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目的 运用标准化患者法评估四川农村地区基层医生不稳定型心绞痛和2型糖尿病两种慢性病诊断准确性现状,探讨基层医生两种慢性病诊断准确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提升基层医生两种慢性病诊断准确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四川省自贡市5个区/县50个乡镇100个村为研究现场,以调查当日在岗的全科及内科医生作为研究对象。共进行两轮数据采集,第1轮采集样本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生的基本信息;第1轮调查完成1个月后,运用标准化患者法开展第2轮调查,收集农村基层医生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和2型糖尿病诊断结果信息。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农村基层医生不稳定型心绞痛和2型糖尿病诊断准确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172名农村基层医生,完成186次标准化患者访问,正确诊断率为48.39%。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正确诊断率为18.68%(17/91),2型糖尿病的正确诊断率为76.84%(73/9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具有执业医师资质的农村基层医生更有可能做出正确诊断(OR=4.857,95%CI=1.076~21.933,P=0.040)。农村基层医生在诊断过程中涉及的必要问诊和检查条目越多,做出正确诊断的概率越高(OR=1.627,95%CI=1.065~2.485,P=0.024)。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相比,农村基层医生对2型糖尿病做出正确诊断的可能性更高(OR=6.306,95%CI=3.611~11.013,P<0.001)。结论 四川农村基层医生不稳定型心绞痛和2型糖尿病诊断准确性整体较差,建议以基层医生慢性病诊断过程质量改善为突破口,提升基层医生执业水平,进而提高慢性病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健康生态学视角,探讨我国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的影响因素。 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纳入年龄在45岁及以上中老年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健康生态学模型,运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5250名,抑郁发生率为40.84%,从个人特征看,女性、有肢体残疾、患多种慢性病、BADL受损、IADL受损是抑郁的危险因素;从行为方式看,晚间睡眠时长较长是抑郁的保护因素;从人际网络看,学历较高、对自身与子女关系满意、有社会参与是抑郁的保护因素,居住在农村、独居是抑郁的危险因素;从工作和生活条件看,从事农业工作是抑郁的危险因素,过去一年有收入、住房有洗澡设施是抑郁的保护因素。 结论 我国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发生率较高。抑郁影响因素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应重视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状况,从个体到环境因素加强对慢性病患者抑郁的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明晰西部贫困农村地区健康信息传播模式对婴幼儿母亲母乳喂养认知的影响,为提高该类地区妇女的婴幼儿喂养认知,从而改善婴幼儿的健康状况,提供科学建议。 方法 分别于2014年、2019年在我国西部贫困农村地区,选取24月龄及以下婴幼儿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其人口学特征、健康信息传播模式、科学喂养认知等资料。运用回归分析健康信息传播模式对婴幼儿母亲的科学喂养认知的影响。 结果 共纳入1 284对(2014年)、1 049对(2019年)母婴。2019年婴幼儿母亲早开奶知晓率(72.64%)、纯母乳喂养知晓率(31.36%)均分别显著高于2014年(65.73%,25.30%)(均 P < 0.05)。在信息传播模式中,70.54%的婴幼儿母亲主要通过基层医务工作者获取喂养信息。回归分析显示,基层医务工作者结合信息传播材料传递母乳喂养信息( OR = 2.23, 95% CI 1.03~4.85)促进了婴幼儿母亲的早开奶认知;基层医务工作者传播母乳喂养信息( OR = 1.57, 95% CI 1.04~2.38)、基层医务工作者与亲友协同传播母乳喂养信息的交互作用( OR = 2.39, 95% CI 1.48~3.87)促进了婴幼儿母亲纯母乳喂养认知。 结论 以基层医务工作者为核心的母乳喂养信息传播模式促进了西部贫困农村地区婴幼儿母亲早开奶、纯母乳喂养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四川省藏族农业区学校儿童猪囊尾蚴(Cysticercus cellulose)感染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2015 年10月,以四川省雅江县、若尔盖县、木里县所有位于藏族农业区的完全小学为研究现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 样方法,将学校中的五、六年级学校儿童整群纳入。对学校儿童进行猪囊尾蚴抗体检测、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以及问 卷调查,运用多水平线性回归分析猪囊尾蚴感染对学校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本次共调查2 453名学校儿童, 猪囊尾蚴抗体阳性率为6.03%(148/2 453),学校儿童猪囊尾蚴抗体阳性且伴有癫痫症状占0.16%(4/2 453),抗体阳性 且伴有头痛症状占2.28%(56/2 453),抗体阳性且经常感到四肢无力占2.08%(51/2 453),抗体阳性且经常感到恶心占 0.41%(10/2 453),感染率为4.53%(111/2 453)。