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肿瘤学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报道1例初发伴有rob(13;21) t(15;17)(q22;q21)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并探讨其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方法 在常规核型分析和骨髓细胞形态学的基础上,应用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DCDF-FISH)和RT-PCR技术进一步检测该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和分子生物学异常.并结合文献分析此类伴少见变异易位APL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均符合APL.初诊时免疫表型分析髓系标志呈阳性,R显带染色体分析显示患者核型为45,XX,rob(13;21)t(15; 17) (q22;q21) [6]/45,XX,rob(13;21)[14],FISH结果显示68.9%的细胞为典型的t(15;17)模式,RT-PCR结果显示PML-RARα融合基因水平为25.8%.经诱导化疗、巩固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核型为45,XX,rob(13;21) [20],FISH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细胞率为2.5%,PML-RARα融合基因水平为0.003%.结论 伴特征性的rob(13;21)t(15;17)(q22;q21)的APL十分罕见,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基本符合APL的临床特点;该染色体异常对APL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仍需进一步的观察.  相似文献   
2.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好发于50~70岁人群,发病率为3/10万[1]。近年来,随着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不断发展,MM已成为治疗进展最多,预后改善最为显著的一种肿瘤[2]。随着MM患者生存期的不断延长,MM的远期并发症也相对增多,其中第二原发肿瘤(second primary malignancy,SPM)又被称为治疗相关性肿瘤,逐渐成为临床医师们在MM诊疗中的一个关注点。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例罕见MM继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B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缓解后骨髓瘤复发患者。  相似文献   
3.
病历摘要 患者男,52 岁,因淋巴结肿大15 年,发现IgG 升高、乏力2 年余,加重伴嗜酸细胞增多1 个月,黄疸1 周于2010 年7 月1 日入院.患者自1995 年出现右颈部淋巴结无痛性缓慢肿大,在外院行病理活检示"淋巴结良性病变".2005 年11 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五官科行"右颈部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示"颈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2007 年开始出现右下肢冷痛,2008 年出现右足母趾溃疡.2008 年3 月CT 检查示后腹膜、双侧腹股沟区多发淋巴结肿大,部分融合,腹主动脉、双侧髂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双侧股动脉起始段狭窄,右侧腘动脉及以下小腿动脉闭塞,右侧胫前动脉、腓动脉闭塞,右侧胫后动脉部分闭塞;肝功能示球蛋白63 g/L(正常参考值20 ~30 g/L),免疫球蛋白定量示IgG 48.2 g/L(正常参考值7.51~15.60 g/L).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和分子、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 对44例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血液病患者的骨髓标本,经直接法和24 h短期培养后按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采用R显带技术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分别应用PDGFRα、PDGFRβ、FGFR1基因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结果 44例患者骨髓细胞经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异常核型检出率为13.64%(44例中6例),而应用FISH技术分析,异常克隆检出率为29.55%(44例中13例),其中7例(15.91%)伴有FIP1L1-PDGFRα(简称F/P)融合基因,3例(6.82%)PDGFRα基因重排,2例(4.55%)PDGFRβ基因异常,1例(2.27%)FGFR1基因重排.将患者分为PDGFRα、PDGFRβ或FGFR1基因重排阳性(13例)与阴性(31例)组,阳性组患者的皮肤、心血管、脾脏、肺脏等器官受累程度以及WBC、PLT、HGB等血液学指标与阴性组患者无明显差异;与阴性组比较,阳性组患者胃肠道症状表现较为突出,且绝大多数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分类可见嗜酸粒细胞重度增高(绝对值>5×109/L)以及骨髓中出现幼稚嗜酸粒细胞(P值均<0.05).结论 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的血液病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和血液学特征.染色体核型分析与FISH方法结合具有较高的异常克隆(特别是PDGFRα基因异常)检出率,有助于鉴别疾病的良、恶性本质,判断预后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characteristics of hematological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eosinophilia. Methods Karyotyp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y direct method and/or short-time culture of bone marrow cells for R-banding.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 FISH ) was performed using PDGFRα, PDGFRβ and FGFR1 break-apart probes. Results The clinical and hematological findings of 44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hematological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eosinophilia. Abnormal karyotypes were detected in 6 cases ( 13.64% ) with karyotyp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detection of abnormal clone was markedly increased to 29. 55% ( 13/44 ) with FISH techniques, including 7 cases with FIP1 L1-PDGFRα ( F/P,15.91% ), 3(6. 82% ) PDGFRα rearrangement, 2 (4. 