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人脐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向神经元样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条件。方法 无菌条件下采集正常人脐血,分离单个核细胞。用DMEM/F12培养基进行纯化和扩增培养。取扩增5代的间充质干细胞(MSC),分别用β-巯基乙醇(β-ME)、二甲基亚砜(DMSO)、神经条件培养液诱导脐血MSC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脐血MSC的Nestin表达和神经元样细胞特异性标志。结果 脐血原代和2、5代MSC的Nestin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7%、12.4%和20.8%。神经条件培养液诱导神经元样细胞阳性率最高达36%,β-ME、DMSO分别为33%和25%。结论 脐血MSC具有神经干/祖细胞的特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BM-MSC)移植mdx鼠后是否能修补膈肌肌膜.方法 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hBM-MSC,将1×10~7个干细胞(0.3mL)经尾静脉注入免疫抑制的mdx鼠(8~10周龄)体内.于移植后2、4、8、12、16、20及24用处死mdx鼠,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膈肌的病理变化、BrdU阳性细胞核数及人细胞核(Hu)与人抗肌萎缩蛋白(Dys)的表达,RT-PCK检测人Dys mRNA的表达.结果 移植mdx鼠膈肌核中心移位纤维比例较未移植mdx鼠显著减少(P<0.05) .移植后2周膈肌可检测到少量BrdU阳性细胞核,8周后膈肌的BrdU阳性细胞核数逐渐增加.移植后2周膈肌检测到少量人特异性抗核(anti-Ha)抗体阳性细胞核,4周后在膈肌肌膜可见少量人特异性Dys阳性细胞,8周后有Dys mRNA的表达;随着移植时间的延长,anti-Hu抗体阳性细胞核数和Dys阳性细胞比例逐渐增高,Dys mRNA的表达逐渐增强.结论 hBM-MSCs可在mdx鼠膈肌分化为肌细胞,能减轻膈肌的病理,部分修补膈肌肌膜.  相似文献   
3.
联合应用MRA和BAEP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目前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椎基底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F)等辅助手段,单独应用其中某种辅助手段对该病的诊断的研究较多〔1,2〕,但联合应用MRI和BAEP的报道不多。本文联合应用MRI及BAEP动态观察脑干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4.
参芪液对成人骨髓问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参芪液体外对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MSC)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的作用.方法从成人肋骨分离MSC,体外培养扩增,并传代至第5代.含10 mg/m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培养液预诱导24h,再用含不同浓度参芪液的无血清DMEM诱导MSC分化为神经元.免疫组化鉴定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在体外扩增5代后,加入参芪液诱导,可见MJSC胞体收缩,突起伸出.免疫组化显示诱导出的神经元样细胞NSE、NF阳性,GFAP阴性.神经分化的定量分析显示NSE、NF阳性细胞分别为(79.5±2.5)%和(76.5±2.3)%.结论参芪液在体外可以诱导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低氧时大鼠脑组织磷酸二酯酶(PDE)活性的变化及意义。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窒息组和低氧-窒息组。低氧-窒息组6只予8%低氧气体吸入3h后窒息处死;窒息组6只予氮气窒息处死;正常对照组则用断头法处死。处死后迅速取脑制成脑组织酶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PDE活性。结果低氧-窒息组PDE活性为(230±28)nmol·g-1·min-1,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365±67)nmol·g-1·min-1,而窒息组PDE活性(439±138)nmol·g-1·min-1则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氧时大鼠脑组织PDE活性可能存在一个时相的变化过程,PDE可能参与了缺氧性脑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背景:有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神经干细胞同种移植可改善脑梗死模型鼠神经功能。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大鼠脑神经功能梗死局部的内存活、迁移情况及神经细胞再生。方法: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静脉注入免疫抑制的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大鼠,每周观察、记录移植大鼠的行为和神经功能状况(NSS评分、转棒实验);于移植后1~8周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和RT-PCR检测检测移植大鼠大脑人细胞核抗原、神经干细胞标志物(巢蛋白)及神经细胞标志物(神经元核心抗原、脑型微管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2周,脑梗死模型鼠NSS评分明显降低(P〈0.05)、转棒实验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1),神经功能得到改善(P〈0.05)。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1~8周,在移植大鼠病变侧室管膜下区、海马齿状回、梗死灶周围均可检测到人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移植后一二周,在移植大鼠病变侧室管膜下区、海马齿状回(CA1,CA3区)、梗死灶周围可见部分巢蛋白阳性细胞和mRNA表达,存续至8周。移植后2周,在移植大鼠病变侧室管膜下区、海马齿状回、梗死灶周围可见部分神经元核心抗原、脑型微管蛋白阳性细胞和mRNA的表达。移植后4~8周,在海马、梗死灶周围可见少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和少量mRNA的表达。结果证实,静脉移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在脑梗死模型大鼠脑内存活、并迁移至病变部位,继而分化为神经细胞,促进新生神经细胞的形成,改善移植大鼠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7.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的基因治疗涉及有关基因缺陷、启动基因、病毒载体、免疫系统的监控和载体介入骨骼肌的方法等。近来把研究焦点集中在辨别截短的、保留正常功能的抗肌萎缩蛋白(Dys)的翻译,设计一些微小型Dys cDNA以利于基因携带,并通过改进病毒载体携带基因功能,从而提高基因治疗DMD的效果并减轻免疫反应。基因修复、直接介入外源或上调utrophin也能改善DMD肌肉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分析骨髓干细胞移植后mdx鼠抗肌萎缩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9/12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实验室完成。①选取7~8周龄mdx鼠25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骨髓移植4,8,12,16周组、空白对照组,5只/组。另选取4~6周龄C57鼠20只作为供体鼠,10周龄C57鼠5只作为阳性对照组。②各组在移植前均给予照射剂量为7Gy的放疗预处理。放疗完毕后,骨髓移植4,8,12,16周组均进行尾静脉细胞移植,移植细胞数为2×107/只,0.3~0.5mL;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尾静脉输入0.3mL磷酸盐缓冲液。③骨髓移植4,8,12,16周组分别于对应时间点处死,取其腓肠肌,制备抗肌萎缩蛋白样品,进行抗肌萎缩蛋白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分析,以GAPDH作为内参。结果:25只7~8周龄mdx鼠、5只10周龄C57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骨髓干细胞移植后抗肌萎缩蛋白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分析结果:空白对照组无抗肌萎缩蛋白的表达;骨髓移植4周组仅可见抗肌萎缩蛋白的微弱表达,dystrophin/GAPDH灰度比值约为0.095±0.267;骨髓移植12周组约为0.218±0.338;随骨髓移植时间的延长抗肌萎缩蛋白表达量逐渐增加,移植后16周的表达量较移植后8周明显增加(0.393±0.385,0.173±0.284;t=6.062,P<0.05),但仍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1.172±0.328(t=3.14,P<0.05)。结论:骨髓干细胞移植mdx鼠后应用WesternBlot免疫印迹分析可于不同时间检测到抗肌萎缩蛋白的表达,且随移植时间延长表达量增多,提示骨髓干细胞移植可长久持续参与受损骨骼肌的修复与再生。  相似文献   
9.
帕金森病智能障碍纵向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已有资料显示帕金森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但由于各家采用研究方法不同,且多数缺乏纵向研究,帕金森病痴呆发生率不尽一致。本文采用纵向研究,探讨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动态变化,以期对其有更全面的认识。1方法11对象111帕金森病(PD)组系...  相似文献   
10.
既往研究普遍认为血脑屏障的破坏为血管性痴呆的始动因素,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为阿尔茨海默病的始动因素。然而随着对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脑屏障与Aβ相互作用共同促进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