学校儿童心理健康测验总均分为6.59±2.61,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学校儿童 心理健康测验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学校儿童心理健康分值在学校水平上存在聚集性,多水平模型 结果表明:控制社会人口学特征后,学校儿童猪囊尾蚴抗体阳性且伴有头痛对其心理健康的独立影响具有统计学意 义(β=1.14,P=0.017)。结论:藏族农业区学校儿童猪囊尾蚴感染现状不容乐观,猪囊尾蚴感染已对当地学校儿童的心 理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加强对疾病流行区的防控,保护儿童身心健康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PRECEDE行为理论,从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3个维度,探索影响陕西南部贫困农村地区婴幼儿看护人营养包喂服依从行为的主要因素。方法 2013年4月在陕西南部安康市、汉中市和商洛市抽取11个贫困县,按照县-乡-村三级进行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样本村,在每一个样本村,整群抽取所有6~12月龄婴幼儿的主要看护人作为研究对象,在营养包发放6个月后进行随访调查。结构式问卷内容主要包括看护人营养包喂服行为及其基于PRECEDE理论的相关影响因素、婴幼儿及其看护人社会人口学信息。采用入户面对面访谈法收集问卷相关资料信息;同时采用现场计数法统计6个月以来营养包空袋子数量,并结合问卷调查进行验证,获得看护人营养包喂服行为的信息。对收集的相关数据运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看护人营养包喂服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共计910例样本,看护人按要求坚持喂服营养包的依从率为64.0%。看护人喂服营养包的意愿(OR=1.582,95%CI 1.117~2.242)是看护人营养包喂服依从行为的有利倾向因素。婴幼儿对营养包的喜好程度(OR=5.116,95%CI 4.064~6.441)、看护人同村人的夸赞(OR=1.527,95%CI 1.094~2.132)以及自家孩子吃营养包后健康状况的变化(OR=1.615,95%CI 1.231~2.118)是看护人营养包喂服依从行为的有利强化因素。结论陕西南部贫困农村地区看护人坚持给婴幼儿喂服营养包的依从率较低,强化因素是影响看护人营养包喂服行为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四川省偏远农村婴幼儿看护人的营养包喂服行为的现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19年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四川省5市/州6个县的6~24月龄婴幼儿的看护人作为调查对象,通过结构式访谈问卷收集看护人的营养包喂服的态度和主观规范、意向,以及喂服行为等信息。基于理性行为理论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营养包喂服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  结果   研究共纳入1002个有效样本。婴幼儿看护人营养包有效喂服率为55.49%。模型结果显示:行为态度(β=0.212,95%CI:0.105~0.327)、主观规范(β=0.123,95%CI:0.016~0.228)和行为意向(β=0.162,95%CI:0.093~0.224)可对营养包喂服行为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行为态度(β=0.044,95%CI:0.023~0.073)和主观规范(β=0.018,95%CI :0.001~0.040)还能以行为意向为中介对喂服行为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三个理论要素中,行为态度对喂服行为的总效应(β=0.256,95%CI :0.148~0.366)最大。  结论   四川省偏远农村婴幼儿看护人营养包有效喂服率较低。看护人的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均可对其营养包喂服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且二者均能以行为意向中介对喂服行为产生间接影响。在未来促进营养包有效喂服干预计划中,可通过对婴幼儿看护人及其重要社会关系人物开展健康教育,强化婴幼儿看护人喂服营养包的态度和意愿,从而提高营养包有效喂服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四川省布拖县彝族农村地区小学生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彝族农村小学生土源性线虫感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年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抽取2个村的小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小学生社会人口学信息、饮食和卫生习惯以及寄生虫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等信息;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1粪3检)检测小学生粪便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当地小学生土源性线虫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布拖县彝族农村地区2个村160名小学生。小学生感染的土源性线虫虫种有蛔虫、鞭虫和钩虫,总感染率为89.38%,其中2种及以上虫种感染率为54.55%,蛔虫和鞭虫感染率较高;感染程度以轻度和中度居多,分别为75.68%和22.9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布拖县彝族农村小学生土源性线虫感染的危险因素有饮用生水(OR = 19.26),保护因素有老师告知的正确饮食和卫生习惯情况(OR = 0.67)。结论 四川省布拖县彝族农村地区小学生土源性线虫感染仍处于较高水平。建议今后应以蛔虫和鞭虫为重点防治虫种,并进一步发挥老师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降低小学生土源性线虫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西南地区某省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地区营养包信息传播现状,探究信息传播途径和传播内容对不同代际婴幼儿看护人营养包喂服行为的影响。   