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35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46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19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肿瘤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情况并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方法:通过统计2020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间纳入的313名本院肿瘤科在新冠疫情期间肿瘤合并感染新冠肺炎患者情况,汇总临床资料,分析患者肺部影像学特点,总结肿瘤合并新冠肺炎病毒感染患者临床特征、预后及转归等,并提出自己建议。结果:科室总共313名患者住院,5名新冠感染患者,新冠病毒肺炎发生率为1.6%,这比之前所报道的武汉市新冠病毒普通人群发生率0.37%要高接近3倍,肿瘤合并新冠患者死亡率接近20%。结论:对于疫情结束初期病房应尽量减少患者非必要往返医院次数,实行肿瘤患者分层管理,加强轻症患者随访,线上管理等;而对于住院患者,则采取缓冲分诊模式,做好病房消毒隔离以及管理,避免感染,减少肿瘤病房新型冠状病毒爆发概率。  相似文献   
2.
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ND)是一种常见的围术期神经系统并发症,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下降和记忆受损,可影响患者术后短期功能恢复及预后,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目前PND的发生机制仍存在争议。补体系统是一种生物级联反应体系,已被证实在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麻醉及手术刺激可激活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补体系统,影响神经炎症反应、突触功能、血脑屏障、血脑脊液屏障,引起或加重PND。本文章就补体系统对围术期神经认知功能的影响做一系统综述,以期为PND的潜在药物靶点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鄱阳湖沿湖11个县(市、区)为我国最严重的血吸虫病流行区之一。这类疫区水位呈季节性变化,有螺面积辽阔,地理环境和流行因素复杂,人、畜同为传染源,血吸虫病疫情难以得到长期、稳定的控制,为江西省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血防)难点和重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掌握江西省山丘型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地区野生动物血吸虫感染情况,为实施精准防控措施及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和消除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江西省血吸虫病疫情较重的山丘型流行区瑞昌市和彭泽县的5个流行村作为调查村。在调查村有螺环境捕捉野鼠等野生动物,收集来自调查村的野生动物肝脏,检查其血吸虫感染情况。在调查村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筛查、粪便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和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人群血吸虫感染,采用粪便塑料杯顶管孵化法检测家畜血吸虫感染;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调查钉螺分布,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检测钉螺血吸虫感染。结果 在调查村捕获、收购野鼠、黄鼠狼、野猪、麂子和野兔等野生动物或肝脏样本240只(份),其中捕获野鼠172只,血吸虫感染率为2.91%,其他野生动物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野鼠、麂子和野猪肝毛细线虫感染率分别为12.21%、1.96%和12.50%。调查村人群和家畜中均未发现血吸虫感染;各村平均钉螺密度在0.13~0.80只/0.1 m2,在1个村发现2只检测管钉螺有血吸虫阳性。结论 江西省山丘型传播控制地区野生动物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和潜在风险仍不可忽视;应继续加强监测,并采取有针对性防治措施,以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5.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的寄生虫病。为实现2030年全球消除作为一种公共卫生问题的血吸虫病,2022年2月WHO发布了《WHO控制和消除人体血吸虫病指南》,旨在为各国实现控制血吸虫病发病率、将其作为一种公共卫生问题消除及最终达到传播阻断提供循证建议。在历史上血吸虫病曾经严重流行的中国,经过有效防控策略和措施的实施,血吸虫病防控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逐步迈向消除血吸虫病。本文回顾中国血吸虫病防控策略、防控关键技术和实践的成功经验,贡献于《WHO控制和消除人体血吸虫病指南》的制定与实施。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世界也期待更多血吸虫病防控领域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6.
2015年全国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后,进入以全面阻断血吸虫病传播为新目标、开展监测预警为主要干预措施的新时期。“十三五”时期,四川、江苏、云南、湖北等4个血吸虫病防治重点省份先后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或通过国家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技术评估,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处于历史最低水平,流行程度进一步降低,《“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既定目标基本实现。但日本血吸虫唯一中间宿主钉螺依然广泛存在且孳生环境复杂、血吸虫病传染源种类多且牛羊等主要传染源管控困难、现有防治技术与当前防治需求不相适应、防治成果基础不牢等是我国血吸虫病消除进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十四五”时期是巩固我国血吸虫病防治成果、逐步解决上述困难的重要时期,也是为实现消除血吸虫病最终目标奠定基础的关键阶段。我们在认真总结前期血吸虫病防治经验和当前面临挑战基础上,遵循依法防治、科学防治和精准防治原则,就《“十四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中防治目标、防治策略、防治措施等方面达成专家共识,旨在为制定《“十四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提供参考,更好地发挥该规划对现场防治工作的政策指导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7.
医学昆虫分类研究和教学示教工作需要制作永久性透明的蚊幼标本。按Wanamaker、Russel等、Bhatia、Puri、Colless和Rattanarithikul提出的制片方法所制作的标本,或者透明度差,不能清晰地观察全部形态,或者操作复杂,易损坏毛序。本文介绍一种快速封制永久性蚊幼标本的简单方法。将活的4龄蚊幼移入盛有水合氯醛、醋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鄱阳湖血吸虫病重疫区实施全民化疗结合健康教育策略后居民血吸虫病再感染和新感染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措施干扰后,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迅速下降,但再感染和新感染仍很严重,再感染的均发生于男性,新感染存在男女各个年龄组,以10 ̄19岁组和30 ̄39岁组尤为严重。并阐明了全民化疗结合健康教育策略在控制血吸虫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活动期翼状胬肉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2例翼状胬肉组织(包含26例活动期、26例静止期)和20例正常结膜组织中SDF-1及VEGF的表达量,使用IPP图像分析软件定量测定SDF-1、VEGF的光密度值。结果 SDF-1和VEGF在翼状胬肉组织的上皮全层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有阳性表达。活动期翼状胬肉组织中SDF-1和VEGF的表达量均高于静止期的胬肉组织。VEGF和SDF-1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呈显著相关性(r=0.54,P<0.05)。结论 SDF-1和VEGF协同参与翼状胬肉的发生和发展,活动期翼状胬肉具有更高的血管增生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放归鄱阳湖区的麋鹿血吸虫感染情况,评价“麋鹿放归野外自然繁衍生长计划”(“麋鹿回家计划”)对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方法 采用GPS项圈定位、人工跟踪观察等方法,于2018年4月-2019年12月调查放归鄱阳湖区麋鹿的种群分布、栖息活动和自然增殖等情况,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检测麋鹿栖息地动物野粪血吸虫感染情况,采取系统抽样法对麋鹿栖息地草洲进行钉螺分布调查。结果 2018年,共有51头麋鹿放归鄱阳湖区,形成了银宝湖、龙口、南池湖、莲子湖和珠湖等5个麋鹿栖息地,栖息环境主要为鄱阳湖区草洲、圩内农田和山丘林地等。对银宝湖麋鹿栖息地调查显示,至2019年该地麋鹿自然增殖率为25.0%,平均钉螺密度为0.009 ~ 0.039只/0.1 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麋鹿和牛粪平均密度分别为4.6份/hm2和2.1份/hm2,血吸虫阳性率分别为4.35%和13.16%(P = 0.236),感染强度分别为“+++”和“+”。结论 放归鄱阳湖区的麋鹿可感染血吸虫,并可通过粪便对草洲污染而引起血吸虫病传播扩散。应积极探索麋鹿放归湖区后对当地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和应对策略,确保鄱阳湖区消除血吸虫病目标的实现和“麋鹿回家计划”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