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了解青蒿琥酯(artesunate,ASN)单独或联合利福平(rifampicin,RFP)、异烟胼(isoniazid,INH)、链霉素(streptomycin,SM)、氧氟沙星(ofloxacin,OFLX)等抗结核药物对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抑制作用,为耐药结核的治疗寻找新的有效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刃天青法检测ASN对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抑制作用,并采用ASN联合RFP、INH、OFLX、SM对耐药结核分枝杆菌抗结核药物MIC研究.结果 本研究测试的14株耐药菌株中,7株MIC值为256μg/mL,6株MIC值为128μg/mL,1株MIC为512μg/mL,MIC50为256μg/mL,MIC90为256μg/mL.16株敏感株中,MIC50为128μg/mL,MIC90为256μg/mL.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当ASN终浓度为32 ~ 128μg/mL时,能明显改善耐药MTB对RFP、INH、OFLX、SM等抗结核药物的敏感性.结论 ASN对抗耐药结核分枝杆菌作用可能甚微,但其能协同或逆转抗结核药物改善耐药MTB的药物敏感性,可能成为耐多药结核治疗备选新药.  相似文献   
2.
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是临床常见的院内感染致病菌,常引起泌尿系统、呼吸系统以及血流感染等。近年来,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引起的慢性感染日益得到重视,对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为了适应周围环境,肺炎克雷伯菌会形成生物膜(biofilm),这是一种相对于浮游细菌的生存方式,生物膜由细菌及其自身分泌的代谢产物(胞外多糖、蛋白质、胞外DNA、脂质等)组成。生物膜状态下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极强,容易逃避机体的免疫攻击,难以彻底清除,使临床抗感染变得更加棘手。本文就生物膜形成过程、生物膜状态细菌的耐药机制、生物膜测定方法以及生物膜防治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尹柯  杨励  李圆菲  谢和宾  喻容  刘超群  李靖 《山东医药》2012,52(44):11-12,16,108
目的初步观察分离培养的结核病患者外周血CD4+CD25+ T淋巴细胞凋亡及其表面特征性标志物FOXp3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尼龙棉柱法分离结核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磁性细胞分离器(MACS)分离得到CD4+CD25+ T淋巴细胞,体外培养72 h后分别利用电镜及流式细胞仪观察、检测各分组(结核病组、健康对照组)细胞的凋亡率及FOXp3的表达。结果 MACS可成功分离CD4+CD25+ T淋巴细胞,纯度可达81.1%~84.7%。结核病组较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 T淋巴细胞计数增多,凋亡率增加,FOXp3表达增高(P均<0.05)。结论 FOXp3高表达的CD4+CD25+ T淋巴细胞在结核病的免疫调节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与CD4+CD25+ T淋巴细胞的凋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长沙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DR-TB)菌株对抗结核药物的敏感性,为防治耐多药结核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绝对浓度间接法检测2014年长沙市155株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对一二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性,回顾性分析其耐药情况。 结果 155例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对一二线抗结核药物耐药率从高到低为:链霉素(S)>乙胺丁醇(E)>左氧氟沙星(OFL)> 对氨基水杨酸钠(PAS)>丙硫异酰胺(TH)>卡那霉素(K)= 吡嗪酰胺(PZA),耐药率依次为:70.32%、36.13%、20.65%、12.90%、8.39%、3.87%、3.87%。耐两种药的耐药株达46株,其中以链霉素与乙胺丁醇为主,其耐药率达29.68%;耐三种药的耐药株达18株,其中以链霉素、乙胺丁醇与左氧氟沙星为主,其耐药率达11.61%;耐四种药的耐药株有5株,其中以链霉素、乙胺丁醇、左氧氟沙星及丙硫异酰胺为主,耐药率为3.23%;耐五种药和六种药的各有1株和2株。 结论 2014年长沙市MDR-TB对一线甚至二线抗结核药耐药严重,为MDR-TB防治带来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湖南地区2012年非结核分支杆菌感染情况和耐药状况.方法 收集2012年湖南地区结核培养阳性样本3157例,再用对硝基苯甲酸鉴定出非结核分支杆菌,然后用基因芯片将其进一步分型,采用绝度浓度法对其进行抗结核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 湖南地区3157株结核阳性样本中非结核分支杆菌占225株(7.1%),其中鸟分支杆菌63株(28%)、胞内分支杆菌90株(40%)、偶然分支杆菌9株(4%)、龟或脓肿分支杆菌54株(24%)、戈登分支杆菌3株(1.33%)、瘰疬分支杆菌3株(1.33%)、堪萨斯分支杆菌3株(1.33%).大多数非结核分支杆菌对抗结核药物呈现高度耐药.结论湖南地区2012年非结核分支杆菌感染率为7.1%,以鸟分支杆菌、胞内分支杆菌和龟或脓肿分支杆菌为主,其对抗结核药物呈高度耐药.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消化性溃疡临床特点,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5月至2010年5月入住我院60岁及以上的全部消化性溃疡患者84例为研究组,选择同期住院的60岁以上的慢性胃炎患者123例作为对照组1,遵循同性别、同民族、同发病月份及同胃镜结果的条件,选择同期住院的60岁以下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38例作为对照组2。