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1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和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测评价单侧椎动脉闭塞后健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后循环缺血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DSA证实的单侧椎动脉闭塞患者96例,根据MRI结果分为后循环缺血患者(有症状组,n=50)和无后循环缺血患者(无症状组,n=46),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和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查健侧椎动脉颅外段管径、健侧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及舒张末期流速. 结果有症状组经DSA证实存在颈深动脉、颈升动脉及颈外动脉分支等吻合支代偿者11例(占22.0%),无症状组存在吻合支代偿者12例(占26.1%),两组间吻合支建立的比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症状组健侧椎动脉管径(3.54±0.47 mm)明显大于有症状组(3.25±0.45 mm,P<0.01);无症状组健侧椎动脉颅内段收缩期峰值流速和舒张末期流速明显高于有症状组 (87.09±35.47 cm/s和35.85±18.03 cm/s比70.60±31.04 cm/s和27.32±11.75 cm/s,P<0.05);无症状组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和舒张末期流速也明显高于有症状组 (89.54±35.56 cm/s和37.35±19.34 cm/s比72.98±25.95 cm/s和29.52±11.56 cm/s,P<0.05). 结论单侧椎动脉闭塞后健侧椎动脉的管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与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血流参数的异常与后循环缺血症状的发生具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椎-基底动脉缺血(vertebro—basilar artery ischemic,VBI)或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PCI)是指椎动脉和(或)基底动脉供血区域(脑干、小脑、大脑半球后部)的血流量减低导致脑干或小脑缺血的综合性神经系统病变。临床研究显示,PCI以老年患者居多,症状较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病变更为复杂,常见的临床表现有肌力减退、感觉障碍、共济失调、平衡或吞咽困难、复视等,眩晕和猝倒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椎基底动脉闭塞性疾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MCAS)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再狭窄的发生率,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2006年1月-2012年4月,因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接受支架置入的患者共62例(62枚支架)。采用TCD检测支架置入术前、术后1周及3、6、12个月大脑中动脉狭窄段、狭窄远段和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判断12个月时的再狭窄发生率。分析残余狭窄、支架类型及疾病危险因素对MCAS术后再狭窄的影响。结果①MCAS术前、术后1周MCA狭窄段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平均流速(MFV)分别由(308±59)cm/s和(218±51)cm/s降至(159±54)cm/s和(102±39)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CD术后1周残余狭窄的检出率为11.3%(7/62),术后1年的再狭窄发生率为19.4%(12/62)。③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P=0.024,OR=7.048,95%CI:1.286~38.617)和残余狭窄(P=0.040,OR=8.995,95%CI:1.110~72.911)是支架置人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④是否规律服用降脂类药物的患者,MCAS再狭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4%(2/27)比36.4%(8/22),P=0.032]。结论TCD可以作为客观评估MCAS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远期疗效观察的重要手段。糖尿病和术后残余狭窄是再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规律性服用降脂类药物,可以降低MCAS再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分析动脉硬化性颈动脉狭窄(carotid artery stenosis,CAS)病变的危险因素、狭窄程度、斑块特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将1 603例首诊患者,分非狭窄组(A组:狭窄<50%)与狭窄组(B组:狭窄>50%或闭塞)对双侧颈动脉斑块形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结果及年龄、性别、危险因素、卒中的发病与CAS程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AS>50% 者占17.3%(277/1 603例).高龄、男性、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与CAS的形成显著相关(r=0.024、0.777、0.827、0.762、0.750).B组患者卒中发生率为37.5%(103/277),明显高于A组21.6%(287/1 326),P<0.001.B组中CAS 51%~69%的患者中风发生率30.4%(38/125);CAS≥70%或闭塞者中风发生率为42.8%(65/152例).斑块的发生率为64.3%(1 032/1 603),其中中风及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的不规则、不均质回声斑块的比率高于非中风患者,P<0.001.