55% ) aberrant PDGFRβ gene and 1 (2. 27% )FGFR1 rearrangement. Patients being PDGFRα, PDGFRβ or FGFR1 positive ( 13 cases) or negative (31 cases) showed predominant difference in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features. The incidence of gut involvement, the absolute count of eosinophils in peripheral blood and the percentage of immature eosinophils in bone marrow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positive patients (P < 0.05 ). Conclusions The hematological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eosinophilia are characterized by unique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features. Karyotyping should be a routine approach to detect the abnormal clone in these diseases. Screening for PDGFRα, PDGFRβ and FGFR1 gene with FISH can provide more genetic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伴有dic(9;20)(p11-13;q11)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特征和临床特点.方法骨髓细胞经直接法和24h短期培养后按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采用R显带技术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分别以9号和20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进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结果2例患者的临床和血液学改变符合ALL诊断,免疫表型分析B淋系标志阳性(CD10+、HLA-DR+);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2例患者均为dic(9;20):例1为45,XY,der(9)t(9;20)(p11;q11),-20[20],例2为45,XX,der(9)t(9;20)(p13;q11),t(9;22)(q34;q11),-20[10]/46,idem,+8[16]/47,idem,+8,+21[14];其中1例经双色FISH检测证实9号和20号染色体之间发生了相互易位,且形成双着丝粒染色体.结论dic(9;20)(p11-13;q11)是一种少见的重现性核型异常,可能和ALL有特殊的联系.FISH技术是检测该易位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6.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ARS)在急性期、恢复期及照射后 6年期均显示红细胞膜阴离子交换蛋白 (Anionexchanger,AE ;band 3protein ,带 3蛋白 )功能异常 ,以新生红细胞病变严重 ,阴离子转运速率明显延迟 ,对阴离子通透特异抑制剂DIDS抑制效应下降 ,揭示辐射可能损伤红细胞膜外侧带 3蛋白的阴离子结合位点[1 ] 。本文作者观察了辐射对 1 0年期ARS红细胞膜阴离子交换蛋白损伤的远后效应 ,分析ARS阴离子交换蛋白含量、分布与功能变化。一、材料和方法1 病例 :上海“6 2 5”60 Co源辐射事故ARS患者 5例…  相似文献   
7.
核仁形成区 (NORs)是转录核糖体 RNA的 DNA片断 ,含有嗜银蛋白 ,因而可通过一种简单的银染色技术显示 ,已有研究表明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的数目和结构特征与r RNA转录水平和细胞增殖水平相关 [1 ] 。近年来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染色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细胞病理学的研究 ,发现它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 ,肿瘤的分型、分级有很大帮助 [2 ] 。本文应用该技术对 17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 L)和 2 2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AML)的细胞质核仁区嗜银蛋白作了检测 ,并比较了两者的 NORs数目和形态学特征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病…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HES)是一类少见的异质性疾病,近年来随着对FIP1L1-PDGFRα(简称F/P)融合基因等特异性分子学特性的深入研究,人们对HES诊断分型和临床治疗手段进一步提高,新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临床应用也使HES疗效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涉及PDGFRB基因易位的不典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1例不典型CML患者进行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RT-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PDGFRB基因易位,羟基脲和干扰素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 该例患者的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为46,XY,t(5;12)...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单克隆浆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率。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收集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血液科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所有疑诊多发性骨髓瘤并进行浆细胞相关免疫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的骨髓标本,分析单克隆浆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率的状况,并与文献对比发现异常检出率差异及可能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实践并回顾分析、判断改进效果。结果 现况调查发现初发标本内肿瘤负荷低、检测结果在临界值附近无法判断是本次活动改善重点。品管圈活动小组通过头脑风暴,根据实验室现有条件,提出了先用流式分选浓缩异常细胞,提高肿瘤细胞密度、降低背景值,再进行遗传学检测等关键手段。最终将我院单克隆浆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率从61.3%(95/155)提高至92.1%(174/189)。结论 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优化了疑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FISH检测流程,有效提高了浆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