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应用容积CT全心动周期成像技术探讨正常主动脉根部解剖结构及其动态变化规律。资料与方法 2011年3月至8月间共50名来本院体检的正常成人,行单容积全心动周期CT心脏成像,所得影像资料经多期重组及相应后处理心功能分析软件处理,测量主动脉窦管交界以远2 cm、1 cm处主动脉内径(A2、A1),窦管交界部内径(B),主动脉窦内径(S),主动脉瓣环内径(O),左、右冠状动脉开口至同侧窦底垂直距离(L、R),并分析其在左室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之间、同期轴位前后径与左右径之间的变化规律,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心肌质量(LV mass)及主动脉瓣开放面积、主动脉瓣环面积等参数。结果 (1)两名测量者对主动脉根部各径线测量结果一致性良好(r=0.765~0.803,P>0.05);(2)主动脉窦管交界以远2 cm处内径(A2)在左室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0、2.622,P<0.05);轴位测量窦管交界水平(S)同期相主动脉前后径(a-p)与左右径(r-l)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8、-0.030,P>0.05);正常左右冠状动脉开口至同侧窦底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距离分别为(15.36±2.13)mm、(15.46±2.29)mm和(13.31±3.01)mm、(13.64±2.59)mm,且在全心动周期内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4、-1.169,P>0.05);高度差均数为1.827 mm;(3)左室平均射血分数(67.00±4.40)%,平均左心室心肌质量(129.01±28.90)g,平均主动脉瓣口开放面积(323.64±78.94)mm2,平均主动脉瓣环面积(462.09±76.23)mm2,平均主动脉窦面积(916.36±209.93)mm2。结论应用容积CT全心动周期采集模式可以分析主动脉根部细微结构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并测量左心室功能,在主动脉根部病变诊治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 系统回顾近年文献中升主动脉根部测量数据结果、影响因素及方法等.方法 分别对升主动脉、主动脉窦部、冠状动脉开口处的测量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和测量手段.结果 共收集纳入21篇相关文献数据,测量结果表明升主动脉根部直径变化区间为(243±3.1)~(34.0±5.0) mm,主动脉窦直径变化区间为(29.0±4.0)~(34.0±3.0)mm;窦管结合部直径变化区间为(25.4±5.2)~(30.5±3.2) mm.比较国人与欧美人升主动脉根部直径、升主动脉中段直径、主动脉窦直径测量数据发现,欧美人有大于国人趋势.结论 尽管腔内血管修复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但受自然解剖结构的限制,升主动脉根部一直被视为腔内血管修复术禁区,相应支架移植物有待进一步发展.因此通过准确、便利方法进一步了解升主动脉根部数据已成为研究热点,将为研制开发新型、适合人体生理解剖的支架移植物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3.
例 1 男 ,14岁。出生后发现心脏杂音 ,胸背部痛伴胸闷、憋气 10个月入院。体检 :血压 (BP ) 16 5 /30mmHg(1mmHg =0 133kPa) ,胸骨左缘第 3肋间Ⅳ /6级收缩期杂音及舒张期杂音、肺动脉瓣第 2音大于主动脉瓣第 2音。心电图示双室肥厚、ST T改变。升主动脉造影见 :升主动脉明显增宽 ,主动脉右窦扩张 ,其窦嵴水平见一异常不规则管状腔隙自右窦前方向前下走行 ,并开口于左室流出道区域的室间隔侧 ,此通道的上下开口均呈喇叭状 ,其在主动脉瓣环水平管径略变细 ,呈“腰状”。伴有重度主动脉瓣返流 ;冠状动脉开口及走行正常 (图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胸三维超声心动图对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式畸形(BAV)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55例经胸三维超声心动图诊断先天性BAV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所有患者瓣膜形态、主动脉根部内径(主动脉瓣环、主动脉窦部、窦管结合部及升主动脉内径)及其他心内畸形等并发症。对瓣膜进行分型,并与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结果 2例患者误诊为BAV,经胸三维超声心动图诊断BAV准确率为96.3%(53/55)。根据Sievers′分型方法将53例BAV患者分为Type0组(n=4)与Type1组(n=49)。Type1组患者可分为Type1 L-R组(n=38)与Type1 R-N组(n=11)。Type1组患者主动脉瓣环、主动脉窦部内径均大于Type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ype1 L-R组患者的主动脉窦部、升主动脉内径均大于Type1 R-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胸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无创、可行性强等优点,可准确诊断BAV及其详细情况,瓣膜分型及其他心血管畸形的评估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LVH)患者的升主动脉弹性特征.方法:192例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128层双源CT行冠状动脉CT成像.将原始数据每间隔5%RR间期进行全时相重建.以垂直于左冠状动脉主干发出主动脉根部层面为参考平面,取其上25 mm作为升主动脉兴趣层面.采用三个较常见的指标可扩张度(AD)、动脉顺应性(AC)、动脉僵硬度(ASI)评价升主动脉弹性.