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肝癌介入治疗后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如健脾理气中药配合,对治疗效果有促进作用。由于组织器官的生理性和病理性改变都与其血流变化相关,对血流变化进行研究有可能反映组织器官的病理过程和生理功能,故以研究组器官血流动力学为目的的灌注成像更显重要。肝脏CT灌注成像可计算出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灌注量(TLP)、肝动脉灌注分数(HAF)、分布容积(DV)、平均通过时间(MTT)等参数,根据其中各项参数的变化来判断肝癌介入治疗后运用健脾理气中药配合治疗的效果,同时对指导临床选择更加合适的用药配方等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骨梅毒的X线表现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先天性骨梅毒X线表现及其特点。方法 :收集 10例先天性骨梅毒婴儿骨骼X线平片分析其表现。结果 :10例中 8例有骨骼异常改变。骨梅毒的X线表现为 :骨骺端炎 8例 ,主要表现为先期钙化带致密、增厚 ,其下方有不规则的透亮带和不规则硬化。骨膜炎 7例 ,显示葱皮状骨膜增厚。骨干炎 5例。骨骼改变呈多发、对称、广泛性 ,侵犯长骨为主 ,也可以累及不规则骨。结论 :X线检查对发现婴儿骨梅毒病变的诊断非常重要 ,能够明确诊断并确定病变范围。摄片还应包括骨盆等不规则骨  相似文献   
3.
老年慢性大咯血的支气管动脉分级栓塞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1例老年慢性大咯血患者,采用鱼肝油酸钠末梢动脉栓塞及明胶海棉颗粒供血动脉主干栓塞法,首先通过末梢动脉栓塞破坏广泛的血管网络和潜在的侧支循环以及支气管动脉-肺循环分流,再给予主干动脉栓塞使止血更确切,疗效更完善,经过4个月 ̄2年随访治愈率为95.0%。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探讨肝癌介入治疗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的临床作用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确诊为肝癌并行介入治疗的患者23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介入治疗前和治疗后7d的时间点对患者行常规平扫和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扫描,观察患者的影像学特征,测定并比较在不同的扩散敏感梯度值(b值)下肿瘤区域的平均ADC值。结果肝癌病灶位置呈中高信号或者高信号,治疗结束一周之后,T2WI上病灶区域的内有点状或者片状低信号,DWI上以低信号为主。治疗前后的肿瘤组织体积分别为(203.92±121.88)cm3和(146.38±118.29)cm3。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且P<0.05。b=1000s/mm2和1300s/mm2的时候,图像质量较差,无法测量得到准确地ADC值。b=50s/mm2和100s/mm2时,治疗前后的平均ADC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300s/mm2、500s/mm2和700s/mm2时,平均ADC值随着b值得升高而升高,且治疗前后的平均ADC值之间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能够对肿瘤形态的微观变化进行有效的反映,选择合适的扩散敏感梯度值选择能够获得较好的信号对比度,可以通过对细胞密度、肿瘤血管密度等的变化情况反映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的病理生理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扫描成像技术评价宫颈癌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临床诊断宫颈癌10例患者和6名健康自愿者进行CT灌注成像,测量血流量(BF)、血容量(BV)以及峰值CT值。结果宫颈癌组的BF、BV明显高于正常组,峰值CT值大于正常组。宫颈癌组与正常组之间的BF、BV、峰值CT值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MSCT灌注成像对宫颈癌血流变化的分析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宫颈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评价放化疗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宫颈癌10例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测量血流量(BF)、血容量(BV),以及峰值CT值。结果:宫颈癌放化疗后1个月内的BF、BV明显高于治疗前,测得高峰时的CT值也略高于治疗前;两者相比,BF、BV的差别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但CT峰值没有统计学意义。宫颈癌放化疗后6个月至1年的BF、BV明显低于治疗前,测得高峰时的CT值也低于治疗前;两者相比,BF、BV、CT峰值的差别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MSCT灌注成像对宫颈癌放化疗疗效进行评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进展期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45例进展期低位直肠癌分A和B两组,A组23例行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PRAC),1~2周后行手术切除.B组22例单纯接受手术治疗.结果 PRAC能够明显改变直肠癌的病理组织形态,总有效率95.65%.A组与B组的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91.3%和72.27%;术后1、3年生存率分别为95.65%和86.36%、86.96%和68.18%;术后3年复发率分别为8.69%和27.27%;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分别为78.26%和59.09%.结论 PRAC能提高进展期低位直肠癌的根治性切除率及生存率,减少术后复发率,提高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盆腔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方法逐级改变mA等参数对仿真人体盆腔模型行16层螺旋CT扫描,确定低剂量阈值参数最优组合。以此标准对49例患者按盆腔大小改变剂量行扫描,评价图像质量,对记录剂量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确定低剂量阈值扫描参数最优组合;49例患者低剂量扫描产生的图像质量优占91.84%,CTDIvd(mGy)和DLP(mGy.cm)占常规剂量的20.17%~42.08%。结论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盆腔检查中应用恰当,能有效保护患者和保证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PC MRI)观察颅内基底动脉(BA)、上矢状窦(SSS)和中脑导水管(AM)的生理流动模式。方法 选取健康志愿者37名,采用PC MRI测量BA、SSS和AM流体的流动模式。观察时相-流速曲线特征,记录舒张期和收缩期的峰值流速及达峰时相点,并计算两峰值时相差率,记录心动周期内每搏流量、净流量。结果 BA呈单向高幅流动,时相-流速曲线为"缓降-速升-缓降"型;SSS呈单向低幅流动,曲线为"缓降-缓升-缓降"型,两波峰时相差率最小;AM脑脊液呈双向振动式流动,呈"缓升-缓降-缓升型",时相差率最大,绝对每搏流量(74.03±33.22)×10-3 ml,向4脑室净流量为(3.70±2.78)×10-3 ml。BA心动周期内两流速波峰间时相差率小于SSS、AM(F=26.63,P<0.01)。结论 BA、SSS及AM的生理流动模式不同。脑室系统、脑组织容积在心动周期内发生动态变化。PC MRI时相-流速曲线可直观、准确地观察脑血管、脑脊液的流动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利用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宫颈癌放疗疗效进行评估。方法对32例放疗前后宫颈癌患者进行常规盆腔MRI扫描和矢状位动态增强扫描,选取ROI绘制宫颈癌病灶及子宫正常组织的动态增强时间-信号曲线。测量相对信号强化率(RE%)和最大相对信号强化率(MRE%);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宫颈癌病灶在动态增强扫描中明显强化,放化疗后1个月内肿瘤较前不同程度缩小,强化后信号仍较高;放疗后3个月~1年肿块明显缩小,其中19例肿块消失,病变部位强化程度明显减低或不强化。宫颈癌放疗前与放疗后1个月内测量宫颈病灶—子宫肌层的差值比较,其RE值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RE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放疗后1月内与放疗后3个月以上测量宫颈病灶比较,其RE、MR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放疗后3个月以上与放疗前测量宫颈病灶—子宫肌层的差值比较,其RE、MRE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放疗后1个月内与放疗后3个月以上测量宫颈病灶—子宫肌层的差值比较,其RE、MR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反映宫颈癌组织的血供状态,准确评估肿瘤情况,对宫颈癌放疗前进行分期并对放疗后疗效进行评价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