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8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28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在小鼠月经样模型和人蜕膜化子宫内膜基质细胞模拟月经发生基础上,探索低氧诱导因子-1A(HIF1A)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调控作用,以及月经发生中HIF1A对VEGF mRNA表达的调控机制。方法建立小鼠月经样模型,用ChIP方法检测HIF1A是否直接调控Vegf mRNA的表达;利用HIF1A抑制剂甲氧雌二醇(2ME)抑制HIF1A的功能,检测小鼠月经样模型中HIF1A、VEGF蛋白的表达量;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体外诱导蜕膜化并模拟月经发生,检测HIF1A与VEGF mRNA的表达;用siRNA敲降的方法抑制HIF1A,检测VEGF mRNA的表达。结果小鼠月经样模型在孕酮撤退0h,HIF1A结合的Vegf promoter的相对百分比较低,随后在8h和12h逐渐上升,在12h达到峰值(P0.05);2ME抑制HIF1A入核的同时,抑制了VEGF的表达量(P0.05);人蜕膜化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中,孕酮撤退显著上调HIF1A和VEGF mRNA的表达量(P0.01);敲降HIF1A后,VEGF mRNA的上调受到明显的抑制(P0.01)。结论在月经发生中,孕酮撤退能够激活HIF1A转录因子的功能,HIF1A被激活后,结合于VEGF promoter区并启动VEGF 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湖北省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分布特点与规律。方法按照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74个流行村作为监测点,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样的方法,对监测点开展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分布情况监测。结果74个监测点活螺密度、感染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分别为0.474、0.000 51只/0.1 m~2和0.107%。垸内型监测村、河道和防浪林的活螺密度分别为0.784、0.738和0.673只/0.1 m~2,河道的感染螺平均密度为0.003 36只/0.1 m~2。在9个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监测点中,有2个点查出了感染性钉螺。结论钉螺疫情比2006年下降,但垸内型监测村、河道和防浪林的活螺平均密度、河道的感染螺平均密度仍较高。应该加强重点地带钉螺,尤其是感染性钉螺的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鼻内镜在颌面部异物取除术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15例颌面部异物患者,在鼻内镜辅助下取除异物,观察临床疗效。结果:15例患者均成功取除异物,术后随访发现全部患者创面均愈合良好,临床疗效满意。结论:在手术取除颌面部异物的治疗中,应用鼻内镜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杀虫丁是国内研制的新型农用杀虫剂 ,初步研究发现有较好的杀螺效果[3 ,4] 。为了进一步验证杀虫丁的杀螺效果 ,综合评价药物特性 ,为选用经济有效的灭螺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对杀虫丁与氯硝柳胺的杀螺效果进行了平行比较研究 ,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材料1.1 药物 杀虫丁粉剂含杀虫环盐酸盐 5 0 % ,由贵州省化工研究院提供 ;5 0 %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 ,由四川化学工业研究设计院提供。1.2 钉螺 在湖北潜江市老新镇采集有肋钉螺 (Oncomelariahupensis) ,洗净后挑选活力强的成螺用于试验。1.3 鱼苗 由中科院水生所鱼类…  相似文献   
5.
