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对胰岛素抵抗时多脏器损伤机理及防治措施。方法采用高脂饮食诱发高脂血症复制胰岛素抵抗Beagle犬模型,随机分为高脂组(n=4)、复方丹参滴丸组(n=4)和对照组(n=4)。饲养40周后取肾、肝、脑、心肌、胰腺等组织标本,通过H-E、甲苯胺蓝、丙二醛等免疫组化,苏丹和锇酸脂肪染色等多种染色,观察组织病理改变和脂质氧化、脂质沉积。结果高脂组,肝、脑尤其肾的病理损伤较其他脏器重。肾小球硬化,髓质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和管腔内大量脂质沉积并脂质氧化。肝细胞、小叶间胆管上皮细胞和脑神经元内发生脂质沉积和氧化,胶质细胞增生,微动脉硬化。复方丹参滴丸明显减轻脂质沉积和脂质氧化。结论犬胰岛素抵抗模型的组织和细胞内脂毒性作用可能是引起肾、肝、脑、血管等脏器损伤的重要机制。复方丹参滴丸通过调脂和抗氧化作用保护脏器。  相似文献   
3.
超声造影在胆囊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胆囊占位性病变血管形态表现与良恶性鉴别诊断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术前对常规超声检出胆囊占位性病变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良性病变(良性组84例,胆囊胆固醇性息肉62例,胆囊腺瘤8例,胆囊腺肌增生症14例)或恶性病变(恶性组10例,均为胆囊癌)的94例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超声造影动脉期胆囊病变血管形态特征和胆囊壁结构连续性,进行超声分型,并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94例胆囊占位性病变患者术前超声造影表现:(1)动脉期血管形态特征:胆固醇性息肉62例,术前超声造影检出56例(56/62,误诊为慢性胆囊炎4例和胆囊腺瘤2例),病灶中血管形态呈均匀点状型(32例),分支血管型(14例)或中央血管型(16例);胆囊腺瘤8例,术前超声造影诊断8例,另将胆固醇性息肉误诊为胆囊腺瘤4例,病灶血管呈分支血管型或中央血管型(各4例);胆囊腺肌增生症14例,术前超声造影诊断14例(14/14),血管形态均呈均匀点状型(14例);胆囊癌10例,术前超声造影诊断10例(10/10),病灶血管均呈不规则血管型(10/10)。(2)良性组与恶性组动脉期血管形态特征与胆囊壁结构连续性的比较:良性组病变血管形态多呈均匀点状型(54.8%,46/84),其余为中央血管型(23.8%,20/84)或分支血管型(19.0%,18/84),无不规则血管型(0/84);动脉期病变局部胆囊壁多表现为连续型(90.5%,76/84),呈平行连续亮线状,仅少数呈不连续型(9.5%,8/84)。恶性组多数病变(8/10,80.0%)动脉期均表现为不规则血管型,且多数病变(8/10,80.0%)局部胆囊壁不连续(黏膜层、肌层、浆膜层不完整)。良性组(90.5%,76/84)与恶性组(20.0%,2/10)超声造影对局部胆囊壁连续型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63,P<0.01)。以胆囊壁结构连续性作为胆囊癌的诊断指标,其诊断敏感度(8/10,80.0%)、特异度(76/84,90.5%)和准确率为89.4%(84/94)。结论 术前超声造影对胆囊占位性病变血管形态特征与局部胆囊壁连续性进行观察和分型,可对胆囊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儿童移植肝穿刺活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超声引导下移植肝穿刺活检术患儿的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穿刺记录、术后并发症及病理结果。采用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患儿年龄、性别、穿刺次数、血小板、凝血酶原活动度等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差异。 结果共进行了180例次移植肝穿刺活检术,获取184份肝穿刺活检标本,其中176份移植肝穿刺活检,4例次移植肝和自体肝穿刺活检。所有患儿均成功穿刺,病理取材成功率为95.7%(176/184),穿刺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轻微并发症发生率为8.9%(16/180)。对比并发症组患儿(16例次)与无并发症组患儿(164例次)的基本情况、穿刺次数、实验室检查,发现并发症组患儿年龄更低[3.0(0.9,15.0)岁 vs 5.0(0.40,16.0)岁],肝功能更差[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62.8(22.70,659.00)U/L vs 40.60(12.70,446.20)U/L;总胆红素:9.74(3.59,43.46)μmol/L vs 9.45(2.42,751.00)μmol/L],血小板计数更低[213.00(58.00,337.00)×109/L vs 233.00(46.00,490.00)×109/L]以及凝血酶原活动度更低[82.30(58.00,103.00)% vs 85.00(58.00,132.1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2.892、-3.211、-2.007、-3.960、-2.906,P=0.004、=0.001、=0.045、<0.001、=0.004);性别及每例次穿刺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儿童移植肝穿刺活检可靠、安全,具有较高的诊断率和低并发症发生率。低龄、肝功能差、血小板计数低、凝血酶原活动度低是儿童移植肝穿刺活检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供者来源性感染对肝移植受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75例行肝移植供、受者临床资料。根据供者器官灌洗液培养结果,将受者分为阳性组(26例)和阴性组(49例)。观察阳性组和阴性组受者围手术期相关临床指标,对肝移植受者痰液、腹腔引流液进行培养,观察受者术后感染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受者术后1.5年的生存曲线。结果阳性组受者门静脉狭窄和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组受者(P0.05)。