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3篇
神经病学   23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ackground: Long-term use of antipsychotic may cause tardive dyskinesia in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ease.Many researchers once managed the condition with drugs but the therapeutic effect is unsatisfying.From February 1999 to February 2001,patients with clinically defined mental disease were managed with large-dose phenergan for 3 months.AIMS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s showed therapeutic effect was satisfying.  相似文献   
2.
孤独症儿童17例家庭训练情况追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孤独症儿童长期家庭训练的现状及效果。 方法:观察对象为1998年武汉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作组调查的17例孤独症儿童,均为独生子女,其中男12例,女5例,当时年龄4.1~12.7岁,平均(8.1&;#177;2.5)岁。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版标准。2006年该协作组采用自编的孤独症儿童家庭训练情况调查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对17例孤独症儿童的家庭训练情况进行8年后的追踪调查,并作比较分析。 结果:1例女孩失踪,2例男孩失访,最后有14名孤独症儿童进入结果分析。①孤独症儿童长期家庭训练人员以母亲为主(占93%),常用训练方法是游戏疗法(占36%);患儿家长对孤独症知识比较了解(占86%),对长期训练的评价认为有效(占57%),而且对训练仍抱有信心(占64%)并坚持治疗。②经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检测,训练后儿童孤独症状有明显好转,1998年的平均总分77.02&;#177;18.35,2006年平均总分52.52&;#177;16.50,减分24.50&;#177;1.85,减分率为31.81%。但有7名儿童滞留家中。 结论:家庭是孤独症儿童康复的重要场所,长期家庭训练有利于孤独症儿童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26岁,因“精神异常近10年,发热5cl,意识障碍3d”于2009年6月26日急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患者近10年反复言行异常,在外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近3年主要服用氯氮平片225mg/d,氟哌啶醇片4mg/d,丙戊酸钠片0.4∥d,苯海索片4mg/d,肌苷0.4∥d治疗。发病前数日患者家属自行将其氟哌啶醇剂量加至8mg/d,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高龄老年人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8例年龄≥75岁的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服用奎硫平[(150±45)mg/d;32例]或利培酮[(1.8±0.8)mg/d;31例],疗程均为6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及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量表(TESS)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4,6周末分别评定疗效和副反应.结果 (1)奎硫平组的有效率为72%,利培酮组为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6,P>0.05);(2)2组治疗前后PANSS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配对t检验,P<0.05或<0.01);(3)奎硫平组PANSS总分减分率在治疗第1周末高于利培酮组(t:2.46,P<0.05),治疗第2,4,6周末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w=0.43,t4w=-0.73,t6w=-0.24,P均>0.05);(4)2组间EG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w=0.57,Z2w=0.74,Z4w=0.68,Z6w=-0.61,P>0.05);(5)TESS评定,2组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格表精确检验法,P>0.05).治疗期间利培酮组合用苯二氮革类药者多于奎硫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24,P<0.05).结论 奎硫平和利培酮均对高龄老年人的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有效,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各临床科室请精神科联络会诊的特点。方法收集2007年7月~2008年8月共计14个月的会诊病例,通过会诊邀请单及自编的会诊情况问卷收集资料。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结果邀请会诊年龄在5~97岁,平均(52±21)岁,男性占50%以上;按会诊分配比例由高到低的科室为神经内科、骨科、脑外科、老年病科、消化科、心内科等。结论精神科联络会诊在各年龄段均有,以中老年为主;申请科室中除神内、脑外以外,骨科和老年病科也较多;年转入率减低,而精神科药物使用在各科室逐渐增多。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渐入人心。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22岁。四年前出现被害妄想、言语性幻听和行为怪异等精神症状,按CCMD—2—R标准,诊断精神分裂症。经服用舒必利后症状缓解,停药。一年后,症状复发,服用氯氮平、舒必利,症状消失,坚持服药,出现嗜睡,每天睡眠近20小时,无法学习,停用氯氮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刺五加联合碳酸锂对青少年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连续收集门诊及住院的12-17岁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65例,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设计,将入选对象分为A组刺五加联合碳酸锂治疗组,B组氟西汀联合碳酸锂治疗组,疗程6周,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减分情况评定疗效,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结束后有效病例63例(A组32例,B组31 例),脱落2例(均为B组)。进行意向(ITT)分析A组32例,B组33例,按符合方案(PP)分析前者32例, 后者31例。两组治疗后各周HAMD评分均较疗前有显著降低(P<0.001),治疗后各周A、B两组之间HAMD减分t检验,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疗程结束时两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有2例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情转相,但转躁率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刺五加联合碳酸锂治疗青少年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有明显的效果,且无转躁发生,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 :修订CCMD -3儿童部分 ,并作临床测试。方法 :以ICD -10为蓝本结合国情修订 ,将精神发育迟滞及其它发育障碍归于 70 -79大类 ,其它行为情绪问题归于 80 -89类。临床测试在全国 12省市17所医院进行。每例由两名医师评定。结果 :共收回有效病例 773例 (男 60 5例 ,女 168例 )。二评定员之间诊断一致性为 93 3 3 % -10 0 % ,Kappa值 0 82 -1 0 0。各类症状出现率高。结论 :本方案科学 ,可靠 ,适应我国国情可供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应对方式、归因风格及其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64例门诊及住院抑郁障碍青少年患者,采用自编社会人口学资料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儿童归因风格问卷(CASQ)、应对方式问卷对其进行相应测查,并同时对125例正常对照青少年进行测查。结果与正常青少年相比,抑郁障碍青少年父母亲温暖理解[父亲(42.31±8.22)分;母亲(43.63±10.39)分]、惩罚严厉[父亲(20.13±6.26)分;母亲(15.75±6.17)分]和拒绝否认[父亲(12.81±4.50)分;母亲(18.56±5.68)分]因子得分均差异有显著性,应对方式中自责(0.59±0.29)、求助(0.51±0.19)、幻想(0.70±0.18)及退避(0.60±0.19)因子差异有显著性,归因风格(25.69±5.65)亦差异有显著性。与应对方式和归因风格相关的养育方式有父亲过干涉、母亲温暖理解和母亲拒绝否认。结论抑郁障碍青少年存在消极应对和悲观归因,不良养育方式可能与其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应对方式、归因风格及其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64例门诊及住院抑郁障碍青少年患者,采用自编社会人口学资料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儿童归因风格问卷(CASQ)、应对方式问卷对其进行相应测查,并同时对125例正常对照青少年进行测查.结果与正常青少年相比,抑郁障碍青少年父母亲温暖理解[父亲(42.31±8.22)分;母亲(43.63±10.39)分]、惩罚严厉[父亲(20.13±6.26)分;母亲(15.75±6.17)分]和拒绝否认[父亲(12.81±4.50)分;母亲(18.56±5.68)分]因子得分均差异有显著性,应对方式中自责(0.59±0.29)、求助(0.51±0.19)、幻想(0.70±0.18)及退避(0.60±0.19)因子差异有显著性,归因风格(25.69±5.65)亦差异有显著性.与应对方式和归因风格相关的养育方式有父亲过干涉、母亲温暖理解和母亲拒绝否认.结论抑郁障碍青少年存在消极应对和悲观归因,不良养育方式可能与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