方法   2019年10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抽取西南地区某省6个县(2个汉族县、2个藏族县、2个彝族县)的36个乡的108个村,整群纳入6~24月龄婴幼儿的看护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访谈,共纳入816对婴幼儿及其看护人。问卷内容包括婴幼儿及看护人社会人口学特征、营养包信息传播途径和传播内容、看护人营养包喂服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营养包信息传播对不同代际看护人营养包有效喂服行为的影响。   结果   看护人营养包信息获取途径有医生(85.66%)、周围人群(15.81%)、纸质材料和大众媒体(4.78%),获取的信息内容包括营养包是免费的(37.50%)、使用方法(49.26%)、好处(57.84%)。看护人营养包知晓率为89.95%、营养包益处知晓率为69.73%、领取率为84.07%、正确使用率为68.26%、营养包总体有效喂服率为49.14%。祖辈看护人营养包有效喂服率(59.07%)高于父辈看护人(45.08%)(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于父辈看护人,营养包信息传播途径为医生〔比值比 (OR)=2.20,95%可信区间(CI):1.13~4.31)〕,信息传播内容为营养包使用方法(OR=1.80,95%CI:1.19~2.73)、营养包好处(OR=2.40,95%CI:1.61~3.57)是营养包有效喂服的促进因素,而营养包免费(OR=0.58,95%CI:0.38~0.87)是营养包有效喂服的不利因素。对于祖辈看护人,营养包信息传播途径为医生(OR=2.95,95%CI:1.12~7.76),信息传播内容为营养包使用方法(OR=2.86,95%CI:1.34~6.09)是营养包有效喂服的促进因素。   结论   本研究地区看护人接受的营养包信息传播渠道以医生面对面讲解为主,信息传播内容主要涉及“营养包免费”“营养包使用方法”“营养包好处”三方面。营养包信息传播渠道和传播内容对父辈和祖辈看护人喂服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未来研究可针对不同代际人群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干预策略,以改善看护人营养包的喂服行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 在健康扶贫背景下,评估四川省贫困农村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采用监测与横断面调查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收集2015-2019年四川省5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状况以及四川省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县儿童营养包服用情况的监测数据,对儿童生长发育及营养包服用情况的变化趋势进行描述性分析;在四川省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县中开展横断面现场调查,选取6~24月龄儿童及其看护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其社会人口学特征及儿童营养包服用情况,并通过测量儿童的身长和体重评估其生长发育状况。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有效服用营养包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 监测数据显示,四川省5岁以下儿童的生长迟缓率由2015年的0.80%(2.64万/328.18万)下降至2019年的0.65%(2.19万/335.69万),低体重率由2.12%(3.97万/328.18万)下降至1.11%(3.71 万/335.69 万);儿童营养包有效服用率由2015年的89.55%(1.67万/1.86万)上升至2019年的91.18%(10.89万/11.94万)。横断面研究共纳入872对儿童及其看护人,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相关混杂因素后,有效服用营养包能够降低儿童营养不良的风险(OR = 0.61, 95%CI:0.43~0.90)。结论 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在促进贫困农村地区儿童生长发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服用营养包可降低儿童营养不良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明晰我国正常体质量指数(BMI)的中老年人腹型肥胖与糖尿病的关系,为该类人群制定有针对性的糖尿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纳入其中年龄在45岁及以上正常BMI的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分为非糖尿病组和糖尿病组,分析两组的差异,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5 197例BMI正常(18.5~24 kg/m2)的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本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1.26%(585/5 197),腹型肥胖率为41.56%(2 160/5 19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非糖尿病组和糖尿病组在年龄、居住地、是否高血压、是否血脂异常、是否腹型肥胖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型肥胖者糖尿病发生率为14.21%(307/2 160),非腹型肥胖人群糖尿病发生率为9.15%(278/3 037),前者糖尿病发生率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腹型肥胖、年龄≥60岁老年人、居住在城市、患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者患糖尿病的可能性更大。  结论  我国正常BMI的中老年人中,腹型肥胖和糖尿病的患病状况不容乐观,且腹型肥胖可能与糖尿病发生风险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