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症(hypereosinophilia,HE)是一组以嗜酸粒细胞持续增多、可导致器官损害的疾病,年发病率为0.018~0.036/10万[1].其中嗜酸粒细胞来源于血液肿瘤克隆者称为原发性或肿瘤性HE.近年来,随着细胞遗传学、分子学特别是二代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发现鉴定了一些新的与HE相关的融合基因...  相似文献   

3.
本病最早由Wcingarten在印度发现并予以报道,其后相继在非洲、南美洲和南太平洋各国有一系列的报道,我国南方也有发现。属于嗜酸粒细胞肺浸润的一个亚型,以咳嗽、胸闷、喘息和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点,两肺有小片状阴影,主要发生于热带和亚热带国家,故名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相似文献   

4.
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又称嗜酸性粒细胞肺部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为一组较常见的疾病。本文介绍其分类和各型的特点。嗜酸性粒细胞的作用嗜酸性粒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来自同一型的造血先质细胞,故在形态和功能上也有许多共同处。它也能吞噬细菌、支原体、白色念珠菌、其他颗粒以及抗原-抗体复合体。它也有致热原作用,并可能是促使寄生虫死亡的效应细胞。它对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起  相似文献   

5.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 HES ) 是一组罕见疾病, 其临床特征是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持续升高和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器官损伤[1]. 最常见的症状是皮肤 (例如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 和呼吸道表现 (例如哮喘和鼻窦炎). HES可进一步引起胃肠道、 心血管系统、 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受累. 在病死率方面, 心脏受累具有最重要...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诊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aul Ehrlich自1879年首次确认了嗜酸粒细胞以来的100多年里,学者们对以血液和(或)组织嗜酸粒细胞增多为特征的相关性疾病进行了广泛研究.  相似文献   

7.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嗜酸粒细胞(E)增多,在一些良性和恶性疾病的病程中经常可以见到。E增多的诊断一般并不困难,可由外周血液和骨髓检查予以肯定。但寻找病因有时很不容易,但又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化,常给临床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寄生虫感染是引起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常见的病因之一,但是往往容易被临床医生忽视.常见的寄生虫感染包括肺吸虫、包虫、血吸虫、丝虫、阿米巴原虫、蛔虫、钩虫等,主要通过激活辅助性T细胞,释放白介素-5等炎症因子导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其临床表现根据寄生虫...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分型定侧诊断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醛 )临床分型不仅具有理论意义 ,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指导治疗。目前所知原醛至少有 7种类型 ,其中以醛固酮腺瘤 (APA)和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IHA)两型为多见。鉴别腺瘤和增生的方法中以双侧肾上腺静脉采样检查 (AVS)法最为可靠 ,但由于其本身具有局限性而难以广泛开展。CT应用最为广泛 ,对于单侧大结节腺瘤CT诊断的结论可靠 ,不必考虑AVS检查 ;对于其它病例 ,特别是IHA ,CT检查的结论不可靠 ,必需进行AVS检查以及早作出分型诊断和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分型定侧诊断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临床分型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指导治疗。目前所知原醛至少有7种类型。其中醛固酮腺瘤(APA)和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两型为多见。鉴别腺瘤和增生的方法中以双侧肾上腺静脉采样检查(AVS)法最为可靠,但由于其本身具有局限性而难以广泛开展。CT应用最为广泛,对于单侧大结节腺瘤CT诊断的结论可靠,不必考虑AVS检查;对于其它病例,特别是IHA,CT检查的结论不可  相似文献   

11.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5×109/L时称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继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原因有很多种,但药物诱导是其常见原因之一.文章着重阐述哪些药物能引起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其可能机制、临床症状和相关诊疗.  相似文献   

12.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疾病,主要包括非血液学(反应性)和血液学(肿瘤性)两类。既往的诊治手段不断优化,新兴的诊治方法层出不穷,改善了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诊疗及预后。这些进展在血液系统,尤其是恶性髓或淋系肿瘤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领域尤为显著。该文主要对此类疾病的定义、分类、诊断、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50例暴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病情资料,并结合文献对本次流行的病因、流行特点、发病机理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4.
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idiopathic hypergranulocytosis, IHES)是一组发病原因不明的疾病,临床工作中不常见,它累及多个器官系统,激素是一线治疗药物。现报道1例我院收治的IHES的诊疗经过,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5.
慢性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例济南铁路中心医院(250001)叶秀香,张蓓患者男,24岁。无明显诱因发烧、咳嗽10天入院。病前无药物接触史及其他过敏史。12年前曾因同样症状住院,胸片示两肺纹理增多、粗乱,两肺门阴影增大,左肺门有团块状阴影,血白细胞16...  相似文献   

16.
17.
18.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伴肝脏结节性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良性病变 ,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 >0 45× 10 9/L ,皮质激素可控制。病理方面据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专题报道[1]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伴有身体各器官浸润 ,但未提到本症导致肝脏形成结节状病灶者。最近我们检索了国内、外的文献 ,亦未查到此种报告。我们曾遇到一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形成肝脏结节者 ,现报告于后 ,并对其病理鉴别及临床有关问题作一分析。临床资料患者 ,男性 ,2 6岁。因右上腹隐痛 3天入院。入院查体 :急性痛苦面容 ,巩膜无黄染 ,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平坦 ,右中上腹压痛 ,肝区…  相似文献   

19.
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是一种以食管壁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炎性疾病,一般认为其与食管对过敏物质的慢性免疫性炎性反应有关,常表现为吞咽困难、食物嵌顿及胸痛等,易与胃食管反流病混淆,内镜下可有食管环、食管纵向裂隙和食管白斑及狭窄等表现.此文就其临床表现、生化检测指标、内镜、病理学及食管运动功能检测特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用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分型诊断检查方法的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近7年来57例临床确诊的原醛症患者[醛固酮瘤22例,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特醛症)26例,原发性肾上腺增生9例],检测患者的血电解质、血浆肾素活性及血、尿醛固酮,将结果与1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照.再通过肾上腺CT、体位激发试验及肾上腺静脉采血检查对原醛症患者分型并随访.结果 (1)醛固酮瘤患者血压及血、尿醛固酮较特醛症患者高,血钾及血浆肾素活性则低,而原发性肾上腺增生患者临床及生化改变介于两者之间.肾上腺CT检查在原醛症分型诊断中的符合率为醛固酮瘤86.4%,特醛症73.1%,原发性肾上腺增生22.2%;肾上腺静脉采血检查以两侧醛固酮之比作为判定标准时符合率为86.4%、80.8%和77.8%,以醛固酮与皮质醇之比为判定标准则符合率分别为95.5%、92.3%及100.0%.(2)醛固酮瘤及原发性肾上腺增生患者术后随访血醛固酮均下降,血压恢复正常者分别为22.7%及44.9%,血钾恢复正常者为83.3%及100.0%,而特醛症患者随访中各项测值无明显变化,另有33.3%诊断时血钾正常的患者随访中出现低血钾.结论 原醛症的分型诊断需依靠多种检查手段综合分析,单纯依赖影像学检查或体位激发试验并不可靠,肾上腺静脉采血检查可作为影像学检查的补充,用两侧醛固酮与皮质醇的比值分析较单纯比较两侧醛固酮之比更为可靠;醛固酮瘤及原发性肾上腺增生患者术后临床及生化测值均得以明显改善,而特醛症患者随访中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