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腔内血栓形成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继发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的罕见并发症,治疗难度极大。本文报道1例SLE合并心内血栓、肺栓塞病例,病情复杂,猝死风险高,血栓和出血状态下的抗凝选择、感染状态下的原发病评估和治疗均较为棘手。经过多学科诊疗,在内科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创造手术条件并选择恰当时机完成手术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单纯右心系统受累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7月间连续手术治疗的45例单纯累及右心系统的心内膜炎患者,平均年龄(38.5±14.7)岁,其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28例患者合并先天性心脏畸形,3例有永久起搏器电极,14例患者未合并心脏畸形,1例患者有静脉注射毒品史.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13例、Ⅲ级30例、Ⅳ级2例.手术清除心内赘生物、修补合并的心内畸形、行三尖瓣修复31例,三尖瓣置换3例,肺动脉瓣修复10例.主动脉阻断(65.5±34.4)min,体外循环时间(95.6±46.7)min.结果 术后平均住ICU时间(3.8±2.7)d.术后再次开胸止血1例,呼吸功能不全4例,肾功能不全8例,切口裂开1例.无住院死亡.随访(3.9±2.4)年,心功能Ⅰ~Ⅱ级,2例出现三尖瓣中度反流,1例肺动脉瓣中度反流.结论 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基础心脏疾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者高侵袭性病原菌感染患者,早期积极手术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心脏外科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胸腔积液发生率,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心外科接受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患者17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36例,其中男性90例,女性46例。统计患者术前基本信息、术前用药、术前术后化验指标、术前并发症,应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36例患者中53例手术后发生胸腔积液,发生率为39%。患者术前心功能、房颤、周围血管病,术前应用抗凝药、氯吡格雷、ACEI、抗心律失常药是心脏手术后胸腔积液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胸腔积液发生率较高。胸腔积液的发生与多种围手术期危险因素相关,应充分重视这些危险因素的评估和预防。  相似文献   
4.
活动期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治疗的近远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71例活动期感染性心内膜炎(active infective endocarditis, AIE)患者手术治疗的近远期疗效。  方法  2001年1月至2010年7月, 根据杜克诊断标准(Duke criteria)共确诊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 IE)209例, 78例接受了手术治疗, 选择其中71例活动期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进行回顾性分析; 排除病例包括同期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和愈合期心内膜炎。  结果  71例活动期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4.6±14.4)岁, 其中男性55例(77.5%)。链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术后住院期间死亡2例(2.8%)。平均随访时间(42.4±32.4)个月(1~126个月), 1、5和10年实际生存率分别为(98.5±1.5)%、(92.6±4.5)%和(79.4±12.8)%。  结论  手术治疗活动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近远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系统评价二尖瓣成形术和置换术在治疗活动感染性自体二尖瓣心内膜炎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所入选文献的研究结果进行定量综合分析;应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及合并OR、HR值和95%置信区间的计算,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及发表偏倚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8组数据,均是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总病例667例,其中二尖瓣成形组294例,二尖瓣瓣膜置换组373例。术后结局指标及95%的可信区间分别为:手术死亡率OR=0.49, (95%CI: 0.27-0.88,p=0.02),1、5无症状生存率HR值分别为0.46(95%CI:0.21-1.03,p=0.06);0.42(95%CI:0.24-0.76,p=0.004)。1、5年生存率HR值分别为0.53(95%CI:0.23-1.21,p=0.13),0.52(95%CI:0.29-0.94,p=0.03)。