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0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61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65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微波原位灭活联合人工假体置换术治疗四肢恶性骨肿瘤(侵袭范围超过骨全长2/3)的可行性。方法 2001年6月至2012年4月对19例侵袭范围超过骨全长2/3的原发恶性骨肿瘤及转移瘤患者采用微波灭活联合假体置换术进行治疗。男12例, 女7例;年龄11~65岁, 平均47岁。原发恶性骨肿瘤11例,转移瘤8例。股骨远端8例、胫骨近端6例、肱骨近端3例、股骨近端2例。术前X线、CT显示骨干皮质破坏小于骨全长的1/3,而MRI显示肿瘤侵袭范围超过骨全长2/3。依据MRI确定截骨范围,定制肿瘤型人工假体。采用常规肿瘤假体置换入路,按广泛切除原则充分显露瘤段骨及软组织肿块。使用铜网保护瘤段骨周围软组织,用2 450 MHz微波将瘤段骨内部加热到50 ℃,持续20 min,按术前测量长度进行截骨,人工关节假体重建,逐层缝合组织及皮肤。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100 min,术中失血量平均600 ml。随访10个月~5年,平均2.7年。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中1例术后出现复发,带瘤生存;2例术后其他部位转移,死亡;余8例随访期间未出现复发或转移。6例转移瘤患者分别于术后5~20个月出现其他部位转移,死亡;2例随访期间未出现原位复发或转移。3例肱骨近端肿瘤患者术后肩关节外展、上举功能受限,其余患者无关节功能受限。结论 微波灭活联合人工假体置换术治疗髓腔内广泛受累的四肢恶性骨肿瘤,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术后患者的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电解脱Solitaire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8月至2014年1月利用Solitaire支架辅助栓塞18例患者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治疗和预后,均采用平行释放技术(即支架后释放技术),术后6~12个月进行临床和DSA随访。结果所有病例栓塞操作均成功完成,其中致密填塞15例,次全填塞3例,术后肢体出现轻瘫瘫1例。本组有12例栓塞后3~12个月获得临床随访,无再出血及脑血栓形成,12例进行血管造影检查,2例载瘤动脉轻度狭窄,患者无临床症状,所有患者未出现动脉瘤复发。结论 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安全、可靠的,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银杏提取物(GBE)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代谢的影响及抗氧化作用。方法 高脂饲料喂养21d,同时给大鼠灌胃GBE(50-100,200mg/kg)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活性,测定血清及肝组织中过氧化脂质(LPO)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观察肝脏脂肪沉积情况。结果 GBE(100,200mg/kg)组均能明显降低血清TC、TG、LDL-C活性及血清和肝组织LPO,并能升高血清HDL-C及血清和肝组织SOD活性。病理检查可见肝脏脂肪沉积明显减轻。结论 GBE可能通过调整脂蛋白-胆固醇代谢,纠正自由基代谢紊乱,增强抗氧化酶活性等途径发挥调血脂及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肠内营养应用的最佳时机。方法 :选取2011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9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30例,分别于术后24h、25~48h、49~72h开始建立肠内营养支持,检测并比较三组血清生化指标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GCS评分。结果 :术后14d,B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较A、C两组高,A、B两组淋巴细胞水平显著高于C组,B组应激性溃疡、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A、C两组,B组GCS评分显著优于A、C两组。结论 :对于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于术后25~48h建立肠内营养支持更能满足患者营养需求,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意识状态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文题释义: 椎间盘:是一块位于两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垫,由纤维环包绕髓核以及上下方的软骨终板构成,是最大的无血管器官,基本上通过脊椎神经支配。 生物力学:为将工程学尤其是机械力学原理运用于临床医学,对生物体力学问题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新型生物物理学分支。研究范围从组织器官到个体,通过对生物体力学特性的研究来指导临床实际操作。生物学和力学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门完整的学科。 背景:腰椎间盘退变造成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已经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过去研究中指出在腰椎间盘退变的发生发展中,腰椎间盘生物力学改变起到重要作用。 目的:简述腰椎间盘解剖学、组织学特性,总结近年来腰椎间盘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及进展。 方法:通过输入“生物力学,腰椎间盘,动物标本,人类尸体模型,有限元分析,影像学、磁共振成像,biomechanics,Intervertebral disc,lumbar spine,finite element analysis,imaging,MRI,DFIS,DSXS”等关键词,利用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维普、PubMed、Elsevier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通过阅读标题及摘要进行初步筛选,排除与主题相关度低的文献,最终共纳入67篇文献进行结果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腰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研究目前主要分为体外研究和体内研究;②体外研究包括动物标本实验、人类尸体标本实验、有限元分析,体外实验设计灵活,操作性强,但实验对象脱离人体生理环境,材料的力学特性存在差异,需要经过长期不断验证,筛选出在人体的适用性;③体内研究主要通过影像学手段,实时记录椎间盘在体运动受力形态变化,真实可靠,但受影像技术发展的限制,需要合理运用。最新出现的双平面荧光成像系统以及高速动态立体射线照相系统在这一领域具有独特优势,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ORCID: 0000-0002-2070-2400(徐浩翔)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苗军 《当代医学》2011,17(36):119-120
目的比较肛瘘切除Ⅰ期缝合术与肛瘘切除开放治疗术的优缺点。方法将70例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肛瘘切除I期缝合术,治疗组采用肛瘘切除开放治疗术,观察两组切口愈合时间、术后伤口感染情况、肛瘘复发、肛门自制功能受损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短于治疗组,切口感染率与治疗组相近,两组随访1年均无复发,无明显肛门自制功能受损病例。结论肛瘘切除Ⅰ期缝合术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具有愈合时间短的优势,在处理低位单纯性肛瘘时可以选用,但需注意预防术后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颈椎椎弓根钉治疗上颈椎骨折及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9月-2009年1月,应用颈椎椎弓根钉治疗的上颈椎骨折或脱位的患者15例.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18~60岁,平均41.2岁.寰椎骨折脱位5例,枢椎骨折脱位3例,齿状突陈旧骨折不愈合1例,C2,3骨折脱位2例,无骨折寰枢椎失稳4例.临床主要症状为颈部疼痛或伴有四肢麻木无力、步态不稳.患者术前均行Halo架牵引试行复位.所有患者均采用颈椎椎弓根钉固定并植骨融合,根据术前X线片及CT个体化确定入钉点及置钉角度,徒手法钻出骨性通道,选用22~26 mm长的Vertex或Summit钛金属螺钉固定,并行后路椎板间自体或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术后1~2 d佩戴颈托离床活动.