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使用核苷(酸)类药物(NAs)进行抗病毒治疗后,HBsAg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7月30日至2016年12月30日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qHBsAg)检测的CHB患者资料,分析随访192周过程中每24周的qHBsAg、HBV DNA和HBeAg的数据。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检测qHBsAg和HBeAg,采用PCR和COBAS Amplicor检测HBV DNA。结果共纳入60例患者,HBeAg阳性组基线HBV DNA高于阴性组(P0.05),在48周后均降至检测下限以下。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基线qHBsAg分别为(3.43±0.73)log_(10)IU/m L,(3.08±0.47)log_(10)IU/m L。除48周外,所有随访时间点HBeAg阳性组qHBsAg均高于HBeAg阴性组(P0.05)。HBeAg阳性组在抗病毒治疗后,HBeAg定量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 CHB患者在接受长期NAs治疗过程中,实现HBsAg转阴这一临床治愈目标较为困难,长期应用NAs治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相对较大的样本数据,探究活动性结核病(active tuberculosis, ATB)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特点及其意义。  方法  回顾性收集北京协和医院住院ATB患者(2012年6月—2022年1月)及年龄、性别与其相匹配的健康人群(2019年3月—2022年5月)的临床资料。以健康人群为对照,分析ATB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点,并对不同确诊方式及受累部位ATB患者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ATB患者212例、健康人群200例。ATB患者中,临床确诊82例(38.7%)、病原学确诊130例(61.3%, 包括单纯肺结核77例、单纯肺外结核21例、肺结核并肺外结核32例)。相较于健康人群,ATB患者多种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指标计数及其百分比降低(P均<0.05),T淋巴细胞百分比、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记忆CD4+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比值、CD38+CD8+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比值等均升高(P均<0.05)。相较于临床确诊ATB患者,病原学确诊ATB患者淋巴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计数等均降低(P均<0.05)。不同结核感染部位的患者记忆CD4+T淋巴细胞、纯真CD4+T淋巴细胞、CD28+T淋巴细胞及活化CD8+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及其百分比无显著差异(P均>0.05)。相较于单纯肺结核患者,肺结核并肺外结核患者B细胞计数[23(10,69)个/μL比73(25,133)个/μL, P=0.003]降低,单纯肺外结核患者NK细胞百分比[16.7%(10.8%,23.6%)比10.6%(5.3%,17.4%), P=0.042]升高。  结论  ATB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整体呈减低状态,存在明显的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3.
目的:旨在检测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干扰素α(IFN-α)的情况,以探究其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和单核细胞功能是否存在缺陷。方法前瞻性纳入2012年7月至2013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肝炎门诊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6例,同期选取与之年龄相匹配的HBV携带者16例和健康人18例。采集血样,分离PBMC,分别与含未甲基化的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序列的寡脱氧核苷酸2216(CPG ODN2216)、聚肌苷酸胞苷酸(poly I:C)刺激共培养,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量其分泌IFN-α量。结果经ODN2216刺激后,CHB组患者PBMC分泌IFN-α量平均为31.20(7.33~44.04)pg/ml,HBV携带者组PBMC分泌IFN-α量平均为109.91(13.74~240.27)pg/ml,健康对照组PBMC分泌IFN-α量平均为107.95(48.59~227.33)。CHB患者组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691,P=0.007)。CHB患者组显著低于HBV携带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206,P=0.027)。经poly(I:C)刺激后,三组PBMC分泌IFN-α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28,P=0.427)。结论较HBV携带者和健康对照组,CHB患者体内PBMC中树突状细胞分泌IFN-α明显下降,而单核细胞分泌IFN-α量无显著性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骨关节结核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住院治疗的68例骨关节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8例骨关节结核患者中,男42例(61.8%)、女26例(38.2%),中位年龄56岁。病原学诊断39例(57.4%)、临床诊断29例(42.6%)。从发病至确诊的病程中位时间为4个月。局部疼痛和功能障碍(86.8%)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次是发热(47.1%)、消瘦(36.8%)和盗汗(13.2%)。27例(39.7%)合并其他部位活动性结核。单一部位骨关节结核51例(75.0%)、多发骨关节结核17例(25.0%),胸椎和腰椎是最常见受累部位。92.7%的患者结核T细胞检测阳性。患者骨组织活检标本提示上皮样肉芽肿伴/不伴坏死,75.0%的患者组织PCR检测结核分枝杆菌DNA阳性,55.1%的患者组织分枝杆菌培养阳性,20.0%的患者组织抗酸染色阳性。相较单一部位骨关节结核,消瘦患者出现多发骨关节结核的风险是无消瘦患者的5.333倍(P=0.013)。结论 骨关节结核诊断困难,结核T细胞检测是有效的鉴别手段,组织活检是确诊的关键,PCR检测结核分枝杆菌DNA阳性率最高。多发骨关节结核并不罕见,尤其是消瘦患者,建议进行全面的影像评估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5.