结果:原发性高血压伴LVH组52例(26.6%),不伴LVH组140例(73.4%).伴LVH组和不伴LVH组间高血压病程和24h平均收缩压及脉压有统计学差异.伴LVH组的升主动脉AD[(1.71±0.96)×10 3mmHg 1 vs(3.14±1.21)×10-3 mmHg-1]和AC[(1.03±0.49)mm2mmHg-1 vs (1.72±0.79)mm2mmHg-1]较不伴LVH组显著降低,而ASI(11.07±6.6 vs21.39±15.22)显著增加(P均<0.001);俩组间升主动脉标化舒张期最小直径无统计学差异,最小面积和肱踝脉波传导速度(baPWV)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LVH患者的升主动脉弹性较无LVH者明显减退,其程度强于传统baPWV和形态学.在不增加医疗成本前提下,利用冠状动脉CT成像获得升主动脉弹性指标,对早期识别高血压LVH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外膜脂肪厚度与升主动脉内径是否存在相关性,并分析心外膜脂肪厚度是否为升主动脉扩张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90例患者的升主动脉内径和心外膜脂肪厚度,包括升主动脉内径正常组45例和升主动脉扩张组45例,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心外膜脂肪厚度升主动脉内径的相关关系。结果升主动脉扩张组心外膜脂肪厚度(5.6±0.9)mm与升主动脉内径正常组(4.5±0.6)mm比较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心外膜脂肪厚度与升主动脉内径存在强相关性(r=0.512,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EAT和年龄是升主动脉扩张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心外膜脂肪增厚是升主动脉扩张的独立影响因素,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外膜脂肪厚度可以作为升主动脉扩张的新的评价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低剂量CT冠状动脉成像联合CT脂肪定量技术分析正常高值血压伴腹型肥胖者的升主动脉弹性特点。方法 搜集本院2015年1月至12月40岁以上职工体检者173例,所有均行320排低剂量CT冠状动脉成像及腹部CT检查。根据内脏脂肪体积(VAT)及血压将研究对象分为四组:正常高值血压伴腹型肥胖组45例(A组)、正常高值血压体重正常组41例(B组)、理想血压腹型肥胖组36例(C组)、理想血压体重正常组51例(正常对照组)。所有入选者CT数据均利用Vitrea FX后处理软件半自动测量并计算升主动脉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及腹部VAT、腹部皮下脂肪体积(SAT)。记录所有患者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 A组受试者的升主动脉Ep(287.15±26.73)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及B组和C组(P<0.01);B组受试者的升主动脉Ep(236.73±23.67)和C组(242.61±23.29)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B组受试者的升主动脉Ep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VAT(F=2...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主动脉僵硬程度,探讨其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选择经临床证实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年患者60例及健康志愿者30例入组。行非增强全主动脉磁共振检查,除外主动脉疾患。并利用快速电影成像(Cine)序列采集不同主动脉层面心动周期内血管搏动图像。测量各层面心动周期内管腔的横断面积变化程度,并计算局部管腔的绝对及相对顺应性。比较1同一受试者不同部位主动脉管腔顺应性参数的差异;23组受试者相同主动脉层面局部管腔顺应性参数的差异;3主动脉管腔顺应性参数与血压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组(A组、B组)患者在所选各层面主动脉管腔绝对顺应性(Compliance,C)、相对顺应性(Distensibility,D)均低于对照组(P<0.05)。升主动脉至腹主动脉,主动脉管腔D呈升高趋势,C呈减低趋势(P<0.05),B组患者腹主动脉层面D反常减低。SBP及PP。与主动脉各层面C、D呈轻-中度负相关。DBP与腹主动脉层面D呈轻度相关性。结论主动脉僵硬是高血压产生重要机制之一,磁共振成像评价主动脉僵硬度能够为临床预防及治疗高血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高血压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中从发病机制角度分析,岛血压会导致机体人血管病变,进而引发主动脉根部与升主动脉扩张。所谓的主动脉根部是体循环动脉系统的最近端,同时也是连接左心室周围血宵的载体,如果发生主动脉根部与主动脉内径扩张的现象,那么往往会预示患者发生主动脉瘤以及主动脉夹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应用国产小腰大边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4例主动脉窦瘤破入右心系统的患者,根据造影结果选择较破口直径大1 ~2 mm的国产小腰大边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进行封堵.观察介入封堵术即刻及术后1、7d的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变化,并于术后第30、90、180天随访观察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的变化.结果 超声测量4例患者窦瘤破口直径为(9.3±3.6)mm,升主动脉造影测量窦瘤破口直径为(8.7±4.2)mm.术后无溶血、主动脉瓣反流等并发症.