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4篇
综合类   7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应用比伐卢定与肝素的抗凝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和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随机分为研究组(n=60)与对照组(n=60),对照组患者给予肝素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比伐卢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停药2 h后活化凝血时间(ACT)、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出血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ACT(206. 32±29. 43 s)明显低于对照组(239. 15±30. 14 s)(P 0. 05);研究组患者的APTT(29. 34±4. 25 s)、TT(29. 04±7. 93 s)、PT(11. 53±0. 25 s)、FIB(2. 53±0. 57 g/L)与对照组(31. 04±5. 85 s、32. 85±9. 21 s、12. 04±0. 42 s、2. 48±0. 59 g/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患者的出血率(3. 33%)、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13. 33%、8. 33%)(P 0. 05)。结论与肝素治疗相比,PCI术前应用比伐卢定抗凝治疗能够有效缩短凝血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安全性高,有利于患者预后,具有显著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手术时桡动脉损伤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5月我院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5013例,重点分析桡动脉损伤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方法。结果5013例患者经桡动脉径路完成手术4936例(98.46%),发生桡动脉损伤87例(1.74%),前臂张力性血肿27例(0.54%)。桡动脉痉挛者应用双导丝技术导管通过率明显优于桡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的传统方法(96.0%vs 53.52%),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有效压迫止血配合加压包扎治疗桡动脉损伤后前臂张力性血肿100%治愈。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手术操作要细致,手法要轻柔,发生桡动脉痉挛后妥善处理可减少桡动脉损伤,桡动脉损伤后关键要早发现,及时有效压迫止血配合加压包扎治疗张力性血肿,是防止骨筋膜室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慢性心衰患者132例,按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三组:心功能Ⅱ级组44例;心功能Ⅲ级组38例;心功能Ⅳ级组50例。再按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分为两组:LVEF≥50%组59例和LVEF<50%组73例。所有病例入院第2天清晨检测血清胆碱酯酶水平。结果与心功能Ⅱ级患者对比,心功能Ⅲ级及心功能Ⅳ级患者的血清胆碱酯酶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LVEF≥50%患者对比,LVEF<50%患者的血清胆碱酯酶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可以作为一个评价心功能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86例不典型心肌梗死(AMI)临床资料,旨在总结经验,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脑卒中患者血浆中脂蛋白(a)[LP(a)]和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变化,评价LP(a)和Hcy对脑卒中的诊断及鉴别作用。方法:对缺血性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血浆中LP(a)和Hcy的测定,并用ROC曲线评价LP(a)和Hcy对脑卒中的诊断作用及对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的鉴别作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卒中患者血浆中LP(a)和Hcy浓度明显升高且出血性脑卒中高于缺血性脑卒中,LP(a)和Hcy诊断脑卒中的曲线下面积是0.854和0.893,LP(a)和Hcy鉴别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曲线下面积是0.271和0.400。结论:脑卒中患者LP(a)和Hcy水平均明显升高,两者是诊断脑卒中的良好指标,但对鉴别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幕上脑出血病人的早期预后。方法:观察分析病人入院时和发病1个月时的意识水平、肌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脑出血早期死亡率为14.3%,生存者中早期意识正常率为95.8%,肌力正常率上肢为41.%,下肢为50%,日常生活完全自理率42.7%。结论:自发性幕上脑出血早期死亡与意识障碍程度、出血量及血肿是否破入脑室相关,早期意识障碍及肌力的恢复与也血量及出血部位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心电图预判冠脉闭塞部位的临床价值.方法 全面分析311例STEMI患者18导联心电图改变,预判出冠状动脉闭塞的部位,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急性广泛性前壁心梗心电图预判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8.1%、81.2%(47/58),前间壁为90.2%、79.6%(78/98),前侧壁为69.3%、57.7%(30/52).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预判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如下:右冠状动脉近端96.1%、90.4%(47/52);远端83.3%、92.7%(51/55);左冠状动脉回旋支为50.0%、97.0%(96/98).结论 通过18导联心电图,绝大部分病例能在术前较精确地预判冠状动脉的急性闭塞部位,有利于急诊PCI的顺利进行,对于指导STEMI的治疗、手术风险的评估、预测患者的预后等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再灌注损伤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低血压状态(简称低血压)及心源性休克(CS)中的临床意义和治疗对策。方法观察AMI合并低血压及CS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131例,术中再灌注后出现或加重低血压及CS为治疗组(45例),其他为对照组(86例),观察两组再灌注损伤的临床表现及应用优化升压药配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的序贯疗法支持下急诊PCI的疗效。结果术中再灌注后出现或加重的低血压及CS 45例(占34.35%,治疗组),对照组86例(占65.65%),两组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共100例(76.34%),包括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43例,窦性心动过缓31例,室性早搏23例,室颤3例。治疗组病死率和心血管事件(左心心力衰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需要使用IABP的患者明显减少(P0.05)。结论再灌注损伤是AMI合并低血压及CS的重要原因之一,再灌注损伤导致的低血压和CS,用优化升压药配合IABP的序贯疗法配合急诊PCI是一种快捷、实用、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增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住院期及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记录37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静息心率,分析住院期及随访2~36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378例患者研究期内共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89例次(23.5%),其中不稳定心绞痛组47例次(18.3%),急性心肌梗死组42例次(35.2%)。不管是不稳定型心绞痛,还是心肌梗死,当静息心率大于81次/m in,特别是大于90次/m in,随着心率的增快,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升高,与静息心率呈正相关。结论:静息心率增加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