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径路治疗上颌窦病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月~2018年1月三家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采用内镜辅助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的各种上颌窦病变患者67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 上颌窦内下壁囊肿20例,上颌窦内下壁息肉6例,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真菌球性鼻-鼻窦炎23例,变态反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13例,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1例。所有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半年以上未见复发。 结论 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能够充分显露上颌窦腔,彻底切除上颌窦内的病变,手术操作方便,能够有效治疗上颌窦各种良性病变,如有明显的泪前隐窝及齿槽隐窝存在,可作为上颌窦前内下壁病变的首选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蝶窦外侧隐窝真菌球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以及鼻内镜辅助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治疗蝶窦外侧隐窝真菌球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8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福建省龙海市第一医院以及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九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5例真菌性鼻窦炎合并蝶窦外侧隐窝真菌球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例、女4例,年龄 26~64岁。5例术前均行鼻窦CT检查,其中3例行鼻窦MRI检查。均采用鼻内镜辅助下经泪前隐窝入路行蝶窦外侧隐窝真菌球切除术治疗,从上颌窦后壁进入翼腭窝后暴露蝶窦外侧隐窝前壁,打开外侧隐窝前壁处理隐窝内真菌球。术后门诊定期复诊6个月,采用1997年海口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1)鼻窦CT检查示:蝶窦腔及外侧隐窝内软组织结节状不规则增生,密度较高,不均匀;窦内增生软组织上见点状或斑块状高密度钙化影,也可呈线状密度增高影。鼻窦MRI示:T1WI示蝶窦及外侧隐窝内为密度等信号和不规则的低信号,T2WI示蝶窦及外侧隐窝内高信号。(2)5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无一例出现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 5例均治愈。结论 蝶窦外侧隐窝真菌球有其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鼻内镜辅助下经泪前隐窝入路处理蝶窦外侧隐窝内的病变,手术操作方便,能够直接到达蝶窦外侧隐窝,较为彻底清除隐窝内真菌性病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泪前隐窝入路相关的应用解剖以及该入路的临床应用进行概述,重点介绍泪前隐窝、齿槽隐窝、鼻泪管、筛前动脉鼻外侧支、中鼻甲动脉、下鼻甲动脉、下鼻道动脉、翼腭窝及其内容物、颞下窝及其内容物以及蝶窦外侧隐窝等的临床应用解剖结构,并对泪前隐窝入路在真菌性上颌窦炎、上颌窦囊肿、眼眶眶底骨折、翼腭窝肿瘤、颞下窝肿瘤以及蝶窦外侧隐窝病变中的应用,以及相应解剖结构对手术的影响加以分析,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医师开展此类手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改良Denker术式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中的应用,术中保留鼻泪管和下鼻甲,进入上颌窦的方法。方法 35例住院手术患者,男21例,女14例,年龄39~76岁,平均45岁。术前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在下鼻甲前梨状孔缘弧形切开,暴露梨状孔缘,凿除下鼻道相对应的梨状孔缘,咬骨钳咬除部分下鼻道和犬齿窝骨壁,鼻内镜直视下完成窦内病灶清除,如病变范围较大可扩大骨窗解剖鼻泪管,鼻泪管受累则切除之,同期行鼻腔泪囊造孔术,术终完成下鼻道开窗。结果 35例患者均为单侧发病,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肿瘤Krouse分期Ⅱ级14例,Ⅲ级20例,Ⅳ级1例。术中见肿瘤起源于鼻腔外侧壁或上颌窦,上颌窦各壁均可受累,前、内壁明显。术后随访12~67个月,平均22个月,术腔上皮化,下鼻甲形态良好。1例术后6个月下鼻道开窗口局部复发,清理后再无复发。2例行鼻腔泪囊造孔术,术后无溢泪等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改良Denker术式梨状孔缘切口进入上颌窦,最大限度地保留鼻腔及泪道的功能,为彻底切除鼻腔及上颌窦病灶提供新的微创入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王楠  黄文华 《解剖与临床》2012,17(2):164-166
