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5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型"渐变孔"骨水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重度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我科收治62例合并重度骨质疏松的腰椎退变性疾病行后路椎板减压椎体间融合术患者,其中应用普通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患者(普通组) 29例,男13例、女16例,年龄(68.1±4.8)岁,骨密度(-3.7±0.3) SD;应用新型"渐变孔"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患者(骨水泥组) 33例,男14例,女19例;年龄(68.6±4.4)岁;骨密度(-3.8±0.3) SD;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术后3个月及术后2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螺钉松动率、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完整随访资料,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年骨水泥组VAS评分2.5±0.4优于普通组2.7±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骨水泥组ODI评分23.4±4.4优于普通组25.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骨水泥组ODI评分25.9±5.5明显优于普通组29.4±4.4,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年,骨水泥组患者全部椎体间植骨融合,普通组27例融合(融合率93.1%);术后2年随访,骨水泥组无螺钉松动、断裂,普通组5枚螺钉松动(松动率3.9%)。结论对于伴重度骨质疏松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采用新型"渐变孔"骨水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能够可靠的提高脊柱内固定系统的安全性及稳定性,临床疗效满意,椎弓根螺钉松动率及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颅底凹陷合并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术后齿状突下移程度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8年在我院诊断为颅底凹陷合并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并行后路减压治疗的患者19例,其中男10例,女9例;平均(41.89±14.27)岁;病程持续(42.61±70.71)个月。10例合并寰枕融合,7例合并Klippel-Feil综合征,4例合并椎动脉发育畸形,无病例合并小脑扁桃体疝及脊髓空洞等。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寰齿前间隙(anterior atlantodental interval,AADI)、斜坡齿突角(clivo-axial angle,CXA)及齿状突上移程度(the distance of the tip of odontoid to the McRae line,McRL),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估神经功能。对JOA评分改善率与齿状突下移率(odontoid descent rate,ODR)、寰齿前间隙变化(△AADI)和斜坡齿突角变化(△CXA)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0~7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0.42±8.24)个月。术前JOA为(11.21±2.62)分,末次随访JOA为(14.53±2.19)分,平均JOA改善率为(58.75±24.43)%。JOA评分改善率与ODR存在相关关系(R=0.88,P<0.05),与△AADI(R=0.07,P=0.77)及△CXA(R=-0.04,P=0.98)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合并颅底凹陷的手术疗效与齿状突复位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水泥螺钉强化骨质疏松条件下椎体后,骨水泥不同分布形态对新型空心侧孔骨 水泥椎弓根螺钉(Fenestrated pedicle screw, FPS)的安全性以及螓钉生物力学影响。方法使用平均 年龄76岁的完整新鲜脊柱标本(T? ~L5)3具,选取18个椎体,平均骨密度为0.542 ±0. 13g/cra20随 机分为三组。侧孔间隔一个螺纹为A组(FPS-1)和侧孔间隔两个螺纹为B组(FPS-2),这两组均通过 加压灌注筒装置进行骨水泥钉道灌注1.5ml,C组为常规椎弓根螺钉(conventional pedicle screw gr0Up)CPS组,不灌注骨水泥。24小时后行三维CT扫描,观察骨水泥椎体内的分布;随后进行生物力 学实验。结果三维重建显示:FPS-1组骨水泥均分布于椎体内,FPS-2组有部分骨水泥分布于椎弓 根内。最大轴向拔出力:A 组(573. 2 ± 136. 30)N,B 组(769. 2 ±92. 30)N,C 组(361. 8 ± 58.84)N。FPS-1组和FPS-2组的螺钉稳定性均显著强于CPS组(尸<0. 05),且FPS-2组优于FPS-1组,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心侧孔椎弓根螺钉远端三分之一为侧孔设计的安全区域;骨水泥在 椎体内的分布形态能够影响螺钉的生物力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膨胀式椎弓根螺钉(EPS)与骨水泥(PMMA)强化方法在体外提高螺钉稳定性的效果.方法 将60个新鲜成年绵羊腰椎随机分为三组.普通椎弓根螺钉组(CPS组):直接拧入普通椎弓根螺钉;PMMA-PS组:向钉道内注入PMMA(1.0 ml)后拧入CPS;EPS组:直接拧入EPS.24 h后对所有标本进行X线检查,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应力作用下低弹性模量膨胀螺钉在骨质疏松绵羊体内生物学表现,探讨其是否能在普通膨胀螺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螺钉的稳定性。方法选用4只成年雌性绵羊,行去势手术12月后,以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定去势前后腰椎骨密度,确定骨质疏松模型建立成功。于L1-L5脊椎两侧椎弓根内随机植入两种弹性模量的膨胀螺钉,低弹膨胀螺钉(42GPa)为实验组,普通膨胀螺钉(110GPa)为对照组,术后3月处死动物,取材标本进行最大拔出力实验,Micro-CT检测以及组织学分析。结果去势1年后绵羊腰椎骨密度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膨胀螺钉植入绵羊椎体3月后,实验组的最大拔力高于对照组(P<0.05),Micro-CT检测显示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以及骨小梁分离度(Tb.Sp.)在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骨小梁数量(Tb.N.)在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学显示实验组螺钉周围新骨形成多于对照组,同时钉骨界面结合紧密,其间无纤维结缔组织。结论通过减小内植物与周围骨质弹性模量的差异,低弹性模量膨胀螺钉能进一步提高螺钉在骨质疏松绵羊体内的稳定性,从而减少螺钉内固定失败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性,25岁,自述1d前遭遇抢劫,搏斗时被木筷自颈部左前方刺伤,出现颈部疼痛、出血,左侧肢体活动受限,固定颈部后急诊入院。入院查体:颈椎活动受限,左侧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中段可见一0.8cm皮  相似文献   
