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探究血压正常者与高血压病人主动脉根部及升主动脉内径的差异,为早期筛查与诊断高血压病人主动脉根部相关疾病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6月因疑诊冠心病行CCTA检查的971例病人。其中既往明确诊断为高血压者694例,男388例,平均年龄(53.7±10.3)岁;女306例,平均年龄(58.9±8.5)岁。血压正常且无高血压病史者277例,男165例,平均年龄(52.8±10.1)岁;女112例,平均年龄(58.8±6.8)岁。选用CCTA中心脏收缩期影像,测量主动脉根部及升主动脉4个层面(即主动脉瓣环层面、瓦氏窦层面、窦管交界层面和升主动脉于肺动脉分叉层面)上的管腔内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性别高血压组和血压正常组间各个内径测量值的差异。结果血压正常的男性主动脉瓣环短径和长径、瓦氏窦最大内径、窦管交界处内径均高于女性(均P0.05),升主动脉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和女性高血压组的升主动脉内径均高于血压正常组(均P0.05),而高血压组和血压正常组间主动脉瓣环长径、短径,瓦氏窦最大内径,窦管交界处内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血压可以引起升主动脉的显著扩张。  相似文献   
2.
<正>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和经导管二尖瓣置换(TMVR)能用于治疗主动脉瓣位和二尖瓣位的外科瓣生物瓣衰败,然而一站式经股同期行TAVR和TMVR治疗双生物瓣衰败鲜有报道。本报告将展示一例主动脉瓣位与二尖瓣位双外科生物瓣衰败患者的详细CT评估,围术期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测量和完整经导管双瓣膜置换操作。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7岁,劳力性呼吸困难16年,再发4个月。16年前行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双生物瓣置换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保守治疗的A型主动脉壁内血肿(IMH)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危险分层和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搜集2009年9月至2018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入院,首次CT检查中确诊为A型IMH且只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共130例。搜集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并进行随访,随访终点为主动脉源性死亡,依据患者是否发生终点事件分为终点事件组(26例)和非终点事件组(104例)。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非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和分类变量的组间差异,并对随访结果作Cox回归分析及生存分析以确定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在基线CT资料中,主动脉最大管径(MAD)为(49.2±6.9)mm,最大血肿厚度(MTH)为11.0(8.5,13.2)mm。有溃疡样凸起(ULP)和壁内血池(IBP)征象的患者分别有56和30例,其中升主动脉ULP征象有36例,伴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的患者分别有51和50例。随访时间为1050(242,1949)d,随访期间有26例患者发生主动脉源性死亡。终点事件组患者与非终点事件组相比平均年龄和MAD更大(t=2.363、3.640,P=0.020、<0.001),有主动脉粥样硬化、ULP和心包积液的患者比例更高(χ2=5.275、6.596、9.325,P=0.022、0.010、0.002)。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主动脉粥样硬化[风险比(HR)=3.48,P=0.043]、ULP(HR=2.66,P=0.019)和心包积液(HR=2.49,P=0.030)是主动脉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保守治疗的A型IMH患者,主动脉粥样硬化、ULP及心包积液是后续发生主动脉源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识别这些危险因素有助于进一步的危险分层和治疗决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Revolution CT对先天性左冠状动脉主干闭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6例先天性左冠状动脉主干闭锁患者的资料,男女各3例;年龄10个月至48岁,体重7.7~55 kg。采用GE公司Revolution CT扫描仪进行前瞻单心跳收缩期(45%~50%)扫描成像。5例婴幼儿于基础麻醉及自由呼吸状态下行冠状动脉扫描,1例成人患者在清醒状态及屏气条件下进行检查。所有CT图像均由放射影像科2名具有5年以上心血管影像阅片经验的医师在AW4.6工作站进行阅读和评估。诊断结果与心血管造影结果作对比。结果Revolution CT成像显示所有患者右冠状动脉均开口于主动脉右冠状动脉窦,5例患者诊断为先天性左冠状动脉主干闭锁,1例患儿可疑左冠脉主干开口闭锁或狭窄。所有患者左心房室均有扩大,2例患者二尖瓣下腱索走行区可见钙化。3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并证实为左冠脉主干闭锁,其中2例婴幼儿患者左主干开口及近段闭锁,1例成人患者左主干开口闭锁。结论Revolution CT检查可在低辐射剂量条件下显示冠状动脉及心脏的病理解剖学信息,对绝大多数的先天性左冠脉主干闭锁患者可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以导管测量血流储备分数(FFR)为金标准,评价基于血流动力学优化融合模型的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对冠状动脉狭窄所致心肌缺血病变的诊断效能。方法 前瞻性选择127例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1周内冠状动脉造影及经导管FFR测量患者(152支血管),以CCTA观察病变狭窄程度,计算CT-FFR。以FFR<0.8为判断心肌缺血金标准,绘制CT-FFR及CCTA的ROC曲线,获得AUC。计算两种方法诊断心肌缺血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结果 CT-FFR与导管测量FFR一致性良好,仅6.6%测量值在95%一致性界限之外。CT-FFR诊断心肌缺血AUC在患者水平(0.92 vs 0.69,P<0.001)和血管水平(0.93 vs 0.69,P<0.001)均优于CCTA。以患者水平CT-FFR<0.8诊断心肌缺血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4.1%、90.6%和85.8%,CCTA>50%分别为82.5%、54.7%和68.5%;血管水平CT-FFR<0.8分别为88.0%、84.7%和84.9%,CCTA>50%分别为80.6%、57.7%和69.1%。CT-FFR对于血管水平狭窄程度30%~70%病变诊断效能仍佳。