erbB-2的表达能给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膀胱浸润性高级别尿路上皮癌合并原发性膀胱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3例膀胱浸润性高级别尿路上皮癌合并原发性膀胱腺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鉴别诊断等进行分析,并回顾相关文献进行探讨总结。结果 患者男性2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67岁(58~78岁)。3例患者膀胱肿物均为多发,临床表现为血尿伴膀胱刺激症,2例排尿困难,1例腰背部及下腹痛。2例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联合新辅助化疗,1例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及部分膀胱壁切除术联合灌注化疗。术后病理形态学:浸润性高级别尿路上皮癌组织呈实性巢状或乳头状生长,部分乳头融合,上皮层次紊乱、细胞异形,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腺癌组织呈不规则腺样或筛孔状排列,腺腔内可见凋亡坏死,细胞异型性明显。免疫表型:浸润性高级别尿路上皮癌均GATA3、UroplakinⅢ、CK7、P63阳性,CK20 2例部分阳性,1例阴性,β-catenin、CDX2、Villin阴性;原发性膀胱腺癌均β-catenin膜阳性,CDX2、Villin及CK20不同程度阳性,GATA3、UroplakinⅢ、CK7及P63阴性。3例患者中...  相似文献   
5.
口腔鳞癌组织中Kail基因、NF-kappaB/p50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Kail基因、NF—kappaB/p50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进程巾的作用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Kail基因、NF—kappaB/p50在67例口腔鳞癌、28例淋巴结转移灶及23例口腔黏膜白斑、12例癌旁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Kail基因、NF—kappaB/p50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正常口腔黏膜100%、0%;口腔黏膜白斑(伴中、重度不典型性增生)86.9%、4.4%;无淋巴结转移的口腔鳞癌原发灶59.0%、12.8%;有淋巴结转移的口腔鳞癌原发灶28.6%、57.1%;淋巴结转移灶7.14%、82.1%。有转移的原发灶组较无转移组中Kail基因的表达明显减低,而其在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又比相对应的原发灶组中的表达进一步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599,P=0.0138;Χ^2=4.3826,P=0.0363)。有淋巴结转移与无淋巴结转移的原发灶相比较,NF—kappaB/p50在细胞质、胞核中的表达明显增高(Χ^2=14.8787,P=0.0001);而其在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进一步增高(Χ^2=4.1388,P=0.0419)。Kail/CD82、NF—kappaB/p50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呈明显的负相关性(r=-0.5345,P=0.0000)。二者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肿块的大小、癌组织浸润的深度、肿瘤的pTNM分期及组织分化程度等临床病理参数均无关(P〉0.05)。结论Kail基因表达下调、NF—kappaB的表达增高很可能促进了口腔鳞癌的转移,Kail基因的表达减低可能与NF—kappaB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分析新辅助化疗前后乳腺癌组织中C-erbB-2表达的差异性,探讨其对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应用Elivision法分别测定53例乳腺癌组织化疗前后C-erbB-2的表达,比较其差异性;同时评估C-erbB-2与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53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病理缓解(包括部分及完全缓解)41例(77.4%),其中病理完全缓解3例(5.7%)。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的3例无癌组织进行检测,其余50例患者中各指标的变化情况:C-erbB-2新辅助化疗前后表达一致的为43例(86.0%),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erbB-2表达阳性的病例86.7%(13/15)、表达阴性的病例73.7%(28/38)有化疗反应,统计学分析无差异性(P=0.472)。结论新辅助化疗不影响乳腺癌组织中C-erbB-2的表达,单因子C-erbB-2的表达与新辅助化疗的疗效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恶性肿瘤的转移机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目前已知,肿瘤的转移涉及到肿瘤细胞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宿主环境及基因变化等一系列复杂过程。对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研究已日益受到重视。肿瘤转移相关基因按其作用机制可分为正向作用的肿瘤转移基因及反向作用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基因(即中拼音抗癌kang ai的缩写)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肿瘤转移抑制基因。本就对KAI1基因与肿瘤转移的相关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化疗对激素受体的影响及疗效与激素受体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Elivision法测定53例乳腺癌化疗前后ER、PR的表达并比较差异;评估化疗后病理反应情况;分析ER、PR表达与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率(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的相关性.结果 53例乳腺癌化疗后,病理缓解率为77.4%,病理完全缓解率为5.7%.ER、PR化疗前后表达发生完全相反的改变的分别是9(18%)、11(2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R或PR的表达与化疗后的PCR率无相关性.结论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少数病例能达到PCR,且其不影响ER、PR的表达.ER或PR的表达不能预见化疗后的PCR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产生基质的化生性癌(M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对1例MPC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进行观察,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CK、CK 5、CK 8、vimentin、desmin、S-100、SMA、ER、PR、c-erbB-2、EMA、actin、GFAP、p 63和Ki-67并复习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及起源。结果患者女性,51岁。右乳肿块2.5 cm×2.2 cm×2.1 cm大小。镜下见肿瘤结节状生长,结节周围为大片上皮样巢团,中央为黏液软骨样基质背景及坏死,内见少量成片、条索状排列的上皮样细胞团,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上皮细胞CK、CK8、EMA多数(+),而基质星芒状细胞则为(-),上皮细胞及间质内vimentin、CK5、S-100、p 63均灶状(+),巢团区域Ki-67阳性率为50%、desmin、SMA、ER、PR、c-erbB-2、GFAP和actin均(-)。患者行乳腺改良根治术。术后进行紫杉醇加表柔比星化疗6周期,随访26个月,无复发和转移。结论 MPC是乳腺少见恶性肿瘤,推测起源于干细胞,行乳腺改良根治术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靳娟  吴博云  徐燕  蔡媛 《现代肿瘤医学》2016,(18):2902-2905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SHL)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点.结果:7例患者中男性2例(28.57%),女性5例(71.43%);左肺6例,右肺1例;年龄18~59岁,平均44.57岁,体检发现6例(85.71%),无症状者5例.CT检查2例为SHL,4例为错构瘤,1例为肺癌.组织学上有实体型、乳头型、硬化型和血管瘤样等4种结构,多为2~3种结构的混合型,肿瘤由圆形间质细胞和表面立方形细胞两种组成;免疫组织化学标记两种细胞均表达TTF-1、EMA、Vim,立方细胞表达CK、CK7,圆形细胞表达ER、PR,两种细胞均不表达CgA、Syn、CD34.7例患者术后随访2~36个月,均无严重并发症、无复发、无转移.结论:肺硬化性血管瘤术前诊断困难,手术切除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并能明确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