结论:CAS与高龄、男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显著相关;随狭窄程度的增加卒中的危险性升高;且不均质回声斑块的形成与卒中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血管超声对颈动脉次全或完全闭塞病变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后再通患者的近、远期效果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5年1月—2014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DSA确诊为颈动脉闭塞性病变,并接受CEA治疗的患者共107例,其中次全闭塞(颈动脉狭窄率95%~99%)63例,完全闭塞44例。记录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随访采用门诊随访、电话跟踪的方式,超声随访手术再通患者术后1周及3、6、12、24个月的情况,记录CEA术后患者临床预后、血管再狭窄、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结果 (1)107例患者手术后再通86例(80.4%),未通21例(19.6%)。术后30d内卒中及死亡发生率为4.7%(5例),其中次全闭塞组发生率为4.8%(3例),完全闭塞组为4.5%(2例)。(2)术后1周内再通患者的患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DV)及血管搏动指数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分别为(120±39)cm/s比(60±17)cm/s,(50±18)cm/s比(33±11)cm/s和0.96±0.20比0.67±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颈动脉超声显示再通患者原病变局部血管内径均较术前增宽[分别为(4.4±1.1)和(3.6±1.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超声随访颈动脉再通患者69例,时间为1~60个月,中位数为12个月。术后1~6个月血管通畅比率95.6%(66例),6~12个月血管通畅比率94.2%(65例),12~24个月血管通畅比率94.2%(65例),2年以上血管通畅比率91.3%(63例)。结论血管超声可对颈动脉闭塞性病变CEA后血管再通患者进行近期及远期的跟踪随访,判断血流改善程度,及时发现术后再狭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重度颈动脉狭窄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患者前交通动脉开放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症状性一侧重度颈动脉狭窄而接受CEA治疗的住院患者89例。根据DSA显示前交通动脉是否开放,分为开放组(45例)和未开放组(44例)。比较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与DSA诊断前交通动脉是否开放的一致性;分析两组术中实施临时性分流率的差异及手术前后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搏动指数(PI)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与DSA结果比较,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89例患者术前评估前交通动脉开放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1.1%(41/45)、97.7%(43/44),总符合率为94.4%(84/89)(Kappa=0.888,P0.01)。前交通动脉开放组患者CEA术中临时性分流实施率[2.2%(1/45)]明显低于未开放组[20.5%(9/4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00,P=0.017)。两组患者术后患侧MCA的PSV、EDV、PI均较本组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开放组:(128±41)cm/s比(77±24)cm/s,(55±18)cm/s比(41±13)cm/s,(0.92±0.14)比(0.67±0.14);未开放组:(139±44)cm/s比(86±31)cm/s,(59±22)cm/s比(44±16)cm/s,(0.94±0.15)比(0.71±0.16);均P0.01];开放组术后健侧ACA的PSV、EDV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5±42)cm/s比(157±57)cm/s,(55±24)cm/s比(72±34)cm/s,均P0.01],手术前后健侧ACA的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开放组术后健侧ACA的PSV、EDV及PI与术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对一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前交通动脉的开放与否进行准确而客观的评价,对于CEA术中选择性分流、提高CEA的成功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血管超声对椎动脉闭塞的血流动力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u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联合评价椎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05年1月--2009年1月经CDFI和TCD联合检测并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证实的椎动脉闭塞患者101例,以DSA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分析不同类型椎动脉闭塞侧与健侧椎动脉颅内、外段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阻力指数(resistive index,RI)、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频谱形态和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 椎动脉全程闭塞患者,CDFI和TCD均未探及血流信号;颅内段闭塞患者,CDFI在颅外段可探及微弱血流信号;节段性闭塞患者,颅外或颅内段椎动脉可探及侧支循环建立后的血流信号.椎动脉颅内段闭塞患者,颅外段患侧PSV较健侧显著降低[(27.39±12.44)cm/s对(62.61±13.22)cm/s,P=0.000);RI显著高于健侧(0.99±0.21对0.62±0.07,P=0.000).椎动脉节段性闭塞且有侧支循环建市时,闭塞侧颅内段椎动脉PSV、EDV和PI均较健侧显著降低,PSV分别为(37.81±12.28)cm/s和(73.17±30.99)cm/s(P=0.000),EDV分别为(17.58±7.10)cm/s和(29.31±12.94)cm/s(P=0.000),PI分别为(0.84±0.22)和(1.01±0.18)(P=0.000).