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目的探讨针对性居家环境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抽选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满足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2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出院指导+出院随访干预,观察组采用针对性居家环境干预+出院随访干预,分别使用Barthel指数、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估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SS-QO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述2项评分均有所改善,观察组Barthel指数、SS-QOL评分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实施针对性居家环境干预可显著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升其生存状态,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和治疗组(1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及运动想象疗法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1个月为一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上肢FMA评分优于对照组,其评分提高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结合运动想象疗法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单次不同刺激时间下基于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态的实时调控作用。方法:纳入脑卒中恢复期患者20例,将基于正常行走模式设计的功能性电刺激仪的电极放在偏瘫侧的胫前肌、股四头肌、腓肠肌及腘绳肌的运动点上,患者在预先测试好的区域内戴机行走治疗;采用Walker-view数字化跑台评定系统检测患者戴机行走状态下的步态参数(主要观察行走中的负重对称性、双侧步长偏差、双侧髋关节屈伸角度及双侧膝关节屈伸角度的对称性等),每次检测需时1min;分别在戴机治疗前、戴机行走5min、行走10min、行走15min的4个时间点接受Walker-view数字化跑台评定系统检测,获取步态分析参数并采用自觉疲劳程度判断分级法(RPE)同时评定患者的自觉疲劳程度。结果:与治疗前未开机刺激比较,患者戴机(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FES)行走治疗5min、10min、15min后,负重对称性、步长偏差、髋关节屈伸角度及膝关节屈伸角度的对称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治疗时间点之间比较,患者戴机行走10min的步态参数优于戴机行走5min,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戴机行走15min的步态参数较戴机行走5min和戴机行走10min比较,开始出现降低趋势,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RPE的评定发现,戴机行走前及戴机行走5min后,患者无一人表现出疲劳;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疲劳人数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多,戴机行走10min后的疲劳(评分13—15分)人数占总人数的15%;戴机行走15min后,80%患者出现疲劳(评分13—15分之间)。结论:基于行走模式的FES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步态有即时改善作用,但戴机治疗时间以10min的效果最佳,15min后效果开始减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应用经颅直流电刺激+运动想象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对其上肢功能及睡眠状况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广东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7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35),对照组患者应用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经颅直流电刺激+运动想象疗法,比较2组患者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PSQI评分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患者治疗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2组患者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其中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组:常规康复+运动想象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简易上肢功能检测(STEF)、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1个月后, 两组患者的STEF、上肢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差异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治疗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更加显著(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不仅能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而且能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计算机指导的家庭康复训练对社区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的73例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随机分成计算机组(n=38)和对照组(n=35)。计算机组采用计算机软件指导康复训练,1次,天,2小时/次,每6天休息1天;对照组由康复治疗师每2周进行1次家庭康复指导。疗程为3个月。用Fugl-Meyer、MBI评分评价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后,两组组内评分差异经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组间评分差异经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计算机辅导和康复治疗师定期指导均能改善社区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2.利用计算机辅导替代康复治疗师定期指导来改善社区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存在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颅压平口服液结合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中度、重度颅脑损伤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45例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随机分为药康组、康复组、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按神经外科西医常规治疗;康复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早期康复训练;药康组在康复组的基础上加用颅压平口服液.结果 药康组的总有效率与愈显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并且药康组的愈显率亦优于康复组(P<0.05).各组治疗前后比较CD3+、CD4+均有升高,而CD8+均下降,因而CD4+/CD8+亦升高 (P<0.01),组间比较药康组优于对照组与康复组(P<0.05或P<0.01).结论 颅压平口服液结合早期康复训练能提高免疫力,减少并发症,降低伤残,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急性颅脑损伤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患者75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5例。3组病人均进行常规康复,A组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B组增加下肢等速肌力训练,C组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每周训练6次,共治疗6周。治疗前后进行等速肌力测试(峰力矩值)、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组内比较,3组患者的峰力矩值、FMA评分、BBS评分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6周后组间比较,C组在角速度60°/s、120°/s及180°/s下的伸膝肌及屈膝肌峰力矩值、BBS评分均高于A组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在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方面较两者单独应用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0.
助行功能性电刺激(FES)是一种使用低频脉冲电流、按照正常行走模式有序刺激步行相关肌群,以改善行走功能的物理因子治疗技术,具有使用方便、安全性高、效果明显的优点,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它治疗联合使用。随着助行FES技术的临床广泛应用,规范化使用、同质化治疗则日显突出。本指南是国内助行FES应用领域的专家在已发表的《助行功能性电刺激应用于脑卒中患者临床实践专家共识》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旨在引导临床的规范化操作应用,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