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29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龄食管、贲门癌患者手术后呼吸功能衰竭的防治。方法 总结112例年龄大于75岁食管癌、贲门癌患者的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切除97例(86.61%);姑息性手术10例,4例剖胸探查。结果 术后发生严重呼吸功能衰竭13例,8例呼吸机应用时间超过72小时,最长57天,5例气管切开。院内死亡3例。结论 高龄及肺功能低下并非手术禁忌症,术后肺功能衰竭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因此需做好术前评测、术中操作、防止误吸、呼吸机应用和营养支持等方面的围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移植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对梗死区心肌和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抽取香猪骨髓,体外分离MSCs,经5-氮胞苷 (5-aza)转化.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经LAD和梗死区注射MSCs;对照组注射培养液.3周和6周后,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心肌显像检查.结果SPECT显像,对照组心肌有明显的充盈缺损;实验组细胞移植3周后在梗死区内有岛状的灌注显像区,6周后这些区域相互之间以及与正常心肌之间发生融合.心肌灌注显像,实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MSC移植可再生心肌组织和血管.经LAD注射结合多点局部注射的方法可使移植细胞均匀分布于整个心梗区,促进再生的心肌组织与宿主心肌组织之间产生融合.  相似文献   
3.
1967年,Edwards和Unger首次报道了1例行急性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的病人并发胸腔积液。以后,有关这一并发症的报道越来越多。急性短暂应用腹膜透析以及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和间断性腹膜透析(intermittent peritoneal dialysis,IPD)均可出现此并发症。发生率约2%~10%。早期,胸腔积液的发生认为是继续行腹膜透析的禁忌证。近年来,随着对此并发症的病因、诊断等的认识,在处理上有新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108例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狭窄病人的再手术治疗围术期处理经验. 方法108例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狭窄病人首次术式经左径扩张94例,右径12例,左右径2例.术前心功能Ⅱ级42例,Ⅲ级52例,IV级14例.再次手术行二尖瓣置换(MVR)67例,MVR+三尖瓣成形(TVP)22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DVR)13例,DVR+TVP 3例,MVR并其它术式3例. 结果术中死亡3例,术后早期死亡6例,占8.3%;术后发生并发症26例,占24.1%.术前心功能Ⅲ~IV级的死亡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心功能II级者有明显差异(P<0.01). 结论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狭窄病人需尽早行手术治疗;术前正确评价和改善心肺功能,术中加强心肌保护及术后积极防治并发症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18F FDG SPECT显像技术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恶性肿瘤组织高糖酵解的特性 ,对 3 6例肺癌患者用18F标记脱氧葡萄糖 ,使18F浓聚于癌组织中 ,再用带符合线路的SPECT探测其摄取率达到诊断目的 ,并与术后病理切片作对照研究。结果 :3 6例患者病灶检出灵敏度10 0 % ,正确率 91 67% ( 3 3 /3 6) ,其中鳞癌正确率 10 0 % ( 17/17) ,腺癌 84 62 % ( 11/13 )。结论 :18F FDG SPECT能有效地显像肺癌病灶 ,瘤体及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高于CT ,作为一种补充检查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该检查价格便宜 ,成像清晰 ,有良好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4岁,主动脉瓣置换术后10年,反复心前区疼痛半个月。该患者在1995年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行人工机械主动脉瓣置换术。1998年因反复便血、双下肢结节性红斑到瑞金医院就医,根据临床症状、免疫指标和皮肤活检确诊为白塞病。此后长期服用泼尼松、秋水仙碱控制白塞病的进展。1999年被怀疑急性心肌梗死和左上肢动脉栓塞,行  相似文献   
7.
探讨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早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将232例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进行24h心电图监测并记录,分组依据为是否出现心律失常:一组为心律失常组(组1),一组为非心律失常组(组2)。分析心律失常与患者年龄、术前射血分数、搭桥支数与病变支数、心功能及合并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心律失常的发生例数为36例,发生率为15.52%。心律失常组的高龄、射血分数低、心功能差的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心律失常组。结论:高龄、射血分数低、心功能差是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66例部分性房室管畸形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部分性房室管畸形手术治疗的经验,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4年1月-2007年12月经外科治疗部分性房室管畸形患者66例的临床资料,对二尖瓣大瓣裂的处理:单纯裂缺缝合52例,缝合加交界折叠缝缩8例,加小瓣成形1例,加缝置St.Jude软质人工成形环3例,人工机械瓣置换术2例;对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修补:采用涤纶补片修补12例,自体心包54例;采用Kirklin法将冠状静脉窦口隔入左心房5例,MeGoon法将冠状静脉窦口隔入右心房61例;同期处理其他合并畸形。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3.03%),1例死于心律失常,另1例死于呼吸功能衰竭。术后发生Ⅲ°房室传导阻滞2例,均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随访52例(81.3%),随访时间5个月~22年,平均15年,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尤其是术前心功能Ⅲ~Ⅳ级的19例患者,术后改善为Ⅰ~Ⅱ级。再次手术4例,其中1例经再次行二尖瓣置换术治愈;术后死亡3例,1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结论早期手术治疗可以保全房室瓣结构、功能,避免发生肺动脉高压和降低死亡率。手术治疗的关键是消除二尖瓣关闭不全、修补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和避免损伤传导组织,术后近、中期疗效良好;有残留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者,远期效果不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围手术期的应用。方法分析53例围手术期行IABP(术前9例、术中19例及术后25例)的OPCAB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术前、术中或术后行IABP的患者死亡率,分析影响治疗结果的因素。结果患者总死亡率20.75%(11/53),其中术前行IABP的患者死亡率为11.11%(1/9),低于术中的21.05%(4/19)和术后的24.00%(6/25),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患者与治愈患者相比,在性别、年龄、术前左室射血分数、急诊手术、桥血管数、IABP前是否平均动脉压〈60mmHg及多巴胺用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治愈患者比较,死亡患者在行IABP前的心率较快(P〈0.05),氧合指数较低(P〈0.05),乳酸值较高(P〈0.01)。结论IAB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循环方式,在OPCAB围手术期选择合适的时机应用IABP,能够提高IABP的疗效,降低危重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的外科处理方式。方法按照主动脉瓣瓣叶情况和外科处理方式将患者分组,利用心脏彩超随访测量不同方式处理后的升主动脉变化情况。结果三叶主动脉瓣行单纯置换瓣膜者的升主动脉年平均减少0.471 mm,同期行升主动脉成形者的升主动脉年平均减少0.27 mm;二叶主动脉瓣患者单纯置换瓣膜者其升主动脉年平均增加2.28 mm,同期行成主动脉成形者其升主动脉年平均增加2.923 mm。结论二叶主动脉瓣患者术后升主动脉扩张明显。二叶主动脉瓣患者术前升主动脉40 mm宜进行置换手术,三叶主动脉瓣患者应谨慎同期处理升主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