目的:探讨鼻内镜颅底手术适应范围、常用路径及其解剖标志.方法:复习相关文献,对经鼻内镜颅底手术各种入路及相关解剖标志的研究成果加以分析、总结.结果:鼻内镜颅底手术常用入路有经鼻中隔旁入路、经中鼻道入路及经中鼻甲切除入路3种,入路涉及的重要解剖学标志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中鼻甲、筛窦、蝶骨翼突、蝶筛隐窝、视神经-颈内静脉隐窝及球形鞍底.结论:熟练掌握鼻内镜颅底常用路径及其解剖标志,能够提高手术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吴锋  胡兵 《解剖与临床》2013,(4):345-346
目的:研究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36例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在30°鼻内镜上颌寞开放术后,换70°鼻内镜下清除上颌窦内真菌团块,对窦腔高度水肿及息肉样变粘膜,一并切除。结果:术后所有病例均经过6个月的随访,未发现有复发及真菌团块残留的患者。36例患者均达到治愈,未见手术并发症。结论:70°鼻内镜具有大角度,能显示上颌窦腔内全视野的特点,便于术中彻底清除上颌窦腔内干酪样团块,杜绝了术中真菌团块的残留,减少了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以眼部症状为主的真菌性鼻窦炎的影像解剖学特征及临床表现。 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8年1月三家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真菌性鼻窦炎患者285例中首诊于眼科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特征及临床误诊的原因。 结果 该20例首诊于眼科的病例其病变主要位于筛窦3例,蝶窦2例,上颌窦合并筛窦3例,筛窦合并蝶窦8例,上颌窦合并筛窦、蝶窦4例,眼部症状主要为单侧眼胀痛、视力下降、视野改变、面部疼痛及头痛。 结论 以单侧眼部胀痛及视力改变就诊于眼科的患者,应考虑真菌性鼻窦炎的可能,及时给予鼻窦CT检查后转耳鼻咽喉科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内窥镜卜经鼻蝶入路进行视神经管减压的手术方法建立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8例成人头颅标本在内窥镜下进行解剖观察。模拟内窥镜下经鼻蝶于术入路,分别采用经鼻中隔旁入路、经中鼻道入路、经中鼻四切除三种手术入路对蝶窦外侧壁和后壁进行解剖观察。打开蝶窦前壁后进入蝶窦,咬除蝶窦间隔,去除蝶安粘膜,暴露蝶窦后壁和后外侧壁,对视神经管及周围结构进行逐层解剖。结果:在蝶窦后壁和外侧壁的所有解剖标志中,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是相对恒定的解剖标志,在视神经管区各层中该隐窝是恒定的唯一骨性解剖标志。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毗邻视神经、海绵窦、海绵窦内颈内动脉、眼动脉、动眼神经,是视神经管内段和颅内段的分界。两侧视冲经-颈内动脉隐窝的连线是鞍结节的投影。结论:视伸经-颈内动脉隐窝在视神经管减压术中是非常重要的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如何选择最佳手术入路切除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肿瘤,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学诊断、影像学检查及各种手术入路。 结果 85例良性肿瘤患者随访0.5~5年,无一例复发;23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均行放化疗,随访0.5~5年,生存期不足1年6例,0.5~4年8例,5年及以上11例。 结论 ⑴鼻侧切开术行上颌骨部分切除术适合于原发于筛上颌窦侵及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病变;⑵扩大上颌骨切除术适合于原发上颌窦恶性肿瘤累及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⑶面正中揭翻术或鼻内镜辅助下面正中揭翻术适合于鼻腔、鼻窦、鼻咽、翼腭窝的良性肿瘤及生长缓慢的恶性肿瘤侵犯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⑷颞-颧-颌联合入路适合于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肿瘤累及颞下窝及蝶鞍旁;⑸颈颌入路适合于咽旁间隙良、恶性肿瘤侵犯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⑹正中下颌骨裂开入路适合于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肿瘤累及颞下窝、椎前间隙及颅底;⑺经口腔腭部入路适合于鼻咽、翼腭窝的良性肿瘤及生长缓慢的恶性肿瘤侵犯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⑻鼻内镜下入路适合于鼻咽、翼腭窝的良性肿瘤及生长缓慢的恶性肿瘤侵犯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真菌性蝶窦炎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评估鼻内镜手术治疗该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8年1月3家医院收治的67例真菌性鼻窦炎侵及蝶窦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所有患者接受鼻内镜下蝶窦开放、病灶清除术,术后随访6~12月,评估手术疗效,主观症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客观体征采用Lund-Kennedy评分,比较术前与术后3、6、12个月的差异。 结果 本组67例均经1次手术痊愈,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VAS评分术前为(8.34±1.36)分,术后持续下降,术后3个月为(2.45±1.06)分,术后6个月为(1.65±1.24)分,术后12个月为(1.21±0.66)分。Lund-Kennedy评分术前为(8.42±1.16)分,术后3、6、12个月分别下降为(2.56±0.86)、(1.74±1.16)、(1.15±0.76)分。