2001年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掌握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和特点,为制订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全省51个县(市)71个流行村,进行人群粪检查病。其中传播未控地区样本村39个,传播控制地区11个村,传播阻断地区21个村。结果 抽取样本村和人群比例为全省疫区村的1.2%和1.28%,人群查病受检率占应检对象95%以上,体检实检率超过30%。全省平均人群粪检阳性率和人群感染度(EPG)分别为4.18%,1.44。发层人群粪检阳性率和感染率,未控制地区居民分别为4.77%,1.65,其中湖沼垸内亚型为4.99%,1.86,湖沼洲滩亚型为3.97%,0.82,山丘丘陵亚型为2.72%,0.19。 传播阻断地区粪检阳性率,感染度分别为0.26%,0.11和0.32%,0.1。体检各项指标均相应好转。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为0.40%。结论 与1995年全省抽样调查相比,流行区居民感染率下降41.86%,其中未控制地区居民感染率下降45.88%,传播控制地区下降26.53%,传播阻断地区下降32.65%,推算全省病人数下降14.97%,病牛数下降65.66%。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对腺肌病模型小鼠种植窗期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新生ICR小鼠滴喂他莫西芬建立子宫腺肌病模型,随机分为GnRHa降调的模型鼠组(A组)、模型对照鼠组(B组),并取同龄正常小鼠作为对照组(C组),每组8只,于100~115日龄处死,HE染色检测小鼠子宫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CD31染色计算小鼠子宫微血管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种植窗期子宫内膜LIF表达及扫描电镜下观察胞饮突发育情况。结果:①口服他莫西芬法建立ICR小鼠子宫腺肌病模型造模率为100%,B组小鼠子宫肌层微血管密度高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种植窗期子宫内膜LIF蛋白水平A组和C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B组可见较多退化的胞饮突,分布稀疏,呈局灶性分布;A组的胞饮突较B组丰富但大小略不均;C组胞饮突分布较丰富且发育完全。结论:新生小鼠口服他莫西芬法可高效建立子宫腺肌病模型,GnRHa降调节能改善子宫腺肌病小鼠子宫内膜中LIF表达及胞饮突发育,从而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  相似文献   
7.
2015年全国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后,进入以全面阻断血吸虫病传播为新目标、开展监测预警为主要干预措施的新时期。“十三五”时期,四川、江苏、云南、湖北等4个血吸虫病防治重点省份先后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或通过国家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技术评估,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处于历史最低水平,流行程度进一步降低,《“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既定目标基本实现。但日本血吸虫唯一中间宿主钉螺依然广泛存在且孳生环境复杂、血吸虫病传染源种类多且牛羊等主要传染源管控困难、现有防治技术与当前防治需求不相适应、防治成果基础不牢等是我国血吸虫病消除进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十四五”时期是巩固我国血吸虫病防治成果、逐步解决上述困难的重要时期,也是为实现消除血吸虫病最终目标奠定基础的关键阶段。我们在认真总结前期血吸虫病防治经验和当前面临挑战基础上,遵循依法防治、科学防治和精准防治原则,就《“十四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中防治目标、防治策略、防治措施等方面达成专家共识,旨在为制定《“十四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提供参考,更好地发挥该规划对现场防治工作的政策指导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8.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的寄生虫病。为实现2030年全球消除作为一种公共卫生问题的血吸虫病,2022年2月WHO发布了《WHO控制和消除人体血吸虫病指南》,旨在为各国实现控制血吸虫病发病率、将其作为一种公共卫生问题消除及最终达到传播阻断提供循证建议。在历史上血吸虫病曾经严重流行的中国,经过有效防控策略和措施的实施,血吸虫病防控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逐步迈向消除血吸虫病。本文回顾中国血吸虫病防控策略、防控关键技术和实践的成功经验,贡献于《WHO控制和消除人体血吸虫病指南》的制定与实施。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世界也期待更多血吸虫病防控领域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2例畸形流产患儿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分析引起2p15-p16.1缺失综合征畸形表型的相关基因以及关键区域。方法应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技术对畸形流产儿全基因组拷贝数目进行检测,并用计算机软件及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CMA检测到2例患儿的染色体2p15-16.1区段有约255 kb的DNA拷贝数变异,2例患儿表型符合2p15-p16.1微缺失综合征遗传特征,缺失区域包含XPO1和USP34基因。结论2pl5近端73 kb的片段(chr2:61659957〜61733075,hg19)可能是引起2p15-p16.1微缺失综合征畸形表型的关键区域之一,XPO1和USP34为该缺失综合征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难以确诊鼻腔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5年7例难以确诊的鼻腔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患者发病年龄、首发症状、阳性体征及确诊前病程。结果难以确诊鼻腔恶性淋巴瘤患者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多见;首发临床症状多无特异性;确诊前病程为2~5年。结论难以确诊鼻腔恶性淋巴瘤首发症状多无特异性,有较高的误诊率。确诊须依靠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