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7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PPARγ配体罗格列酮(RSG)对化学致癌剂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MNNG)诱导的大鼠胃癌发生的影响,并探讨罗格列酮防治胃癌的可能机制。方法: 二级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5组:A组(对照组),B组(MNNG诱癌组),C-E组(RSG处理组,分别灌喂不同浓度罗格列酮),以上处理连续10个月,比较各组动物胃癌发生率的差异。同时采用微阵列技术对罗格列酮体内干预的大鼠腺胃癌进行基因表达谱的分析研究,筛选PPARγ配体抗肿瘤新的靶基因并予验证。结果: A、B、C、D、E组动物胃癌的发生率分别为0%(0/10)、70%(14/20)、15%(3/20)、30%(6/20)和30%(6/20), 病理组织学证实为腺癌。与B组相比,C、D、E组动物腺胃癌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动物(P<0.01)。采用微阵列技术在大鼠腺胃癌组织中筛选出79个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RSG处理组大鼠胃癌组织中HCaRG基因表达显著高于MNNG诱癌组,同时应用荧光定量PCR证实在RSG处理组其它大鼠胃癌组织中HCaRG表达明显高于MNNG诱癌组(P<0.05),而在人胃癌组织中HCaRG表达明显低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 结论: PPARγ配体罗格列酮能显著降低MNNG诱导的大鼠腺胃癌发生率,诱导HCaRG表达可能是罗格列酮预防胃癌发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试验性抗结核治疗鉴别诊断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评估标准及合适的判断时间点。方法回顾分析接受试验性抗结核治疗且最后得以确诊的28例肠结核(ITB)和11例克罗恩病(CD)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临床表现及肠镜下的改变。结果2组患者基线时较特异的临床特征包括活动性肺结核、PPD强阳性、肛瘘或肛周脓肿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抗结核治疗后2组临床症状均有改善,但3个月后ITB组无好转率为0,CD组为27.3%(P=0.004)。抗结核治疗3个月及6个月,ITB组活动性溃疡消失率+明显好转率分别为90.9%(20/22)+9.1%(2/22)及100%(28/28)+0;结节样病变消失率+明显好转率为58.8%(10/17)+41.2%(7/17)及76.5%(13/17)+23.5%(4/17)。而CD组在各时点活动性溃疡、结节样病变均无明显好转(P均〈0.01)。结论ITB和CD的鉴别因缺乏特异性指标,部分鉴别困难的病例仍需采用试验性抗结核治疗。试验性抗结核治疗后3个月,回结肠镜复查见活动性溃疡及结节样病变消失或明显好转,伴临床症状痊愈或明显好转可评定为试验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3.
新型生物制剂英夫利西治疗克罗恩病10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新型生物制剂英夫利西(infliximab)治疗10例克罗恩病(CD)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开放性研究英夫利西静脉滴注治疗经常规治疗无效或激素依赖的中、重度活动性CD患者8例和以反复下消化道大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CD患者2例.在第0、2、6周给予5 mg/kg荆量作为诱导缓解,随后每隔8周给予相同剂量维持,临床与内镜随访30周.结果 ①治疗2周时,8例活动性CD患者中5例有效;30周时4例临床缓解(其中3例停用激素),1例有效;②2例以反复下消化道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者随访30周无再出血;③30周时复查肠镜6例,其中溃疡完全愈合或基本愈合4例;④7例发生不良事件,其中严重不良反应2例,分别为肺炎和迟发型过敏反应各1例.结论 英夫利西可诱导并维持部分活动性CD缓解,促进CD肠黏膜病变愈合,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不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DBE)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OGIB)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78例OGIB患者,男45例,女33例,平均年龄45±16岁.所有患者均行DBE检查.对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12~24个月随访.[结果]78例OGIB患者病变检出率为87.2%(68/78),检出病变以血管畸形多见,占发现病变的32.4%(22/68);在68例检出病变的患者中,有37例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DBE检查与手术符合率为86.5%(32/37).在成功随访的36例手术患者中,有3例血管畸形患者又出现消化道出血;手术后诊断与随访最后诊断的符合率91.7%(33/36).[结论]DBE检查对OGIB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6.
幽门螺杆菌已被确认为上消化道疾病的重要病菌,近年来对免疫预测幽门螺杆菌感染得到了广泛重视,动物实验已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免疫预防螺杆菌感染的关键是刺激宿主粘膜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本文重点介绍此方面的研究进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对45例垂体大腺瘤经蝶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的男性功能退患者术前,后血清睾酮的测定及性功能的随访,探经蝶显微手术对男性垂体大腺瘤患者功能的疗效。结果:术后1个月及半血清睾酮均较术前显著提高,但受肿瘤大小,手术除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证实过氧化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PPAR-γ)配体罗格列酮(RSG)具有预防化学致癌剂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MNNG)诱导大鼠胃癌发生的作用,本研究拟探讨罗格列酮预防大鼠胃癌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RT—PCR及免疫组化法检测罗格列酮处理后大鼠胃癌组织环氧化酶-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MNNG诱癌组14例大鼠胃癌组织VEGF、COX-2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而MMP-9的表达在大鼠胃癌及癌旁组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G处理组(15例)大鼠胃癌组织VEGF、COX-2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MNNG诱癌组大鼠胃癌组织,免疫组化显示MNNG诱癌组大鼠胃癌组织COX-2阳性物质主要分布在癌细胞胞浆或沿核膜周边,在间质的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及单核细胞中亦可见阳性表达;VEGF阳性细胞主要位于癌细胞胞浆内,血管内皮细胞也有阳性表达。罗格列酮处理后大鼠胃癌组织的COX-2阳性细胞分布与MNNG诱癌组胃癌组织相似,而VEGF阳性细胞主要位于癌细胞胞浆内,血管内皮细胞未见明显VEGF表达。结论罗格列酮可下调大鼠胃癌组织COX-2及VEGF的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减少肿瘤血管生成可能是罗格列酮预防大鼠胃癌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嗜酸粒细胞性腹膜炎2例报告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陈湖,陈白莉嗜酸粒细胞性腹膜炎临床罕见,国内未见系统报道,易造成误诊。现将我科近年诊断的2例报告如下。病例报告例1:男,36岁。因腹胀5天于1994年9月13日入院。伴左下腹隐痛,大便3~4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三七总皂甙对神经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多巴胺能神经元移植帕金森病(PD)大鼠后移植细胞的存活及移植疗效的影响.方法 大鼠胚胎中脑神经干细胞经传代扩增后,在分化液中诱导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应用6-羟基多巴胺制备的P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组、多巴胺能神经元 三七总皂甙组、三七总皂甙组及手术对照组,每组8只,进行移植手术,移植后检测PD大鼠不对称旋转行为的变化及纹状体移植区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细胞存活的情况.结果 与手术对照组比较,移植后20 d多巴胺能神经元组大鼠不对称旋转圈数开始明显下降(P<0.01).移植后10~60 d,多巴胺能神经元 三七总皂甙组大鼠的不对称旋转圈数明显低于多巴胺能神经元组(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多巴胺能神经元 三七总皂甙组大鼠纹状体移植区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多巴胺能神经元组(P<0.01).结论 三七总皂甙具有提高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移植PD大鼠后移植细胞的存活率及移植疗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