7.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是脊柱外科常用的后路内固定技术之一。骨质疏松患者由于椎体骨密度(bone mineraldensity,BMD)降低,骨小梁变薄,常导致螺钉松动甚至断裂。有研究表明:BMD与轴向拔出力呈正相关,BMD的降低会严重影响螺钉的稳定性。为了提高椎弓根螺钉在体内的稳定性,国内外学者在通过改进螺钉的设计提高螺钉的把持力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笔者对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微创穿刺引流联合局部化疗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微创穿刺引流联合局部化疗治疗110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记录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ODI、疼痛VAS评分、后凸Cobb角、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脊柱结核的临床治愈率。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6个月~9年。2例因注药后出现下肢神经症状行开放手术治疗。ESR、CRP、ODI、疼痛VAS评分:术后、末次随访均随时间增加逐步降低(P<0.05)。后凸Cobb角: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术后明显减小(P<0.05);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1例局部注药7 d后出现椎管内脓液增多和药物聚集导致下肢截瘫、Frankel评级由术前E级降为A级外,其余109例患者末次随访时结核全身症状及局部疼痛均消失。脊柱结核临床治愈率:109例为优,1例为差,优良率为99.1%。结论 微创穿刺引流联合局部化疗治疗胸腰椎结核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结核临床治愈率高、可操作性高等优势,尤其适用于无神经损害及胸腰椎明显失稳的胸腰椎结核患者。  相似文献   
9.
通过双能X射线吸收法测量受试者的骨密度,是目前公认的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方法。然而,越来越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骨密度的改变并不能完全解释患者骨强度的改变。大量的骨组织显微结构研究发现,松质骨的骨强度主要由骨密度、骨结构等因素决定。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决定松质骨骨骼强度方面,骨组织的显微结构可以作为独立于骨密度之外的决定性参数。研究松质骨的力学属性和显微结构之间的关系,对于更好的理解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对骨质疏松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文献回顾,松质骨显微结构参数和表观力学强度之间关联性最为显著的为BV/TV、Tb.N、连接性、各向异性、结构模型指数等。同时笔者也对目前这些研究结果在临床上高分辨率CT上的应用情况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9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17例,年龄21~68岁,平均56.2±9.8岁。MRI显示3个节段狭窄12例,4个节段狭窄29例,5个节段狭窄18例。以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17分法)及其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及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ysfunction index,NDI)评价患者的疼痛及功能变化情况;术后复查颈椎X线、CT及MRI,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X线片上测量C2~C7夹角、颈椎活动度(ROM),在颈椎三维CT上测量椎管矢状径及椎管横截面积,计算椎管扩大率[(术后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100%],评价椎管扩大和维持情况及门轴侧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142.2±18.1min,术中出血量为264.5±50.5ml,术后引流量为252.3±28.6ml,住院日为7.2±0.7d。在术后随访过程中,15例出现了颈后部轴性疼痛症状,按照VAS评分,13例为轻度疼痛,2例为中度疼痛,所有患者颈部轴性疼痛症状均于术后1年内消失。1例术后第3天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经2周保守治疗症状明显缓解,于术后12周时症状完全消失。随访48~72个月,平均60.5±2.7个月,术前JOA评分为8.5±0.5分,末次随访为15.4±1.3分,改善率为(77.1±5.2)%。术前平均VAS评分为3.9±0.4分,末次随访时为1.3±0.6分。术前平均NDI为20.3±5.4,末次随访时为6.5±1.8。影像学复查示术后随访期间颈椎管扩大满意,脊髓受压完全解除,椎管矢状径平均值术前为9.7±0.9mm,末次随访时为16.8±1.2mm,椎管扩大率为(67.6±13.9)%,椎管矢状面积术前为128.1±13.5mm~2,末次随访时为318.3±34.3mm2。末次随访时颈椎ROM值较术前减少9.6°±2.4°,手术前与术后随访期间C2~C7夹角未见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门轴侧均达骨性愈合,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关门及神经损害症状加重的情况。结论: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简便、安全的方法,中期临床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