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目的比较氟马替尼与伊马替尼治疗初发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慢性期患者的治疗反应、结局以及严重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收集来自国内76个中心自2006年1月至2022年11月期间确诊、年龄≥18岁、确诊后6个月内接受氟马替尼或伊马替尼作为一线治疗且临床资料相对完整的CML慢性期病例。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减少一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药物选择偏倚, 比较两种TKI的治疗反应及结局。结果研究最终纳入4 833例接受伊马替尼(4 380例)和氟马替尼(453例)作为一线治疗的成人CML慢性期患者。伊马替尼治疗组中位随访54(IQR:31~85)个月, 7年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主要分子学反应(MMR)、分子学反应4(MR4)和分子学反应4.5(MR4.5)累积获得率分别为95.2%、88.4%、78.3%和63.0%。7年无治疗失败生存(FFS)率、无进展生存(P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71.8%、93.0%和96.9%。氟马替尼治疗组中位随访18(IQR:13~25)个月, 2年CCyR、MMR、MR4和MR4.5累积获得率分别为95.4%、86.5%、...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以自行研究设计的微型外固定器建立股骨萎缩型骨不连动物模型。方法 以自行研究设计的外固定器为固定装置,选取24 只健康雄性Lewis大鼠,随机分为2组:骨不连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于大鼠右侧股骨截骨,在2个断端之间留1 mm间隙,于股骨前外侧面近端放置一对自攻螺纹钉,同样方法,在远端放置另一对自攻螺纹钉。其中骨不连组去除骨髓和破坏骨膜,对照组不进行此操作。术后2、4、8周影像学观察股骨对位情况、外固定器的位置及截骨区的愈合情况。术后8周取材行组织学检查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 术后8周时X线片示:对照组骨断端已愈合,髓腔再通;骨不连组骨断端处无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断端清晰可见。组织学检查显示:对照组有大量新骨形成,骨断端与正常骨无差异;骨不连组截骨区无骨性连接,截骨端未愈合。8 周时生物力学检测显示:对照组的扭转刚度平均为(2.64±0.40)N·mm/deg,骨不连组为(0.21±0.20)N·mm/de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168,P=0.000)。结论 本实验研究为组织工程及细胞生物技术治疗萎缩型骨不连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背景:外固定器抗旋转能力强,不影响局部血运,不固定关节,动物可以自由活动,适合用于骨折模型的制作.目的:创立一种新型的股骨骨折动物模型.方法:SD 大鼠24 只于大鼠右侧股骨截骨,以自行研究设计的微型单边外固定器为固定装置,制成骨折模型,术后通过大体观察、影像学观察及组织学方法观察股骨对位情况和截骨端的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术后外固定器保持正常位置,未见螺纹钉拔出,针孔松动,骨折等现象,大鼠股骨保持正常生理位置.固定后第2 周骨断端已经有模糊的原始骨痂形成.第4 周时已有连续性骨痂通过,但骨断端仍较清晰.第8 周时,骨断端已经愈合,髓腔再通,出现骨性愈合.证实微型单边外固定器可以为股骨骨折模型大鼠提供可靠的固定,并且右侧股骨截骨骨折模型大鼠制作合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HUASMC)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以及脯氨酸羟化酶2(PHD2)、缺氧诱导因子1抑制因子(FIH-1)、p-ERK表达的影响,探讨PHD2、FIH-1、p-ERK在AngⅡ作用下对HIF-1α表达的影响机制。方法 HUASMC分为三组:(1)对照组:正常培养基培养细胞6 h;(2)AngⅡ组:含AngⅡ的培养基(终浓度为10-6 mol/L)培养细胞6 h;(3)AngⅡ+PD98059组:含PD98059的培养基(终浓度为10-5 mol/L)预处理细胞1 h后,加入含AngⅡ的培养基(终浓度为10-6 mol/L)培养细胞6 h。RT-PCR检测细胞HIF-1α、VEGF、PHD2、FIH-1的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上述目的蛋白表达及p-ERK表达。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AngⅡ增加HUASMC中HIF-1α、VEGF 基因和蛋白表达(P<0.05),增加p-ERK蛋白表达(P<0.05),降低FIH-1 基因和蛋白表达(P<0.05),不影响PHD2 基因和蛋白表达;(2)与AngⅡ组比较,ERK抑制剂PD98059降低 HUASMC中HIF-1α、VEGF 基因和蛋白的表达(P<0.05)以及p-ERK蛋白的表达(P<0.05),增加FIH-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P<0.05)。 结论 (1)AngⅡ增加HUASMC中HIF-1α、VEGF的表达,该作用通过激活ERK通路、抑制FIH-1表达,在翻译后水平减少HIF-1α的降解所致;(2)ERK抑制剂可削弱AngⅡ的促HIF-1α、VEGF表达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切口下超细胆道镜U100激光碎石术治疗胆总管嵌顿结石的应用。方法:观察小切口下胆总管探查术中应用经超细胆道镜U100激光碎石术治疗68例胆总管嵌顿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手术均获成功,无死亡病例,一次性结石取净67例,结石取净率98.5%,并发症4例。