结论 该系统评价提示,在ANMIE的外科治疗中,与二尖瓣置换相比较,二尖瓣成形术并没有增加近远期生存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骨正中切口心脏术后深部胸骨伤口感染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选择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03年1月~2014年7月入院经胸骨切开心脏术后发生深部胸骨伤口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深部胸骨伤口感染的特点及治疗措施进行分析。结果 2936例患者中28例出现深部胸骨伤口感染,感染率为0.95%,术后感染发生于术后第7天~12个月,术后1个月内发生感染24例,术后14 d内发生感染22例。28例感染患者中,8例患者应用了闭式负压吸引技术;12例接受了保留胸骨再固定胸骨术;4例切除部分胸骨再固定胸骨术;2例彻底清创胸骨、胸大肌肌瓣移植术;7例彻底清创胸骨、腹直肌肌皮瓣移植术;3例未手术治疗。28例感染患者中,死亡5例,其余无感染复发,均恢复正常生活或工作。结论首选保留胸骨再固定术可作为治疗深部胸骨伤口感染的基本原则,对于胸骨感染高风险的患者,胸骨切除及组织瓣移植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系统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输注红细胞对术后近、远期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入选文献的研究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计算OR值和95%置信区间(CI),行敏感性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 共纳入7篇文献,所有入选研究均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总病例数71 228例,其中输注红细胞患者33 872例,未输注红细胞患者37 356例.术后数据合并OR值分别为:30天病死率OR=1.85(95% CI:1.35~2.54),1年病死率OR=2.02(95% CI:1.44~2.84),脑卒中OR =2.92(95% CI:1.96~4.35),肾衰OR=7.67(95% CI:1.44~40.94),纵隔炎OR=2.26(95% CI:1.72~ 2.97),心肌梗死OR =3.53(95% CI:2.89~4.29).结论 围手术期输注红细胞可显著增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风险和术后病死率.由于目前文献的局限性,需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证实此种风险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37例缩窄性心包炎(constrictive pericarditis,CP)的外科治疗经验,观察心包剥脱术不同阶段中心静脉压变化与近远期临床结果关系 [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237例缩窄性心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监测术前、术后中心静脉压(CVP)变化,随访患者术后近远期临床结果。 [结果]:心包剥脱术后患者从术前CVP( 19±4.8)mmHg明显下降至术后( 8.9±2.8)mmHg,围手术期死亡(术后30d内死亡)15例(6.3%)。远期随访死亡7例(0.3%)。术前CVP>15mmHg,出现术后近远期死亡的风险越高。术后CVP下降越明显,患者术后近远期效果越好,出现死亡风险越低。 [结论] 心包剥脱术可明显降低患者CVP,CVP变化与患者术后近远期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系统评价心脏围术期输血与术后近远期结局的关系。  方法  检索中英文文献数据库中1990年1月至2014年12月关于输血和心脏术后结局关系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 使用RevMan 5.3软件, 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所纳入文献的研究结果进行定量综合分析。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3项回顾性病例对照临床研究, 总样本量88 808例, 其中输血组42 991例, 未输血组45 817例。输血组和未输血组的各心脏术后结局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0 d死亡率(OR=2.39, 95% CI:1.71~3.34, P < 0.000 01), 1年死亡率(OR=3.08, 95% CI:2.18~4.35, P < 0.000 01), 5年死亡率(OR=1.90, 95% CI:1.42~2.56, P < 0.0001), 缺血事件(OR=2.23, 95% CI:1.71~2.90, P < 0.000 01), 感染(OR=2.18, 95% CI:1.74~2.75, P < 0.000 01)。  结论  围术期输血与心脏手术后近远期死亡率和缺血事件、感染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二尖瓣修复技术用于治疗非缺血性二尖瓣返流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行二尖瓣成形术的连续104例非缺血性二尖瓣返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8例, 女性46例, 平均年龄(45.3±16.8)岁(9~77岁), 均在体外循环下择期行二尖瓣成形术, 采取适当方法修复瓣叶, 并放置相应型号的人工瓣环。  结果  术中修复成功率96.2%(100/104)。术后1例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死亡率0.96%。1例患者手术后发生肾功能衰竭需要短暂肾替代治疗。中位随访时间46个月(8~141个月), 失访8例。随访期间1例患者死于肿瘤, 二尖瓣返流复发加重3例, 其中2例再次手术行二尖瓣置换。免于二尖瓣返流率为96.7%(88/91), 免于再次手术率为97.8%(89/91)。  结论  二尖瓣成形术应作为治疗非缺血性二尖瓣返流的首选术式。采取适当的修复技术, 可以获得满意的近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