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2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0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径路治疗上颌窦病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月~2018年1月三家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采用内镜辅助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的各种上颌窦病变患者67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 上颌窦内下壁囊肿20例,上颌窦内下壁息肉6例,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真菌球性鼻-鼻窦炎23例,变态反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13例,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1例。所有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半年以上未见复发。 结论 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能够充分显露上颌窦腔,彻底切除上颌窦内的病变,手术操作方便,能够有效治疗上颌窦各种良性病变,如有明显的泪前隐窝及齿槽隐窝存在,可作为上颌窦前内下壁病变的首选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
纪振华  武婷  蔡璐 《天津医药》2018,46(5):487-492
摘要: 目的 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估体外循环 (CPB) 下使用七氟醚对成人心脏手术患者的肺保护作用。方法 用计算机全面检索Cochrane library、 Embase、 PubMed、 Google scholar、 中国知网、 万方、 维普等数据库, 检索的关键词包括: 体外循环、 心脏手术、 肺保护、 七氟醚Meta分析。检索时间截止为2017年12月。获取公开发表的有关在CPB下七氟醚对肺保护的随机对照试验 (RCT) 的文献。由2位研究者单独对入选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 利用 RevMan5.3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入选11篇RCT文献, 440例患者, 其中七氟醚组220例、 全凭静脉麻醉 (TIVA) 组 220例。结果显示, 与TIVA组相比, CPB中使用七氟醚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液中白细胞介素 (IL) -6 (P=0.005) 和IL-8 浓度 (P=0.01), 减少术后气管插管时间 (P<0.001)。但是2组间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浓度 (P=0.19)、 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 [P(A-a) O2 ](P=0.68) 和氧合指数OI (P=0.3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CPB期间使用七氟醚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血液中部分炎性因子的浓度, 减少术后气管插管时间, 但尚无足够证据证明在CPB中用七氟醚具有确切的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以头痛为主诉症状的空蝶鞍综合征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4例空蝶鞍综合征患者,结合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内分泌功能检查得以确诊;其中3例采取鼻中隔蝶窦进路、1例采用鼻内镜下单鼻孔经蝶进路空蝶鞍填充术治疗.结果:手术均顺利.术后随访3个月至1a,4例中,2例头痛症状消失、2例缓解,其他临床表现均好转,内分泌功能改善.结论:鞍区 MRI是诊断空蝶鞍综合征的可靠方法.鼻内镜(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空蝶鞍填塞术是治疗空蝶鞍综合征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筛泡气化过度与鼻塞及鼻源性头痛的关系.方法:对29例临床表现为鼻源性头痛的筛泡气化过度患者,采用鼻内镜下钩突及前组筛窦切除术治疗.结果:本组手术均顺利,术后均随访1a以上.29例中,头痛治愈22例、缓解7例;鼻塞3例均治愈.结论:对临床上无鼻及鼻窦症状的头痛患者应考虑筛泡气化过度之可能,通过鼻内镜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径路治疗上颌窦病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月~2018年1月三家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采用内镜辅助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的各种上颌窦病变患者67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 上颌窦内下壁囊肿20例,上颌窦内下壁息肉6例,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真菌球性鼻-鼻窦炎23例,变态反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13例,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1例。所有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半年以上未见复发。 结论 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能够充分显露上颌窦腔,彻底切除上颌窦内的病变,手术操作方便,能够有效治疗上颌窦各种良性病变,如有明显的泪前隐窝及齿槽隐窝存在,可作为上颌窦前内下壁病变的首选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6.