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p感染、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 s)、吸烟、饮酒及患抑郁症对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预后有意义,其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服用NSAID s与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吸烟、饮酒、患抑郁症是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危险因素,服用NSAID s是老年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在评价上述相关危险因素后可早期评估老年人消化性溃疡预后,早期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单用日本血吸虫(SJ)童虫细胞(SC)和联用免疫调节剂诱生小鼠免疫保护性的效果。方法制备感染后第18dSC;实验昆明小鼠分为8组:A组(PBS)、B组(SC)、C组(IL-2)、D组(IL-2+SC)、E组(IFN-γ)、F组(IFN-γ+SC)、G组(香菇多糖)、H组(香菇多糖+SC)。腹股沟皮下间隔2w免疫1次,共3次。于末次免疫第4w攻击感染,第35d后剖杀小鼠计数虫荷及每克肝卵数(LEPG),计算减虫率和LEPG减少率。ELISA测定第2、3次免疫后及攻击前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童虫可溶性抗原(SWSA)的抗体。结果保护性效果显示:与A组比较,B、C、D、E、F、G和H组的减虫率分别为43.3%、13.5%、36.1%、32.7%、46.2%、18.3%和33.7%,LEPG减少率分别为59.8%、26.6%、52.1%、47.7%、57.7%、34.0%和53.7%。各免疫调节剂与SC联合免疫组与单用SC组比较,特异性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C能诱生小鼠较明显的免疫保护性,单用IFN-γ也有一定的减虫和减卵效果,但免疫增强剂均未能显著提高SC诱生的免疫保护性效果和体液免疫应答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观察日本血吸虫发育中虫体在不同时点的生长速度和蛋白组分差异。方法选择昆明鼠人工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分别收集感染前和感染后第8、12、16、20、24和28d虫体;用MoticBA400病理图像处理系统及3.2分析软件采集虫体图象作形态观察和大小测量(包括水平面积、周长、长与宽);用SDS-PAGE平行分离各时点虫体蛋白,用图像分析软件QuantityOne4.4比较分析其区带差异。结果日本血吸虫感染昆明鼠后,发育中虫体在不同时点的生长速度不均衡,第8~12天的生长速度为最快,其他依次为12~16d、16~20d、20~24d、0~8d和24~28d的虫体;同一时点虫体间发育的个体差异也大,以12d后虫体较为明显。电泳分析7个不同时点的虫体蛋白区带显示:区带数在0、8、12、16、20、24和28d虫体中分别为27、30、33、32、31、36和29条,其中多数为相同分子量蛋白区带,但有些在蛋白表达量上有明显差异;各时点虫体特异性区带在0、8、12~24d和28d虫体中分别为7、4、8、3条,虫体特异性区带多为低表达量的条带。结论日本血吸虫童虫在小鼠体内的不同发育时点间存在着生长速度和蛋白组分的差异,其中以8~12d时段的虫体发育最快,两者间蛋白组分差异也较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噬菌体随机12肽库中筛选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S.j)具有保护性的细胞免疫原模拟表位,为进一步阐明其免疫保护性分子机制提供依据。方法用具有保护性的S.j12d童虫培养细胞(S.jC-12)免疫鼠血清中的IgG对随机12肽库作亲和筛选,随机挑取20个噬菌体克隆用ELISA检测其特异性;对阳性克隆进行测序,采用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阳性克隆免疫鼠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及其识别天然抗原的特性。结果经过4轮免疫淘洗,洗脱的噬菌体得到了有效富集(16 250倍)。20个噬菌体克隆经检测有15个能被S.jC-12免疫鼠血清识别,有12个序列不同的噬菌体克隆;ELISA检测显示有11个阳性噬菌体克隆诱导小鼠产生IgG应答,其中含精氨酸的阳性噬菌体克隆免疫血清中IgG水平与不含精氨酸克隆免疫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可筛选出S.jC-12免疫原的部分模拟表位且能在小鼠模型中诱导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单用日本血吸虫(SJ)童虫细胞(SC)和联用免疫调节剂诱生小鼠免疫保护性的效果。方法制备感染后第18dSC;实验昆明小鼠分为8组:A组(PBS)、B组(SC)、C组(IL-2)、D组(IL-2+SC)、E组(IFN-γ)、F组(IFN-γ+SC)、G组(香菇多糖)、H组(香菇多糖+SC)。腹股沟皮下间隔2w免疫1次,共3次。于末次免疫第4w攻击感染,第35d后剖杀小鼠计数虫荷及每克肝卵数(LEPG),计算减虫率和LEPG减少率。ELISA测定第2、3次免疫后及攻击前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童虫可溶性抗原(SWSA)的抗体。结果保护性效果显示:与A组比较,B、C、D、E、F、G和H组的减虫率分别为43.3%、13.5%、36.1%、32.7%、46.2%、18.3%和33.7%,LEPG减少率分别为59.8%、26.6%、52.1%、47.7%、57.7%、34.0%和53.7%。各免疫调节剂与SC联合免疫组与单用SC组比较,特异性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C能诱生小鼠较明显的免疫保护性,单用IFN-γ也有一定的减虫和减卵效果,但免疫增强剂均未能显著提高SC诱生的免疫保护性效果和体液免疫应答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