75例肝移植受者中,发生术后感染者33例(44%),受者发生感染的部位以肺部和腹腔为主,阳性组和阴性组的感染率分别为7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中,痰液、腹腔引流液培养阳性分别为10例、11例,其中4例受者痰培养结果与其供者器官灌洗液培养结果一致,6例受者腹腔引流液培养结果与其供者器官灌洗液培养结果一致。经过抗感染治疗后,阳性组中2例受者分别于术后5、12 d死亡,其余受者的培养结果均转阴。阴性组中,痰液、腹腔引流液培养阳性分别为7例、6例,经抗感染治疗后培养结果均转阴,2例受者因移植物肝衰竭分别于术后1个月、1年死亡。阳性组和阴性组受者移植术后1.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供者来源性感染对肝移植受者早期预后的影响不可忽视,但对中晚期预后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观察正常人在捐献部分肝脏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脾脏大小、腹水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以进一步提高供体的安全性.方法 以50例正常肝脏捐献者为研究对象,(1)分别于供体手术前与手术后测量门静脉、肝动脉、肝静脉、脾脏大小并比较;(2)将切除右半肝供体按是否保留肝中静脉分组,比较血流参数.结果 (1)供者手术后门静脉流速较术前升高(P<0.01);肝动脉、肝静脉流速与手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2)本组右半肝供体包含肝中静脉的供者与不包含肝中静脉供者比较右半肝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流有显著性差异(P<0.01).(3)供者手术后32例脾脏厚度较手术前增增厚.26例出现一过性腹水.1例出现门静脉血栓形成(经手术证实).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直观地反映供体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是鉴别肝脏切除后生理性或病理变化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活体肝移植术前三维超声测量供者右半肝体积与术中测得供肝体积和质量的相关关系.方法 术前使用三维超声分别测量供者不含肝中静脉和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体积.术后根据采用的术式,使用相应的测量值作为供肝的术前体积(V_(术前)),并将供者分为2组.术中测得供肝的体积(V_(术中))和质量(W_(术中)).计算V_(术前)和V_(术中)的偏差,并对V_(术前)与V_(术中)和W_(术中)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 不含肝中静脉组,V_(术前)与V_(术中)的体积偏差为-3.44%±14.97%,V_(术前)与V_(术中)的相关系数r=0.680,P<0.001,V_(术前)与W_(术中)的相关系数r=0.682,P<0.001;含肝中静脉组,V_(术前)与V_(术中)的体积偏差为6.92%±17.11%,V_(术前)与V_(术中)的相关系数r=0.475,P=0.001,V_(术前)与W_(术中)的相关系数r=0.565,P<0.001.结论 三维超声测量供者肝脏体积与术中肝脏体积和质量存在良好的线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超声误诊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47岁.因"体检发现肝内血管瘤7年"入院.否认肝炎等传染病史.入院时肝功能正常,甲胎蛋白(AFP)阴性.CT扫描:左肝可见一大小6 cm低密度影,CT值约为-73 Hu,强化CT未见明显强化图像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 肉芽肿性前列腺炎与前列腺癌难以鉴别,本研究分析肉芽肿性前列腺炎的经直肠常规超声(TRUS)和超声造影(CEUS)图像特征,以提高该病的超声诊断水平.方法 在我科行TRUS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的2 215例中经病理确诊为肉芽肿性前列腺炎者37例,分析其TRUS及CEUS特征、临床症状及病理资料.结果 TRUS示25例前列腺有单发或多发低回声结节;8例表现为周围区边界不清的低回声区;1例可见腺体内多发性囊、实性结节,病变累及精囊腺;3例常规超声检查无阳性发现.CEUS者3例.1例病灶为等增强、廓清略早于周围实质;2例病灶无增强,边界清楚.结论 肉芽肿性前列腺炎病灶表现为结节样者超声较难将其与前列腺癌进行区分,CEUS能观察到不增强的坏死区,有助于引导穿刺和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15例肾细胞癌患者行后腹腔镜冷循环射频消融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2011年6月~2011年11月经后腹腔镜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15例肾细胞癌患者,中位年龄51(15~85)岁,左侧7例,右侧8例;本组TNM临床分期11例为T1aN0M0,3例为T1bN0M0,1例T2aN0M0,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或MRI增强扫描并诊断为肾细胞癌,术前肾功能不全者3例。结果:手术均成功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无腹腔镜相关并发症。手术时间中位数为110(70~160)min,术中估计输血量中位数为40(20~150)ml,均未输血。本组治疗肿瘤最大直径中位数为2.7(1.7~6.0)cm。术后病理检查:13例肾透明细胞癌,肾乳头状细胞癌和肾嫌色细胞癌各1例,术后6周复查15例肾癌均完全消融。本组随访时间中位数为8(6~11)个月,15例均未发现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总体而言,本组病例术后1周血尿素氮中位数、血肌酐中位数较术前有所上升(P<0.01),患侧肾小球滤过率中位数较术前有所下降(P<0.01);但术后6周、12周上述3项指标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保留肾单位的治疗方法,后腹腔镜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结合了腹腔镜和射频消融这两种微创治疗方式的优点,对于肾脏腹侧不适合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射频消融的病例尤为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