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9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穿刺活检在胸腰椎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5例诊断不明确的胸腰椎疾病的患者运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的方法进行病理诊断,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23~79岁,平均45.5岁。穿刺针为美国COOK公司ACKERMANN套管骨活检针ABC-200系列,以及COOK公司的半自动活检枪。分析穿刺活检的准确性、安全性。结果:15例均穿刺成功,15例均有手术病理结果,其中14例穿刺结果和手术结果相符,穿刺活检准确率为100%。结论:CT引导下同轴穿刺活检为一项创伤小,准确率高,并发症少的微创检查,在脊柱疾病的诊断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分析比较经伤椎连续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8例胸腰段爆裂骨折分别采用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和经伤椎连续椎弓根螺钉固定,分析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Cobb角、后凸比率、ODI(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VAS(视觉模拟分级法).结果 随访12~18周,术前和术后2周两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ASOTLF)分型系统,并进行可信度检验及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293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14例,女779例;年龄57~90岁[(71.4±6.3)岁]。骨密度T值为-5.0~-2.5 SD[(-3.1±-0.4)SD]。根据临床症状和骨折影像学特征,将ASOTLF分为4型:Ⅰ型(隐匿型)、Ⅱ型(压缩型)、Ⅲ型(爆裂型)和Ⅳ型(不稳定型),其中Ⅱ型分为ⅡA型、ⅡB型、ⅡC型3个亚型,Ⅲ型分为ⅢA型、ⅢB型2个亚型。其中Ⅰ型75例(5.8%),ⅡA型500例(38.7%),ⅡB型134例(10.4%),ⅡC型97例(7.5%),ⅢA型442例(34.2%),ⅢB型27例(2.1%),Ⅳ型18例(1.4%)。首先,对3名观察者共计3000次评估分型的可信度进行检测;其次,根据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Ⅰ型采用后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Ⅱ型采用体位复位+PVP治疗,ⅢA型、ⅢB型分别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和后路切开复位减压植骨融合钉道强化内固定术治疗,Ⅳ型采用后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钉道强化内固定术治疗。比较总体患者及各型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观察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局部Cobb角及椎体后凸角(椎体角),并记录Framkel分级情况和并发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43个月[(29.9±5.1)个月]。观察者间可信度平均总体κ值为0.83,观察者内可信度平均总体κ值为0.88。总体患者术前VAS、ODI分别为(5.8±0.7)分、72.5±6.6,术后1个月分别为(1.8±0.6)分和25.0±6.3,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5±0.6)分和19.5±6.2(P均<0.05)。总体患者术前Cobb角及椎体角分别为13(7,20)°和7(5,10)°,术后1个月分别为8(4,11)°和4(3,6)°,末次随访时分别为9(5,12)°和5(4,8)°(P均<0.05)。各分型末次随访时VAS、ODI、Cobb角及椎体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1例Ⅳ型、5例ⅢB型患者出现脊髓压迫症状,术前Frankel分级为C级1例,D级5例,末次随访时均恢复为E级(P<0.05)。3例Ⅳ型、22例ⅢB型患者出现下肢放射痛、麻木等症状,给予椎管减压、椎体强化内固定术治疗后,末次随访时仅有3例患者存在浅感觉减退,其余患者均完全恢复。结论本研究提出了ASOTLF分型,其可信度较高。根据分型采用相应治疗方法均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说明该分型对于临床治疗方法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对胸腰椎疑难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及影像资料不能确诊的128例胸腰椎椎体病变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并做病变部位涂片细胞学检查,其中119例取出骨块或软组织标本送病理检查,19例抽取脓液或血液送细菌培养.结果 128例均成功取材,无并发症,穿刺诊断结果与最终临床诊断符合者107例,占83.6%.