两种评分术前与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真菌性蝶窦炎以头痛为主要症状,无特殊规律性,内镜检查可见蝶筛隐窝黏膜水肿、窦口有干酪样分泌物及黏脓性分泌物,CT影像特征为蝶窦腔内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其内有高密度斑片状钙化影,窦壁骨质有硬化增厚。根据不同范围的病变,采用全麻下鼻内镜或鼻内镜辅助开放手术治疗真菌性蝶窦炎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上颌窦骨分隔被认为是上颌窦内提术的相对禁忌症,文中旨在探讨上颌窦底骨分隔对内提升术后成骨效果的影响。 方法 收集上颌窦底骨分隔需内提升进行种植的患者7例(有分隔组),另随机选取上颌窦无分隔需进行内提升的患者8例(无分隔组),共15例,利用CB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和Simplant软件对植体周围骨高度及骨密度进行测量,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有分隔组及无分隔组的提升高度,植体根尖高度差,颊侧高度差,根尖区骨密度,颊侧骨密度的对比,P值均大于0.05,两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上颌窦底骨分隔内提升术后的成骨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用改进火棉胶包埋技术,为新型的经蝶颅区脑桥腹侧面手术入路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 方法 采用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部标本30例,取其前颅底。标本经脱钙、脱水等系列处理,分别行三维连续薄切片(厚度0.25 mm)。同时对10例成人脱钙头部标本、100侧干燥头骨标本和临床行颅脑部MRI检查患者50例进行观察和分型统计。 结果 蝶窦形态多样,除有矩形外,还有蚕豆形、鞍形、楔形、椭圆形及“人”字形等。根据视神经管突入程度可分为无隆凸、丘状隆起、半管型凸入和全管型凸入4型。 蝶窦前后径为(10.7±5.8)mm(左),(14.0±4.9)mm(右)。MRI正中矢状面蝶窦后壁Ⅰ型(后壁为一层膜样结构或薄骨板)占64%;蝶窦后壁Ⅱ型(后壁为斜坡的一部分)占36%。 结论 设计新型手术入路采用鼻内窥镜从中鼻道进入,经自然腔道入蝶窦,垂直穿过蝶窦后壁行基底动脉止血和脑桥相关手术;同时为开展新型手术入路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蝶腭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特征,为临床获取鼻内黏膜瓣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用10具(20侧)成人尸颅标本在在手术显微镜下对蝶腭动脉及其分支鼻后中隔动脉和鼻后外侧动脉进行观测。 结果 蝶腭动脉是鼻腔的主要供血动脉,在出蝶腭孔前或后分为鼻后中隔动脉和鼻后外侧动脉,鼻后中隔动脉在蝶窦前壁分成两支,主干或上支到蝶窦开口的距离为(3.95±0.74)mm,主干或下支距离后鼻孔的最短距离为(8.96±1.69)mm。鼻后外侧动脉在中鼻甲后端前下约10 mm处分为中鼻甲动脉和下鼻甲动脉。 结论 熟悉掌握蝶腭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特征对获取鼻内组织瓣有重要意义。鼻中隔粘膜瓣切取时应紧贴蝶窦开口上缘及后鼻孔边缘。在获取下鼻甲、中鼻甲黏膜瓣时,应特别注意靠近下鼻甲的下鼻甲后端10 mm及中鼻甲后端前下约10 mm区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MRI分析正常成人上矢状窦(superior sagittal sinus,SSS)内蛛网膜颗粒(arachnoid granules,AG)的影像学分布,同时分析上矢状窦旁脑膜瘤(parasagittal meningiomas,PSM)临床资料,探讨窦内起源脑膜瘤的解剖依据。 方法 收集100例排除脑器质性病变的各年龄段头颅MRI常规及增强扫描资料,统计SSS内AG的分布及大小,本研究称为AG组。收集本科室2013年1月至2018年8月PSM患者30例的MRI资料及手术情况,特别关注疑似SSS内PSM的影像特点和起源位置,本研究称为PSM组。 结果 AG组100例中有32例MRI能够辨认SSS内AG,其中在SSS前1/3段发现6个AG,中1/3段发现24个,后1/3段发现11个。分析30例PSM患者的MRI特点,发现符合SSS内脑膜瘤者5例,其中位于SSS中1/3段2例,后1/3段3例;均手术治疗并随访24~33个月,无肿瘤复发。两组比较,窦内AG的分布与窦内脑膜瘤好发部位相仿,肿瘤的影像学形态符合窦内生长规律。 结论 PSM并非都是窦旁起源的,少部分可能起源于SSS内的AG,MRI显示以窦内纵向扩展为主、两侧对称性扩展为辅的特征,可予定义为“SSS脑膜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MRI分析正常成人上矢状窦(superior sagittal sinus,SSS)内蛛网膜颗粒(arachnoid granules,AG)的影像学分布,同时分析上矢状窦旁脑膜瘤(parasagittal meningiomas,PSM)临床资料,探讨窦内起源脑膜瘤的解剖依据。 方法 收集100例排除脑器质性病变的各年龄段头颅MRI常规及增强扫描资料,统计SSS内AG的分布及大小,本研究称为AG组。收集本科室2013年1月至2018年8月PSM患者30例的MRI资料及手术情况,特别关注疑似SSS内PSM的影像特点和起源位置,本研究称为PSM组。 结果 AG组100例中有32例MRI能够辨认SSS内AG,其中在SSS前1/3段发现6个AG,中1/3段发现24个,后1/3段发现11个。分析30例PSM患者的MRI特点,发现符合SSS内脑膜瘤者5例,其中位于SSS中1/3段2例,后1/3段3例;均手术治疗并随访24~33个月,无肿瘤复发。两组比较,窦内AG的分布与窦内脑膜瘤好发部位相仿,肿瘤的影像学形态符合窦内生长规律。 结论 PSM并非都是窦旁起源的,少部分可能起源于SSS内的AG,MRI显示以窦内纵向扩展为主、两侧对称性扩展为辅的特征,可予定义为“SSS脑膜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