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8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1篇
  2009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胰腺微循环的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为揭示胰腺微循环通道的结构与功能,用保留动态信息和组织信息于静态样本的微循环光镜和扫描电镜研究法、FITC红细胞标记胰腺微循环活体荧光显微观察法,对人、猴、狗、鼠、兔胰腺微循环通道的构筑特征、胰腺活体微循环的动力学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①胰腺小叶为胰腺微循环形态与机能的基本单位,小叶内动脉与小叶内静脉之间包括了胰腺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两极毛细血管床;②胰腺微循环的流向是由内分泌部流向外分泌部,胰岛-腺泡门脉循环是胰腺微循环的基本特征;③胰腺小叶多由独支的小叶内动脉供血,相邻小叶内动脉及其分支间无吻合存在,属终动脉,这一解剖学特性是急性胰腺炎局部缺血及小叶内灶性坏死的解剖学基础;④生理状态下胰腺微循环表现为稳定的毛细血管灌注形式,灌流量为1.18±0.05nl/min;急性胰腺炎早期出现FITC-RBC流量减少、微循环灌流不足和机能毛细血管密度减少,提示胰腺小叶为胰腺微循环结构与机能的基本单位;胰岛-腺泡门脉循环是胰腺微循环的基本特征;胰腺小叶内动脉具终动脉的特性是急性胰腺炎局部微循环紊乱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3.
为研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发病机理,采用墨汁灌注光镜观察法、微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法,研究了成人胰腺胰岛的微血管构筑。结果表明:成人胰腺内绝大多数胰岛由小叶内动脉直接分支供应;胰岛内微循环流向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中央型、周围型和混合型;胰岛输出血管——胰岛-腺泡门脉血管可分为聚合型和连续型两种类型;少数小胰岛无小叶内动脉分支直接供应,而由附近较大胰岛的输出血管供给,这种连接大、小胰岛之间的血管称为胰岛-胰岛门脉血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胰岛的血液引流与胰腺外分泌的机能联系与临床意义。方法 运用微血管树脂 /墨汁灌注扫描电镜 /光镜观察法、保留动态及组织信息在静态样本的微循环观察法、FITC标记红细胞 (FITC- RBC)荧光活体显微镜观察法以及计算机图像处理微血管三维重建法 ,对 11例男性尸体、40只猴、2 4只狗、62只鼠、2 4只兔的胰岛血液引流通道与胰腺外分泌腺泡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 不同动物的内分泌胰岛血液主要经胰岛的三种类型输出血管引流至不同的外分泌腺泡区域 ,灵长类的部分胰岛血液还引流至邻近的小胰岛 ,研究者根据胰岛引流系统的特征对其进行了分类及命名 :1连续型引流系统 ,所有胰岛具有这类引流 (输出 )管道 ,其管径细 ,行程短、引流至胰岛周围的腺泡毛细血管区域。 2聚合型引流系统 ,为部分胰岛所有 ,其管径粗、行程长 ,引流至远离胰岛的腺泡毛细血管区域。 3跨越型引流系统 ,为部分胰岛所有 ,其输出管道越过小叶间隔引流至另一胰腺小叶的腺泡毛细血管区域 ,而这一小叶往往没有胰岛存在。 4胰岛 -胰岛型引流系统 ,灵长类部分胰岛的血液通过胰岛 -胰岛型引流通道回流至邻近的小胰岛。结论 胰岛具有完善联系外分泌腺泡的引流系统 ,提示含有高浓度胰岛内分泌激素的胰岛血液可能对外分泌腺泡的机能  相似文献   
5.
<正> 一,中国解剖学会1989年临床与应用解剖学术研讨会于10月20~25日在湖南大庸市举行,会议由大体解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和临床解剖学组组长何光篪教授主持,出席会议共85人(教授35人,副教授26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13人,其他10人)。何光篪教授在开幕词中,回顾了我国解剖学发展的历程,以及自1985年屯溪第一次大体解剖学研  相似文献   
6.
左侧腹腔腹膜反褶的放射解剖学研究成果完成单位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研人员闵鹏秋杨志刚雷清芳龙晓生何之彦伍定平周翔平高贤华周德明主持鉴定单位:四川省教委鉴定时间1996年6月获奖情况获1996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简介以左侧肝周腹膜反褶的解剖...  相似文献   
7.
十年浩劫给高等教育带来的破坏是数不胜数的,考试制度也不例外.当时,凡上了学的一律毕业,即使有所谓的考试,也绝大多数是"优良"的高分,它根本不能反映学  相似文献   
8.
运用矢状断面解剖。整体层次解剖和光镜观察方法,在34具尸体标本上研究了肾筋膜和腹膜后间隙在纵向上的延伸,附着和通连,结果显示,(1)肾前筋膜其上下在不同部位与后腹壁腹膜愈合,肾后筋膜向上与膈下筋膜愈合,向下愈着髂腰筋膜,外侧与腹膜愈合;(2)肾周间隙向上伸入肝裸区,肾旁前、后间隙向上受阻于肾前、后筋膜与后腹壁腹膜和膈下筋膜的愈合处,(3)肾周间隙向下开放,延续盆部腹膜外间隙,腹股沟深面及腹前外侧壁,肾旁前、后间隙在下方互不通连。  相似文献   
9.
作者用40具肝无粘连及明显病变的成年男性尸体,沿肝的韧带放置伍德合金丝拍摄X线照片。在照片上测定了肝裸区的投影面积;观察了肝裸区的位置和形态并作了分型。作者提出肝裸区不是三角形而是近似于梭形,作出了典型肝裸区位置及体表投影的图像;并找出了“绝对肝裸区”,为临床作经肝穿刺胆管造影指出安全而恰当的部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42例成年男性尸体的肝左三角韧带及其游离缘,进行了观察测量,并对共中37例的游离缘作了组织学观察;此外,还对30例新生儿的肝左三角韧带,做了对照观察。42例成人肝左三角韧带的平均长度为13.91cm,其游离缘的平均长度为6.86cm;肝左三角韧带全长位于肝左叶上面者占97.5%,将左肝上间隙分为前、后两个间隙。42例成人的肝左三角韧带均有游离缘,其形态可分为5种类型;30例新生儿的肝左三角韧带均无游离缘。对37例成人肝左三角韧带游离缘的组织学观察,发现其内有残余肝细胞索者达65%,有胆管者达89%,有血管者达100%,有神经者达78%;残余肝细胞索、神经和胆管的出现,都由近侧向远侧逐渐减少。肝左三角韧带游离缘可能是生后肝左叶退缩遗留下来的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