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目的通过口腔显微镜下进行带上皮层的结缔组织瓣移植,进行根面覆盖来治疗牙龈退缩,观察该牙周手术的临床疗效以及显微镜应用的优越性。方法应用带上皮层的结缔组织瓣,对15例患者的20颗Miller’s I or II型颊侧大于等于3mm的牙龈退缩的患牙进行随机对照分组,分为A(口腔显微镜)组和B(常规视野)组。分析组织瓣的成活情况,在基线水平和术后6、12、18个月测量相关指标(龈退缩深度RD、根面覆盖率RC和临床附着水平CAL、牙周探诊深度PD,角化龈宽度GW,牙龈厚度GT,),并分析有可能影响龈瓣成活的各种相关因素。结果术后同一时间点上,RD、RC、CAL、GW、GT两组间比较口腔显微镜组都优于常规视野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口腔显微镜下应用带上皮层的结缔组织瓣移植进行牙龈退缩区域的覆盖,效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背景:临床上使用自体髂骨移植方法修复牙槽嵴裂,常常不能获得稳定的治疗效果,移植骨吸收率因人而异,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片复合自体髂骨松质骨块移植修复牙槽嵴裂术后的骨吸收情况。方法:制备实验犬双侧牙槽嵴裂模型,采用自体对照的办法,在实验犬上颌骨两侧的裂隙分别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片复合犬自体髂骨骨块(实验组)和单纯犬自体髂骨骨块(对照组)。通过颌骨CT及micro CT对植骨区的骨吸收率、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分离度、骨密度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术后3,6个月时实验组的骨吸收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6个月实验组骨体积分数、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骨小梁分离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骨小梁厚度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片复合髂骨骨移植可减少植骨术后骨吸收率,同时可以促进新骨的生成。  相似文献   
3.
背景:已有研究证实胶原-羟基磷灰石复合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植骨效果较好,然而尚未有文献报道此复合材料与自体骨移植效果的对比评价。目的:检测自体髂骨移植与胶原-羟基磷灰石复合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植骨在单侧完全性腭裂大鼠模型中的愈合效果。方法:首先建立32只SD大鼠单侧完全性腭裂模型,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于裂隙处移植自体髂骨,实验组移植胶原-羟基磷灰石复合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生物材料,于移植后的第1,2,3,4周,检测血清中碱性磷酸酶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新生上腭骨骨密度、成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骨钙素、骨保护素、核心结合因子及破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破骨细胞分化因子等基因的表达。结果与结论:随时间的推移,碱性磷酸酶活性逐渐升高,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逐渐降低,实验组碱性磷酸酶活性始终高于对照组(P<0.05,P<0.01),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始终低于对照组(P<0.05,P<0.01);骨密度逐渐增高,实验组始终高于对照组(P<0.01);骨钙素、骨保护素、核心结合因子基因水平逐渐上升,实验组始终高于对照组;破骨细胞分化因子逐渐降低,实验组始终低于对照组。表明胶原-羟基磷灰石复合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复合生物材料植骨方式较自体植骨方式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上颌前牵引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合患者语音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105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合患者进行上颌前方牵引术治疗,分别测定牵引前、牵引后3个月后的语音清晰度值,对测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牵引前腭咽后闭合良好占56.2%;34.3%患者语音清晰度无明显的变化;9.5 %腭咽闭合不全的患者牵引后语音清晰度降低.结论 上颌前牵引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合患者语音清晰度有一定的影响,术前腭咽闭合良好的患者牵引后语音清晰度绝大多数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其受体c—Met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水平,探讨HGF/c-Met系统对口腔鳞癌侵袭转移的影响。 方法对50例确诊的原发、复发口腔鳞癌病例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口腔鳞癌组织和颈部淋巴结中HGF和c Met的表达情况。将收集的病例按病理类型及临床资料分组,并比较各组间HGF和c-Met的表达差异。 结果口腔鳞癌组织及有转移灶的淋巴结中,癌细胞HGF及c-Met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100%,颈部淋巴结中HGF的阳性率为60%,淋巴细胞内均无c-Met蛋白的表达。癌细胞c-Met蛋白的表达水平和颈淋巴结内淋巴细胞HGF表达阳性与口腔鳞癌的局部淋巴结转移高度相关(P=0.0000),癌细胞中HGF的高水平表达与肿瘤的侵袭(P=0.0020)、复发相关(P=0.0139)。 结论口腔鳞癌中HGF和c-Met蛋白表达升高、颈部淋巴结中淋巴细胞HGF表达阳性可能促进肿瘤的侵袭、复发、局部淋巴结转移,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背景:部分唇腭裂患者在9-10岁(尖牙牙根发育1/2-2/3)接受植骨后,矫治效果不能保持;且7-10岁患者植骨前后的治疗程序目前尚不统一。锥形束CT可在不破坏正常组织结构的前提下精确反映组织的微细结构,并通过相配套的计算机软件获得相关测量数据。目的:利用锥形束CT测量结果,比较不同顺次的正畸联合牙槽嵴裂植骨治疗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至2013年就诊于沧州市人民医院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60名,分为3组,各20例。A组患者自体髂骨移植修复牙槽嵴裂植骨治疗后佩戴保持器保持3个月行正畸治疗;B组患者正畸治疗后即刻行自体髂骨移植修复牙槽嵴裂植骨治疗并后期佩戴保持器3个月;C组患者正畸治疗后佩戴保持器3个月后行自体髂骨移植修复牙槽嵴裂植骨治疗,植骨治疗完成后保持器保持3个月。结果与结论:锥形束CT结果显示,C组患者蝶鞍点-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角(SNA)、蝶鞍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SNB)、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ANB)、上中切牙切缘与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连线的交角(U1/NA)和U1/NA(L1/NB)与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B组患者的SNB、L1/NB较A组明显增大(P < 0.05);C组与B组比较,SNB、U1/NA明显减小,SNA、L1/NB明显增大(P < 0.05)。提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牙槽嵴植骨治疗前、治疗后正畸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治疗前或治疗后正畸治疗,并有利于上颌骨矫正后的稳定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牙槽嵴裂植骨术后与未植骨患者上颌骨发育速度,探讨牙槽嵴裂植骨术对唇腭裂合并牙槽嵴裂患者上颌骨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8.5—11.5岁接受牙槽嵴裂植骨的非综合征性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伴牙槽嵴裂患者27例,年龄段不愿接受植骨手术、但已完成唇腭裂修复术的完全性唇腭裂患者7例,相同年龄段非唇腭裂患者5例,对其头颅侧位片及模型进行测量并对比分析。结果接受牙槽嵴裂植骨手术的患者在上颌骨横向宽度的增长速度较非手术组好(P〈0.05)、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在前后向长度的增长速度较非手术组好但不及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牙槽嵴裂骨松质骨移植术对非综合症性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合并牙槽嵴裂患者的上颌骨发育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数字化外科技术辅助下的块状骨移植治疗牙槽嵴裂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1月笔者科室收治的64例接受过唇裂、腭裂修复的单侧完全性牙槽嵴裂患者,分别接受数字化外科技术辅助下的块状骨移植和传统的泥沙状骨移植修复牙槽嵴裂,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6个月时,研究组的植骨成活率为93.75%,而对照组仅为87.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骨剩余量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且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研究组的骨吸收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牙槽嵴裂的治疗,相比传统的治疗方法,使用数字化外科技术辅助下的块状骨移植治疗可显著减少骨量的吸收,提高植骨的成活,为后续的牙列正畸或种植义齿打下良好的基础,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