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7篇
基础医学   21篇
综合类   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径路治疗上颌窦病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月~2018年1月三家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采用内镜辅助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的各种上颌窦病变患者67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 上颌窦内下壁囊肿20例,上颌窦内下壁息肉6例,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真菌球性鼻-鼻窦炎23例,变态反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13例,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1例。所有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半年以上未见复发。 结论 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能够充分显露上颌窦腔,彻底切除上颌窦内的病变,手术操作方便,能够有效治疗上颌窦各种良性病变,如有明显的泪前隐窝及齿槽隐窝存在,可作为上颌窦前内下壁病变的首选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鼻内镜下扩大经蝶蝶鞍区手术中准确定位及避免损伤鞍区重要解剖结构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在鼻内镜下对20例头颅标本解剖,并对蝶窦后壁进行分区,准确定位蝶鞍、颈内动脉隆凸、视神经管。显微镜下观察、测量相关解剖结构。结果沿颈内动脉隆凸两侧缘分别画2条直线,4条直线将蝶窦后壁分成5个区域。测量了蝶鞍不同部位的厚度:鞍结节[2.20±0.19(0.63~6.90)]mm,鞍前壁[0.71±0.06(0.36~2.78)]mm;鞍底[0.94±0.18(0.23~2.81)]mm。垂体的横径为[14.72±1.07(10.92~18.38)]mm,前后径为[10.13±0.92(9.37~12.51)]mm,上下径为[5.13±0.74(2.37~7.91)]mm。结论内镜下扩大经蝶蝶鞍区手术时,按以上方法将蝶窦分成5个区域可准确定位鞍区的解剖结构,参考上述解剖数据有利于术中提供安全区域,避免损伤重要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以头痛为主诉症状的空蝶鞍综合征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4例空蝶鞍综合征患者,结合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内分泌功能检查得以确诊;其中3例采取鼻中隔蝶窦进路、1例采用鼻内镜下单鼻孔经蝶进路空蝶鞍填充术治疗.结果:手术均顺利.术后随访3个月至1a,4例中,2例头痛症状消失、2例缓解,其他临床表现均好转,内分泌功能改善.结论:鞍区 MRI是诊断空蝶鞍综合征的可靠方法.鼻内镜(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空蝶鞍填塞术是治疗空蝶鞍综合征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筛泡气化过度与鼻塞及鼻源性头痛的关系.方法:对29例临床表现为鼻源性头痛的筛泡气化过度患者,采用鼻内镜下钩突及前组筛窦切除术治疗.结果:本组手术均顺利,术后均随访1a以上.29例中,头痛治愈22例、缓解7例;鼻塞3例均治愈.结论:对临床上无鼻及鼻窦症状的头痛患者应考虑筛泡气化过度之可能,通过鼻内镜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径路治疗上颌窦病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月~2018年1月三家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采用内镜辅助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的各种上颌窦病变患者67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 上颌窦内下壁囊肿20例,上颌窦内下壁息肉6例,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真菌球性鼻-鼻窦炎23例,变态反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13例,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1例。所有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半年以上未见复发。 结论 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能够充分显露上颌窦腔,彻底切除上颌窦内的病变,手术操作方便,能够有效治疗上颌窦各种良性病变,如有明显的泪前隐窝及齿槽隐窝存在,可作为上颌窦前内下壁病变的首选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Kimura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分析8例Kimura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患者以腹胀、腹泻、双下肢浮肿起病,伴下腹部散在红色丘疹及双侧耳后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肿大.7例患者以颈部肿块就诊.8例均行肿块切除、皮质激素或细胞毒药物治疗.