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创伤小,准确率高,对脊柱疑难病变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定量超声技术评估应用组织工程骨修复的家兔桡骨骨强度,探讨其成骨活性以及矿化规律。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1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实验室完成。选取健康30d龄家兔40只,随机分为两组,即聚乳酸-聚乙醇酸+骨髓基质细胞组,聚乳酸-聚乙醇酸组,20只/组。聚乳酸-聚乙醇酸+骨髓基质细胞组家兔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到预制形状的聚羟乙酸-乳酸中,体外复合培养1周后移植修复家兔桡骨15mm的缺损;聚乳酸-聚乙醇酸组采用单纯聚乳酸-聚乙醇酸对家兔桡骨骨缺损进行修复,未加入骨髓基质干细胞。对两组家兔的新生组织进行组织学、生物化学及放射线检查,12周后见新生骨完全填充了缺损,组织学显示其成骨过程为软骨内成骨。然后分别于12,16,22周对两组进行骨超声评估,测量超声波在桡骨中的传播速度。结果:实验纳入40只家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两组家兔骨缺损模型不同时期超声波在桡骨中的传播速度值的比较:①聚乳酸-聚乙醇酸+骨髓基质细胞组与聚乳酸-聚乙醇酸组在骨修复后12,16,22周均逐渐升高[(2890±99),(3010±108),(3106±116)m/s;(2720±96),(2910±101),(3100±98)m/s;P均<0.05]。②第12,16周聚乳酸-聚乙醇酸+骨髓基质细胞组传播速度值明显比聚乳酸-聚乙醇酸组快(P均<0.05);而第22周时两组传播速度值基本接近(P>0.05)。结论:应用定量超声技术检测到家兔桡骨骨缺损修复后不同时期的超声波在骨骼中的传播速度值,成骨活性呈动态变化,矿物质含量及骨强度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反映了修复后的骨髓基质细胞其组织工程骨的成骨能力增加。聚乳酸-聚乙醇酸+骨髓基质细胞组成骨活性、骨内矿物质含量及骨强度在骨修复后12,16周明显高于聚乳酸-聚乙醇酸组,至22周时两组成骨活性接近稳定,其骨强度大致相同。提示定量超声技术为组织工程骨的生物力学强度检测确定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应用CDHTMLEGACYCMAS骶髂内固定系统结合胸腰椎后路椎弓根钉系统治疗伴腰盆分离的严重骶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对30例严重骶骨骨折伴腰盆分离患者采用CDHTMLEGACYCMAS骶髂内固定系统结合椎弓根钉系统进行治疗。男18例,女12例;年龄25~49岁。致伤原因:压伤17例,交通伤8例,高处坠落伤5例。根据Denis骨折分型,12例患者均属DenisⅢ型,30例患者均有明显的神经损伤症状,均同时行骶管减压手术治疗。结果: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多数患者术后7d左右即可适当下床活动,术后随访至少1年,平均内固定拆除时间16个月,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无继发性骨折、移位、内固定松动,无髂骨螺钉处触痛,无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神经损伤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应用CDHTMLEGACYCMAS骶髂内固定系统结合椎弓根钉系统治疗严重骶骨骨折伴腰盆分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复位效果好,生物稳定性好,并发症少,允许患者术后早期活动,便于术后护理。  相似文献   
9.
椎管内肿瘤是脊柱神经系统比较常见的疾病,原发性椎管内肿瘤每年每10万人的发生率在0.9~2.5人之间,回顾分析我科近6年的相关临床病例,并查阅文献资料,发现虽然专家早已经呼吁重视椎管内肿瘤早期诊断,但是目前早期误诊率仍然特别高,我科从2002年-2008年共收治并最终手术证实椎管内肿瘤患者120例,现将其归纳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比较连续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至2008年对78例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分别采用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和连续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分析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Cobb角、后凸比率(Kyphosisratio)、ODI(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VAS(视觉模拟分级法)。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18周,术前和术后2周两组间Cobb角、后凸比率、ODI、VAS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12周两组之间Cobb、后凸比率、ODI、VAS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跨阶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相比,连续固定具有可以减少后凸畸形以及内固定断裂、术后腰背痛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