结论 CT-FFR对心肌缺血病变的诊断效能优于CCTA,有助于临床筛查心肌缺血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出用磁共振三维容积成像方式研究流体迁移对人体上气道截面及颈围影响的方法并验证其可行性,为探讨体位改变对睡眠呼吸功能的影响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使用三维扰相梯度回波序列(3 D-SPGR)容积扫描方式,对2位受试者头颈部自鼻腔顶部至喉结处进行两种状态下的横断面磁共振成像:平卧参考状态;将双腿抬起大于50.角并持续8 min后的流体重新分布状态.从选定横断面的图像上提取两种状态下上气道截面和颈围边界的坐标,进而计算气道横截面积以及颈围周长.结果 图像可清楚地显示流体迁移引起的上气道截面积、形状,及颈围尺度的变化.计算结果表明,抬腿引起的流体迁移导致上气道截面积减小、颈围增大,与现有文献中给出的实验结果一致.结论 将磁共振三维容积成像的方法用于流体迁移对人体上气道形态影响的研究,可方便、精确地测量由于流体重新分布引起的上气道截面积、形状,及颈围尺度的变化.这一方法将为研究体位改变对睡眠呼吸功能的影响,特别是伴有水肿现象的疾病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联的机理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利用CTA技术探讨不同胸痛性质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冠心病出现概率的差异性。方法:将3001例门诊疑诊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的胸痛患者纳入分析,搜集患者的一般信息及传统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其中,415例(13.8%)有典型心绞痛(A组),840例(28.0%)有不典型心绞痛者(B组),1746例(58.2%)有非心绞痛性胸痛(C组)。分析和比较3组患者在冠脉钙化积分(CACS)、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及冠心病等方面的差异。结果:A组中CACS中位数为0分(上、下四分位数为0、49分),B组中为0分(上、下四分位数为0、33分),C组中为0分(上、下四分位数为0、23分),三组间CACS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9.896,P=0.007)。A、B、C组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出现率依次为49.6%(206/415)、43.7%(367/840)和39.9%(697/1746),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873,P=0.001)。A、B、C组中冠心病的出现率依次为22.9%(95/415)、18.6%(156/840)和15.5%(270/1746),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085,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典型心绞痛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OR=1.530,95%CI:1.207~1.940,P<0.001)及冠心病(OR=1.762,95%CI:1.328~2.338,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典型心绞痛为冠状动脉CTA显示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低开口(≤10 mm)的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接受经导管主动瓣置换术(TAVR)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21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TAVR治疗的患者622例,分为冠状动脉开口高度>10 mm组(n=556);冠状动脉开口高度≤10 mm组(n=66,均经术前...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计算流体力学模拟的方法和体外模型实验的手段,研究呼吸时真实结构的上气道内的流动状态和压力分布,同时验证数值模拟模型的准确性。方法首先基于磁共振图像,借助Mimics软件重建上气道三维结构。在此真实几何结构基础上,建立上呼吸道内流动的有限元分析模型,以及制作相应的实体模型。模拟并测量呼吸流量为200、400和600 m L/s时的情况,并将数值模型预测的壁面压力分布与实测结果比较。结果如果气道内气流流量相同,吸气时气道两端的压差比呼气时大,即吸气时气道阻力比呼气时大。不同点压力分布的数值计算结果与实体模型测量结果一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吸气时气道悬雍垂以及会厌后的舌后区域流动速度较高,悬雍垂下舌后区有涡旋产生。呼气时矢状位鼻咽顶端靠近后壁处,冠状位鼻咽、会厌下口咽处均有涡旋产生。结论数值模型可以准确地模拟上气道的流动状态和压力分布,直观地反映上气道内流动特点。作为非侵入式的工具,气道模型和数值模拟可以在探索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的发病机制和有效治疗方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腭咽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患者中最为常见的阻塞部位,该类患者手术治疗多采用保留悬雍垂腭咽成形术(Han-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H-UPPP),切除扁桃体是该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扩大咽腔,改善气道通气性能。手术后切口缝合时会引起组织中应力重新分布,从而直接影响术后咽腔壁的几何形态和手术效果。但目前尚无有效方法评估切口缝合方式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本研究提出利用有限元分析模型探究扁桃体窝不同缝合方式对咽腔结构的影响,以此对H-UPPP术式操作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OSA患者头颈部磁共振图像,构建具有真实解剖结构的气道及周边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收缩扁桃体组织体积和限定其组织表面位移来模拟扁桃体切除手术及三种缝合方式。利用ADINA软件进行数值模拟,通过观察气道最小横截面面积和咽腔空间的变化等探讨不同缝合方式对咽腔尺度的影响。结果利用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了对位、前拉、后拉三种缝合方式。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前拉缝合扁桃体窝时气道最狭窄处横截面积变化最为显著,扩大了27.82%。而对位缝合和后拉缝合扁桃体窝的情况,该处横截面积增加量分别为24.76%和27.11%。对于对位和后拉缝合,悬雍垂游离端附近的咽腔横截面积变化更为明显,其平均值约为手术前的5倍。相比之下,前拉缝合后相同区域平均咽腔横截面积值约为手术前的4.3倍。结论腭咽成形术改良术式的伤口缝合方式会对周边软组织中应力分布和气道截面几何形态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用于针对不同患者的个性化模拟,对于本研究所涉的患者上气道解剖结构类型,模型显示前拉缝合对改善患者咽腔最狭窄部位结构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