纪振华  武婷  姜楠 《天津医药》2021,49(12):1287-1291
目的 比较离心泵与滚压泵对体外循环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中血小板的影响。方法 纳入拟行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的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离心泵组(20例)和滚压泵组(20例)。记录2组体 外循环(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停循环时间、尿量、出血量、用血量、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常规、术后胸腔引流 量、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分别在麻醉诱导后(T1)、鱼精蛋白中和后0.5 h (T2)、入ICU 4 h(T3)、入ICU 24 h(T4)、入ICU 48 h(T5)检测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小板因子4(PF4) 水平,并进行血小板计数。结果 2组基线资料、术中指标(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停循环时间、术中尿量、用血 量、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 T2~T4时,与滚压泵组相比,离心泵组血小板计数升高,PF4 和 GMP-140水平降低;入ICU 4 h和24 h离心泵组胸腔引流量和术后用血量明显少于滚压泵组(P<0.05),2组48 h胸 腔引流量、机械通气时间、术后清醒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中,离心泵可减少血小板激活和消耗,减少术后引流量和用血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鼻腔外侧壁重要解剖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关系,为临床手术治疗相关疾病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成人尸头标本15例(30侧),采用手术显微镜及鼻内镜观察鼻腔外侧壁相关解剖结构。 结果 蝶腭动脉是供应鼻腔外侧壁的主要动脉,经过蝶腭孔时分为鼻后外侧动脉及鼻中隔后动脉两支。80%(24侧)鼻后外侧动脉从蝶腭动脉下方发出,20%(6侧)从蝶腭动脉上方发出,分出处位于筛骨嵴后方。鼻中隔后动脉有86.7%(26侧)在蝶窦前下壁分为上、下两支,13.3%(4侧)在进入鼻中隔后分为上、下2支。上颌窦开口位于中鼻道半月裂孔内,66.7%(20侧)开口位于半月裂孔中1/3段,30%(9侧)位于半月裂孔后1/3段,3.3%(1侧)开口于上鼻道,86.7%(26侧)上颌窦内口高于眶底水平。鼻囟门平均大小为(14.81±4.28)mm(前后径)×(9.71±1.43)mm(上下径)。 结论 蝶腭动脉及其分支和鼻囟门是鼻腔外侧壁手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熟悉其解剖关系有助于有效安全地开展鼻内镜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翼腭神经节及毗邻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关系,为临床手术治疗相关疾病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成人尸头标本15例(30侧),采用手术显微镜及鼻内镜观察翼腭神经节及毗邻结构。 结果 翼腭神经节为翼腭窝内副交感神经节,为翼管神经、上颌神经、腭神经三者交汇处,位于内上方为翼管神经,位于外下方为上颌神经,位于下方为腭神经,腭神经起始于腭骨垂直板与上颌骨后壁的夹角处,腭神经起始处外径为(1.23±0.32)mm,向前内走行,并于腭降动脉的后内侧逐渐紧贴腭骨垂直板下降进入翼腭管。 结论 翼腭神经节与腭神经及翼管神经相邻,先通过腭神经寻找到翼腭神经节,再通过翼腭神经节可定位翼管神经,因此可作为翼管神经切除术中的重要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如何选择最佳手术入路切除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肿瘤,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学诊断、影像学检查及各种手术入路。 结果 85例良性肿瘤患者随访0.5~5年,无一例复发;23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均行放化疗,随访0.5~5年,生存期不足1年6例,0.5~4年8例,5年及以上11例。 结论 ⑴鼻侧切开术行上颌骨部分切除术适合于原发于筛上颌窦侵及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病变;⑵扩大上颌骨切除术适合于原发上颌窦恶性肿瘤累及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⑶面正中揭翻术或鼻内镜辅助下面正中揭翻术适合于鼻腔、鼻窦、鼻咽、翼腭窝的良性肿瘤及生长缓慢的恶性肿瘤侵犯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⑷颞-颧-颌联合入路适合于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肿瘤累及颞下窝及蝶鞍旁;⑸颈颌入路适合于咽旁间隙良、恶性肿瘤侵犯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⑹正中下颌骨裂开入路适合于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肿瘤累及颞下窝、椎前间隙及颅底;⑺经口腔腭部入路适合于鼻咽、翼腭窝的良性肿瘤及生长缓慢的恶性肿瘤侵犯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⑻鼻内镜下入路适合于鼻咽、翼腭窝的良性肿瘤及生长缓慢的恶性肿瘤侵犯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2例Kimura病的诊治过程,对其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回顾该病相关文献并结合本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例均为青少年男性,表现为双侧颈面部慢性软组织肿块和淋巴结肿大,累及涎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血清IgE升高。行单侧肿块切除明确病理后,术后予皮质激素治疗,残留肿块消失。结论:KD是一种罕见的原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由于临床医生认识不足易误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和血清IgE升高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皮质激素对本病的治疗效果较好,应首先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