对照DSA显示椎动脉闭塞的部位不同,CDFI与TUD检测的血流频谱形态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PSV、EDV、RI和PI均是准确评价椎动脉闭塞的血流动力学参数,CDFI与TCD相结合,对于不同类型椎动脉闭塞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临床综合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对颅内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分析严重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对颅内循环的影响.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筛查单侧严重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价颅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①严重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同侧的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和搏动指数均显著低于对侧(P<0.01).②在各侧支循环开放组中,中风和TIA发病率分别为:无交通支开放(A组)77.4%;单支开放(B组)69.6%;双支开放(C组)65.4%;三支开放(D组)46.4%.③前交通支的开放与中风发生呈负相关(P=0.009).结论严重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或闭塞使同侧半球血流量下降,侧支循环建立.侧支循环的开放数量与中风及TIA的发生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筛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共172例,所有患者均行锁骨下动脉支架(SAS)介入治疗。根据SAS术后随访检查结果将172例患者分为再狭窄组(31例)与无再狭窄组(141例)。于术前、术后1周、3、6、12个月采用CDFI检测记录狭窄病变的内径、长度,狭窄段及狭窄以远段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1、PSV2)、舒张期末流速(EDV)。分析SAS术后再狭窄发生率,比较2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各随访时间段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SAS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 结果172例患者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5.3%(164/172),术后12个月再狭窄检出率为18.0%(31/172)。与术前相比,术后锁骨下动脉内径明显增宽[(1.5±0.7)mm vs(5.9±1.0)mm,t=49.384,P<0.001],狭窄段PSV1较术前明显改善[(437.7±169.5)cm/s vs(178.5±56.0)cm/s,t=19.905,P<0.001],狭窄以远段PSV2明显升高[(72.5±31.3)cm/s vs(124.3±34.8)cm/s,t=-15.267,P<0.001]。再狭窄组PSV1在术后3、6、12个月逐渐升高,在术后12个月时PSV1平均值达最高(363.7±141.4)cm/s,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再狭窄组的PSV1术后3、6、12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狭窄病变长度≥2 cm(OR=3.640,95%CI:1.413~9.379,P<0.01)、支架内残余狭窄(OR=21.860,95%CI:2.218~215.479,P<0.01)是SAS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锁骨下动脉长段病变、术后残余狭窄是影响支架术后再狭窄的重要因素。CDFI能够客观、准确评价SAS术前、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并早期发现再狭窄,对提高支架远期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术前二维超声基本形态及内部回声特征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斑块大体标本高倍相机影像结构的一致性,以二维超声方法评估斑块易损性的特征。 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因颈动脉狭窄70%~99%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术前颈动脉超声纵、横切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像清晰的患者160例,根据二维超声斑块形态特征分为规则型(32例)与不规则型(128例),其中溃疡型斑块91例,与CEA术后即刻斑块的外观形态结构进行比较;根据二维超声回声特征分为均质等回声斑块组(64例)、低至无回声斑块组(44例)、不均质强回声斑块组(52例),分别与CEA术后即刻斑块的纵断解剖切面高倍相机成像显示内部结构特征进行对比。将超声回声均质的斑块(108例)按CEA术后斑块内部结构特征进行分类为均质性非粥样物质(64例)、粥样物质(10例)、新鲜出血(10例)及陈旧性出血坏死(5例),测量不同性质斑块在二维超声图像上的平均灰阶中值(GSM)并进行比较。 结果1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超声显示斑块形态与术中标本检查结果:(1)二维超声显示斑块形态与大体标本斑块形态特征的准确率93.1%(149/160),对不规则斑块诊断的敏感度为95.3%,特异度83.9%;对溃疡性斑块诊断的敏感度84.8%,特异度88.5%,两种类型斑块的总准确率86.2%(138/160)。(2)二维超声回声特征为均质等回声斑块64例,标本内解剖结构显示为结构均匀一致非粥样物质者占95.3%(61/64);低至无回声斑块44例,标本内结构显示为粥样物质和斑块内新鲜出血占86.3%(38/44)。术中标本显示为非粥样物质成分的斑块GSM值平均为55±19,显著高于粥样物质斑块39±11(P<0.001)和新鲜出血性斑块29±10(P<0.001),而新鲜出血性斑块平均GSM值低于粥样物质性斑块。(3)不均质强回声斑块52例,二维超声特点为基底部钙化的斑块17例,CEA术中标本为斑块基底部钙化伴内部粥样物质8例,伴陈旧性出血坏死9例;中低回声混杂微小钙化(强回声)特征斑块29例,术中斑块大体标本均呈陈旧性出血与坏死组织相间。 结论二维超声对不规则型与溃疡型斑块的检出准确率高,回声特征的观察与斑块结构特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GSM值的测量能弥补超声医师在二维超声影像上对低灰阶图像识别的困难,可在超声检测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