术中胆囊管操作成功29例,胆总管切开后放置T管39例,平均术后住院时间10.5d。结论:该治疗方法治疗胆总管结石嵌顿创伤小,恢复快,碎石充分,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真武汤对阿霉素诱导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因子的影响。方法:将24只斯泼累格·多雷(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美托洛尔组、真武汤组,每组6只。利用腹腔注射阿霉素建立慢性心力衰竭模型。给药7周后,利用彩超仪检测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心肌组织B细胞淋巴瘤-2蛋白(Bcl-2)、Bcl-2相关X蛋白(Bax)、Bcl-2的浓度改变;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心肌组织Bax、Bcl-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LVEF、LVFS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真武汤组LVEF、LVFS升高(均P<0.01),BAX的浓度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均P<0.01),Bcl-2的浓度及蛋白表达显著上升(均P<0.01),MMP-9的蛋白表达降低(P<0.01)。结论:真武汤能有效调控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因子,进而改善大鼠心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诱导的基因表达谱改变,为揭示心肌内源性保护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线索和思路。方法:采用反复短时间结扎及松解左冠状动脉主支构建大鼠心肌缺血-再灌反应动物模型,运用含4 097个大鼠基因点的cDNA芯片检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处理后不同时间点(1,3,6,12,24 h)的基因表达情况,并采用SOM算法将具有相似表达模式的基因进行聚类。结果:短时间缺血后再灌1,3,6,12,24 h分别有75,779,205,155,166个基因表达发生改变。具有相同表达模式的基因被聚为12类。结论:心肌缺血-再灌可以诱导心肌的基因表达谱发生改变,具有相似表达模式的基因可能具有相似的功能或相似的表达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为动物模型,氯沙坦为干预药物,探讨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symmetricdimethylarginine,ADMA)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以及氯沙坦的干预作用。方法: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随机分为SHR组、L-精氨酸组(SHR L-精氨酸)、氯沙坦组(SHR 氯沙坦);另设一组京都Wistar大鼠作为对照组(WKY),每组大鼠均16只。所有大鼠自由饮水、饮食,WKY组与SHR组每天10mL/(kg·d)蒸馏水灌胃1次,L-精氨酸组与氯沙坦组分别用1.0g/(kg·d)的L-精氨酸、30mg/(kg·d)的氯沙坦钾溶解于10mL蒸馏水灌胃1次,连续2周。分别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t-Ag),血浆与血小板NO,NOS,血浆与血小板ADMA浓度;另取SD大鼠血小板,分别用上述4组大鼠血管内皮孵育血小板,检测Pt-Ag。结果:(1)SHR组Pt-Ag显著高于WKY组(P<0.01);L-精氨酸与氯沙坦干预后的Pt-Ag与SHR比较均显著降低(P<0.01);(2)SHR组血浆NO浓度与血小板NO含量均显著低于WKY组(P<0.05);L-精氨酸与氯沙坦干预后NO均显著升高(P<0.05);(3)SHR组血浆与血小板NOS活性显著低于WKY组(P<0.05);L-精氨酸与氯沙坦干预后均显著升高NOS活性(P<0.01);(4)SHR组血浆ADMA浓度与血小板ADMA含量显著高于WKY组(P<0.05);L-精氨酸与氯沙坦干预后均显著降低ADMA(P<0.05);(6)血管内皮体外孵育血小板后,与对照组相比,WKY内皮组Pt-Ag显著降低(P<0.05);SHR内皮组Pt-Ag显著增加(P<0.05);与SHR内皮组相比,L-精氨酸与氯沙坦内皮组Pt-Ag均显著降低(P<0.01,P<0.05)。结论:(1)高血压大鼠ADMA浓度升高导致NOS活性降低和NO合成减少,这可能是引起血小板聚集率增高的重要原因;(2)氯沙坦在降压的同时显著降低血小板聚集率,该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体内ADMA浓度、增加NOS活性和NO合成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10.
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 ,涉及多种组织、细胞的激活及大量炎症介质的表达。以往的研究常限于测定单个炎症介质的表达或分析单一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的作用 ,难以获得对感染性休克的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因此 ,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死亡率仍高达 40 %~ 6 0 %。本研究采用Clontech公司生产含 1176个基因的cDNA微阵列膜 (AtlasTM Mouse 1.2Array)研究内毒素休克小鼠基因表达谱的改变。Balb/c小鼠经腹腔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 (15mg·kg-1) 2 0h后 ,摘取心、肝、肺、肾、脑等组织 ,提取总RNA ,经反转录及α 3 2 p dATP掺入合成c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