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对脑血容量(CBV)的测量一直是神经影像学研究主题。临床上多数灌注方法只能测量包括整个微循环单位(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的总血容量(CBVt)。研究表明小动脉血容量(CBVa)比CBVt能更敏感地反映生理学过程。本文简要介绍测量CBVa的MRI技术及其在脑疾病的应用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13岁。因左下肢不自主抽搐2年余,数天前全身抽搐1次伴意识障碍入院。脑电图检查提示正常。头颅MRI示:右侧额颞部颅骨内板下方与脑皮层之间可见不规则异常信号影(约5.5 cm×1.2 cm),T1WI呈低信号(图1),T2WI及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像上呈高信号(图2、3),呈膨胀性生长,邻近脑组织受压内移,未见明显水肿,脑沟增宽,右侧额骨内板变薄;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的小环形、结节状强化(图4~6)。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6种特征性MRI征象对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中枢神经细胞瘤及68例其他侧脑室肿瘤患者术前MRI,以5分法对6种MRI征象,包括扇贝征、宽基底征、皂泡征、周围泡泡征、液-液平面征及宝石征进行评分。绘制ROC曲线,评估各征象的诊断价值。结果 扇贝征曲线下面积(AUC)最大(0.82),大于其他5个征象(P均<0.05);宽基底征、皂泡征及周围泡泡征次之(AUC为0.73~0.75),大于液-液平面征及宝石征(P均<0.05)。扇贝征特异度最高(84.56%),其次为液-液平面征(77.94%)、宝石征(74.26%)及周围泡泡征(70.34%)。皂泡征敏感度最高(83.89%),其次为宽基底征(76.11%)和周围泡泡征(75.00%)。结论 6种特征性MRI征象中,扇贝征对诊断中枢神经细胞瘤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4.
背景:在评估肿瘤所在区域的引流淋巴结时,CT、MRI等常用影像技术仅依靠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和分组等非特异性诊断标准,而不能提供有关淋巴结内部结构的重要信息,所以诊断准确性较低。使用钆喷替酸葡甲胺(Gadolinium diethylene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 Gd-DTPA),尤其是Gd-DTPA类鳌合物等淋巴靶向的对比剂,有望改善这种不利的局面。 目的:制备Gd3+标记的二乙三胺五乙酸-白蛋白——钆喷替酸葡甲胺-白蛋白(Gd-DTPA-HSA),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其淋巴结靶向强化效果,并探讨其潜在的应用价值。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12/2009-04 在南方医院影像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首先将Gd2O3与0.1 mol/L HCl反应10 min,制得GdCl3。然后将DTPA环酐、人血清白蛋白溶液以摩尔比分别为200︰1,100︰1的比例混合,各分为4等份,在pH值分别为5.0,6.0,7.0,8.0、室温下反应30 min。最后加入GdCl3,络合反应在1 min内完成。将Gd-DTPA-HSA冻干成粉末并配制成0.50 mmol Gd/L的Gd-DTPA-HSA溶液备用。 方法:健康新西兰兔6只,平扫后在双侧后脚掌趾蹼间隙各注射0.2 mL含Gd 0.50 mmol/L的Gd-DTPA-HSA溶液,于给药后30 min,1 h,3 h 进行3次MRI扫描。测量增强前后腘窝淋巴结的信号强度并计算其强化率。 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反应条件下每个白蛋白分子上所结合的Gd3+离子数量,计算不同反应条件DTPA-HSA的偶联效率。②Gd-DTPA-HSA淋巴结靶向强化效果及其动态变化过程。 结果:①在DTPA-HSA 摩尔比相同的条件下,每分子DTPA-HSA结合的Gd3+数目和DTPA-HSA的偶联效率随着反应体系pH值的增高而增加。②在反应体系pH值一定的条件下,DTPA-HSA摩尔比为200︰1时每分子DTPA-HSA结合的Gd3+数目大于DTPA-HSA摩尔比为100︰1时的二者结合的数目,但前者的DTPA-HSA偶联效率低于后者。③经趾蹼间隙给药后,小腿淋巴管和腘窝淋巴结明显、均匀的强化。 结论:pH=8.0的0.1 mol/L NaHCO3反应缓冲体系有利于人血清白蛋白与DTPA的偶联反应。Gd-DTPA-HSA是一种有效的淋巴结特异性对比剂,能够靶向强化淋巴结。 关键词:白蛋白,钆;二乙三胺五乙酸;对比剂;淋巴结;磁共振成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0T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在评估胶质瘤瘤体微观结构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胶质瘤患者36例,接受多模态MRI扫描扩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及扩散张量成像(DTI),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比较不同级别胶质瘤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相对脑血容量(rCBV)值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法检测胶质瘤瘤体ADC值、FA值和rCBV值与VEGF阳性细胞百分比及细胞密度的相关性。