结果 本组15例共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64枚,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无脑脊液漏.术后行X线正、侧位片和CT检查证实损伤节段复位满意、螺钉位置良好.术后疼痛症状基本消失,神经症状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4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患者颈椎序列良好,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发生螺钉及钛棒的松动、脱出及折断.神经损伤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颈椎椎弓根钉是颈椎后路手术中坚强的固定方法,只要掌握手术操作技巧,严格个体化置钉,颈椎椎弓根钉具有固定可靠、术后并发症少、融合率高等优势,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free-hand cervic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in treatment of the upper cervical fracture and instability.Methods A retrospective review was performed on 15 patients with upper cervical fracture and instability treated with cervic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and fusion from September 2006 to January 2009.There were 11 males and 4 females,at average age of 41.2 years(range,18-60 years).Of all,there were five patients with atlas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including three simple anterior arch fractures and two Jefferson fractures),three with axis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one with dens fractures plus nonunion,two with C2,3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 and four with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without fracture.The main clinical complaints included local neck pain and/or tetraplegia.Halo traction was recommended to restore the cervical sequence preoperatively in all patients.All 15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cervical pedicle screw-rods internal fixation and bone graft fusion.During the operation,the point and angle of the implanted pedicle screws were determined by preoperative X-ray and CT scan and the bony channel drilled with free-hand before implantation of the Summit or Vertex pedicle screws(22-26 mm long)and posterior interlaminar autologous or allogeneic bone fusion.Patients could get out of bed with neck collar at days 1-2 after operation.Results A total of 64 cervical pedicle screws were implanted in all 15 patients,with no vertebral artery injury,spinal cord injury or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Postoperative X-ray and CT scan confirmed satisfactory internal fixation.The clinical symptoms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Fourteen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36 months,which showed bony fusion,with no looseness or breakage of the screws.Neurologic impairment was improved in all patients,with no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cervical pedicle screw.Conclusions Cervical pedicle screw internal fixation can reestablish the upper cervical vertebrae stability and help to recover the spinal cord and nerve function and hence is a reliable method for upper cervical fracture and/or instability.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手术策略及疗效.方法 对22例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采用三种手术方式治疗:后路11例,前路5例,同期前、后路联合6例.采用ASIA分级评价术前术后神经功能.结果 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ASIA评分优于术前.结论 根据不同胸腰椎骨折脱位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赵中波  苗军 《职业与健康》2011,27(18):2128-2129
目的了解马山口镇外来人口流动儿童免疫接种情况,为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马山口镇外来人口聚集的企业及商业区所有0~6岁流动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计划免疫接种情况和知晓率情况调查。结果共查出外来儿童88名,其建卡率、建证率、卡疤率、"五苗"全程免疫覆盖率、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分别为60.23%、56.82%、43.18%、27.27%、42.05%。调查儿童家长82名,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51.22%。流动儿童未全程接种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要接种(70.73%)。结论要重视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工作,加大流动儿童聚居地的计划免疫宣传力度,提高流动儿童家长卫生保健意识,提高基础免疫覆盖率,消除免疫空白人群。  相似文献   
10.
椎间盘造影压力与椎间盘源性腰痛手术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椎间蕊造影压力与腰椎间盘源件疼痛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 2004年4月至2006年6月,65例慢性腰痛患者经压力控制性椎间盘造影确诊为椎间盘源性腰痛.其中22例经保守治疗无效者接受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年龄25~67岁,平均43.6岁.L4-5例,L5S112例,L4-5和L5S1双间隙2例.记录椎间盘造影诱发疼痛时的压力,将患者分为椎间盘造影压力≤300 kPa(低压组)10例,300~500 kPa(高压组)12例.椎间cage融合术22例24个椎间盘.术后3~7 d下地活动.腰围固定3个月.根据术前、术后VAS评分和ODI评分比较高压组和低压组手术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26个月,平均18个月.手术时间70~120 min,平均90 min;出血量100~400 ml,平均220 ml.低压组与高压组术前VAS评分和ODI评分、椎间隙高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腰及下肢痛症状明显缓解,均恢复正常生活或工作.椎间隙高度从术前平均9.5 mm增加至13.5 mm.术后6个月低压组VAS、ODI改善率分别为82.4%、90.1%,高压组为71.7%、80.6%.随访时未发现肠梗阻、逆行射精和假体位置移动.结论 压力控制性椎间盘造影能够提高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准确性,低压力椎间盘造影阳性者手术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