[结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和血清IgE升高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皮质激素应作为Kimura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鼻腔外侧壁重要解剖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关系,为临床手术治疗相关疾病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成人尸头标本15例(30侧),采用手术显微镜及鼻内镜观察鼻腔外侧壁相关解剖结构。 结果 蝶腭动脉是供应鼻腔外侧壁的主要动脉,经过蝶腭孔时分为鼻后外侧动脉及鼻中隔后动脉两支。80%(24侧)鼻后外侧动脉从蝶腭动脉下方发出,20%(6侧)从蝶腭动脉上方发出,分出处位于筛骨嵴后方。鼻中隔后动脉有86.7%(26侧)在蝶窦前下壁分为上、下两支,13.3%(4侧)在进入鼻中隔后分为上、下2支。上颌窦开口位于中鼻道半月裂孔内,66.7%(20侧)开口位于半月裂孔中1/3段,30%(9侧)位于半月裂孔后1/3段,3.3%(1侧)开口于上鼻道,86.7%(26侧)上颌窦内口高于眶底水平。鼻囟门平均大小为(14.81±4.28)mm(前后径)×(9.71±1.43)mm(上下径)。 结论 蝶腭动脉及其分支和鼻囟门是鼻腔外侧壁手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熟悉其解剖关系有助于有效安全地开展鼻内镜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翼腭神经节及毗邻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关系,为临床手术治疗相关疾病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成人尸头标本15例(30侧),采用手术显微镜及鼻内镜观察翼腭神经节及毗邻结构。 结果 翼腭神经节为翼腭窝内副交感神经节,为翼管神经、上颌神经、腭神经三者交汇处,位于内上方为翼管神经,位于外下方为上颌神经,位于下方为腭神经,腭神经起始于腭骨垂直板与上颌骨后壁的夹角处,腭神经起始处外径为(1.23±0.32)mm,向前内走行,并于腭降动脉的后内侧逐渐紧贴腭骨垂直板下降进入翼腭管。 结论 翼腭神经节与腭神经及翼管神经相邻,先通过腭神经寻找到翼腭神经节,再通过翼腭神经节可定位翼管神经,因此可作为翼管神经切除术中的重要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如何选择最佳手术入路切除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肿瘤,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学诊断、影像学检查及各种手术入路。 结果 85例良性肿瘤患者随访0.5~5年,无一例复发;23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均行放化疗,随访0.5~5年,生存期不足1年6例,0.5~4年8例,5年及以上11例。 结论 ⑴鼻侧切开术行上颌骨部分切除术适合于原发于筛上颌窦侵及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病变;⑵扩大上颌骨切除术适合于原发上颌窦恶性肿瘤累及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⑶面正中揭翻术或鼻内镜辅助下面正中揭翻术适合于鼻腔、鼻窦、鼻咽、翼腭窝的良性肿瘤及生长缓慢的恶性肿瘤侵犯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⑷颞-颧-颌联合入路适合于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肿瘤累及颞下窝及蝶鞍旁;⑸颈颌入路适合于咽旁间隙良、恶性肿瘤侵犯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⑹正中下颌骨裂开入路适合于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肿瘤累及颞下窝、椎前间隙及颅底;⑺经口腔腭部入路适合于鼻咽、翼腭窝的良性肿瘤及生长缓慢的恶性肿瘤侵犯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⑻鼻内镜下入路适合于鼻咽、翼腭窝的良性肿瘤及生长缓慢的恶性肿瘤侵犯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  相似文献   
10.
上海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原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分析疑似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过敏原的特征与发病季节分布。方法 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就诊于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有典型AR症状并行变应原测试的患者1570例,分析变应原检测结果及季节分布。结果 有1182例(75.3%)检测出至少一种变应原阳性;单纯血清总IgE阳性者为143例(9.1%);检测出单一过敏原的AR患者为491例(31.3%),两种及以上过敏原AR患者为691(44.0%),其中尘螨(包括屋尘螨和粉尘螨)为最常见的过敏原,共有715例约占所有变应原阳性AR患者的60.5%,其次为青霉素为239例(20.2%);在每年的4~6月、8~11月为AR患者就诊高发期。17-39岁人群占比最高。结论 尘螨为上海地区部分AR患者的主要过敏原,AR发作有时间分布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