结果高级别胶质瘤瘤体FA值和rCBV值高于低级别胶质瘤,ADC值明显低于低级别胶质瘤(P<0.05);胶质瘤瘤体FA值、rCBV值与VEGF阳性细胞百分比及细胞密度呈正相关,ADC值与VEGF阳性细胞百分比及细胞密度均呈负相关。结论多模态MRI参数ADC值、FA值和rCBV值可为术前评估胶质瘤瘤体微观结构特点提供重要参考,间接反映肿瘤血管新生和细胞密度,其中以rCBV值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脊柱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脊柱pPNET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7例脊柱pPNET病例中,男性4例,女性3例。病变位于颈段(C2~7)1例,颈胸段(C7~T2)1例,胸段(T10~12)1例,腰段(L3~4、L4~5)2例,腰骶段(L1~S2)1例,骶段(S1~4)1例;其中,髓外硬膜内1例,硬膜外6例。MR(n=7)和CT(n=4)检查表现为硬膜内或硬膜外肿块,信号/密度不均,T1WI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CT为等密度,增强扫描呈不同程度不均匀强化。肿瘤位于髓外硬膜内者可伴有多发蛛网膜下腔转移,硬膜外pPNET肿瘤的主体部分多位于椎骨或椎旁组织,肿块椎管内部分累及多个椎体平面,并通过椎间孔、骶孔与椎旁部分沟通。结论脊柱pPNET可表现为髓外硬膜内或硬膜外肿瘤,确诊依赖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41岁,反复咳嗽1周入院.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干咳少痰,无畏寒、发热、胸痛,无痰中带血,无午后低热、消瘦、乏力,无心悸、胸闷等症状.入院查体:口唇无发绀,胸廓对称无畸形,呼吸运动不受限,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血常规:WBC 7.97 g/L,NEU 71.5%,BZSO 7.53%,RBC 7.53 T/L;ESR 18 mm/H.B超检查示:脂肪肝,胆、脾、双肾、胰、前列腺均未见异常.痰涂片检查:见大量鳞状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生物 亲合素预定位技术提高肿瘤磁共振免疫成像诊断效果的可能性。材料和方法 :制备生物素化抗CEA单克隆抗体 (Bt McAb)、Gd标记生物素 (Gd DTPA Bt)和Gd DTPA McAb复合物 ;建立 8只荷人结肠癌裸鼠模型 ;实验组 (n =4)分别注射Bt McAb→链霉亲和素→Gd DTPA Bt预定位于裸鼠瘤结 ,观测注射前、注射后 3 0min、1、2、6、12、2 4和75h瘤结的信号变化 ;对照组分别注射Gd DTPA McAb或Gd DTPA(n分别为 2 ) ,在同样时间点成像。结果 :预定位技术法特异性提高了瘤结的增强程度 ,增强持续 2 4小时 ,增强程度高于Gd DTPA McAb组 ,与Gd DTPA的速升速降增强形式也不同。结论 :生物素 (链霉 )亲和素预定位技术可能有助于提高肿瘤磁共振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胸部DR影像上孤立性肺结节检出准确率的比较来评价PACS影像诊断工作站所应用的不同分辨率医用显示器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经CT证实具有非钙化孤立性肺结节100例,多发肺结节24例和疑似病例15例.2位高年资医生和3位低年资医生通过2种显示器(Bareo MGD521 MKII (2560×2048, 75Hz) 2lin (lin=2.54cm)医用单色RCT和EIZO RadiForce G20 (1200×1600, 60Hz) 21in医用单色LCD上分别使用或不使用放大后处理功能集中进行4次独立阅片,分别对胸片上是否有肺结节及结节个数进行判断,评价的标准采用5分法:肯定有、可能有、不确定、可能没有、肯定没有.数据结果采用SPSS 13.0软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采用放大后处理功能后,各位医师的诊断准确率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尤其在低年资医师更明显,而高年资医师在Barco RCT上的变化很小;在各种情况下阅片,高年资医师的诊断准确率都明显高于低年资医师(P<0.05);[2]3位低年资医师使用EIZO LCD并加用放大功能,其平均Az值(Az=0.674)高于在Barco RCT上不加用放大功能时的平均Az值(Az=0.651),之间存在小的但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的差别(P=0.044<0.05);而2位高年资医师的使用效果则相反.对所有医师而言,使用EIZO LCD加用放大功能(Az=0.702)与Barco RCT不加用放大功能(Az = 0.703)的诊断效能无明显差别(P=0.4750.05).结论:[1]使用放大功能可以提高影像分辨率,进而提高诊断效能.相比于高年资医师而言,影像分辨率的增加更能改善低年资医师的诊断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减低诊断医师个体差别所造成的影响;[2]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科室可以安排低年资医师使用较低分辨率医用显示器完成初步诊断,但是要求常规使用放大后处理功能;高年资医师应使用标准分辨率的医用显示器以保证最终诊断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