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拮抗剂的使用是发生活动性结核的高危因素,尤其对于潜伏结核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患者,结核再活动的风险更高。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LTBI管理指南强烈推荐在应用TNF-α拮抗剂前应进行LTBI筛查,并推荐了5种治疗方案,然而,该指南中关于5种方案在此类人群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无数据。接受TNF-α拮抗剂治疗人群LTBI的筛查和治疗方案选择应受到重视。本文主要综述应用TNF-α拮抗剂LTBI的筛查和治疗,以期为该类人群LTBI的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纤维蛋白原(Fg)是凝血纤溶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血浆Fg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Fg基因的一些常见变异,如Fgβ-448G/A、Fgβ-455G/A等被认为和血浆Fg水平明显相关,携带其罕见基因型的个体血浆Fg水平较高,但也有人持相反意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痰培养丝状真菌阳性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40例痰培养丝状真菌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机构/真菌研究组标准诊断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分析IPFI及非IPFI病例的临床特点.结果 140例中22例诊断为IPFI,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例血培养阳性,余19例为综合考虑宿主因素、肺部感染临床特征和微生物学检查结果(痰真菌培养2~5次阳性)临床诊断.致病菌多为曲霉菌,分离出的菌株数目多数为1株.IPFI组应用广谱抗生素(100%)、激素(13例,59.1%)、免疫抑制剂(7例,31.8%)、有肺部影像学改变(100%)、有基础疾病(21例,95.5%)和低蛋白血症(18例,81.8%)、咯血(10例,45.5%)者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非IPFI组(分别为66.9%、34.7%、18.6%、79.7%、72.0%、45.8%和4.2%,均P<0.05).IPFI患者经伊曲康唑、二性霉索B和(或)伏立康唑治疗,8例(36.4%)痊愈,14例(63.6%)死亡;非IPFI患者经抗生素、氟康唑、抗结核、糖皮质激素或合用免疫抑制剂、化疗、肺泡灌洗等治疗,96例(81.4%)治愈或好转,22例(18.6%)死亡或自动出院.结论 痰培养丝状真菌阳性的临床意义与真菌培养阳性的次数、分离菌株的数目以及分离菌株的种类有关,应结合宿主因素和临床特征两方面来综合分析是否存在IPFI.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霉菌性食管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提高对霉菌性食管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胃镜检查诊断的38例霉菌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4.0±1.5)岁;男性26例,女性12例。29例(76.3%)患者有至少一种危险因素。7例合并口腔念珠菌病。仅10例患者表现出霉菌性食管炎的常见症状。按Kodsi等的内镜下分级,Ⅰ级6例、Ⅱ级29例、Ⅲ级1例、Ⅳ级2例。多数患者接受了系统性抗真菌治疗,但有1例患者未经治疗复查胃镜自愈。结论霉菌性食管炎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需要依据胃镜检查并组织病理和病原学检查;推荐给予全身性抗真菌治疗,首选氟康唑。然而,对于免疫功能正常、无症状和内镜下病变轻微的患者,是否需要系统性抗真菌治疗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IE的认识。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的425例IE患者。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纳入IE患者的临床特征、基础心脏疾病、病原微生物分布和临床转归等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  相似文献   
10.
侍效春  刘晓清 《临床荟萃》2022,37(2):124-127
目的 探讨葡萄球菌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的临床和病原学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2011年至2018年住院治疗的46例葡萄球菌IE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46例葡萄球菌IE,占同期诊断的425例IE总数的10.8%.发热(97.8%)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次是贫血(73.3%)和心脏杂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