术后7、30、90、180 d超声心动图显示右心室、右心房内径均较术前明显缩小,封堵器对瘤壁及冠脉开口、主动脉瓣无影响.结论 应用国产小腰大边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治疗主动脉窦瘤破入右心系统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主动脉窦瘤破入右房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的临床疗效和随访效果.方法 对7例主动脉窦瘤破入右房患者进行介入封堵治疗,观察介入封堵术即刻及术后1、7d的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血尿常规、肝肾功等变化,并于30、90、180d随访观察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的变化.结果 超声测量7例患者窦瘤破裂入口径和出口径分别为9.286±1.604ram和5.914±1.708mm,升主动脉造影测量窦瘤破裂入口径和出口径分别为10.286±1.496mm和6.500±1.384mm.患者均采用腰径为12.000±1.623mm的封堵器.术后无溶血、主动脉瓣反流增加等并发症;术后7、30、90、180d超声心动图显示舒张末期左室内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封堵器对瘤壁及冠脉开口、主动脉瓣无明显影响.结论 经皮介入封堵治疗主动脉窦瘤破入右房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先天性主动脉窦瘤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先天性主动脉窦瘤(CASV)28例,其中合并室间隔缺损18例(64%)、主动脉瓣脱垂7例(25%)。行窦瘤切除修补术11例,窦瘤切除加室缺修补10例,窦瘤切除加主动脉瓣成形2例、主动脉瓣替换5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无残余分流。结论心脏超声对CASV诊断准确率高。窦瘤破裂对心功能影响迅速而严重且预后较差。故一经确诊,宜尽早手术治疗,以及时纠正血流动力学紊乱。窦瘤破口直径>1.0 cm者宜用补片修补。缝合或修补窦瘤时进针方向要与主动脉长轴平行,并通过主动脉瓣环及其上缘的主动脉壁,以防止窦瘤复发或残余分流。  相似文献   

13.
1981年1月至1993年2月手术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8例。其中6例合并室缺,3例合并房缺。6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是由主动脉瓣脱垂所致,1例因瓣叶穿孔,1例因瓣叶细菌性心内膜炎破坏引起。手术采用升主动脉与窦瘤破入心腔双切口,处理主动脉窦瘤破裂,房缺,室缺以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4例施行脱垂的主动脉瓣叶折叠悬吊术,4例行主动脉瓣替换术。8例均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至8年,8例心功能增改善  相似文献   

14.
主动脉窦瘤破裂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1月至1993年2月手术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8例,其中6例合并室缺,3例合并房缺。6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是由主动脉瓣脱垂所致,1例因瓣叶穿孔,1例因瓣叶细菌性心内膜炎破坏引起。手术采用升主动脉与窦瘤破人心腔双切口,处理主动脉窦瘤破裂、房缺、室缺以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4例施行脱垂的主动脉瓣叶折叠悬吊术,4例行主动脉瓣替换术。8例均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至8年,8例心功能均改善。  相似文献   

15.
64层螺旋CT对主动脉根部形态结构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主动脉根部及临近组织结构64层螺旋CT(MSCT)成像技术、影像解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60例无明显主动脉、主动脉瓣膜疾病患者行MSCT检查,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及仿真内镜(VE)等方法重建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测得主动脉根部直径(22.79±3.31)mm,主动脉窦间距(33.43±3...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主动脉-左心室通道四例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先天性主动脉-左心室通道的影像表现和诊断特征。方法 4例病人,男3例,女1例;年龄4—30岁,经超声心动图和心血管造影确诊为先天性主动脉-左心室通道。结果 升主动脉造影显示主动脉根部有异常的囊袋样突出管道进入左心室腔内。1例拒绝手术,3例手术治疗,术中见升主动脉扩张,主动脉根部有一管状膨出形成隧道,引流入左心室腔,2例合并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同时行隧道修补和主动脉瓣替换术,治愈出院。结论 先天性主动脉-左心室通道是极为罕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需早期诊断,尽早手术治疗,能避免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正常主动脉窦的MR表现和主动脉窦瘤的MR诊断。材料和方法:筛选心脏检查病例正常组39例,主动脉窦瘤或可疑窦瘤组4例,行体轴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T1WI门控成像。对各成像位置上主动脉窦作形态学分析和测量。结果:正常主动脉窦以冠状位显示最佳,但仅能显示无名窦和左窦;矢状位显示欠清,主要显示右窦,部分可显示无名窦。形态学可分为二种:1括弧形(34/39),对称或不对称,包括双括弧(32/39)和单括弧(2/39);2双钩形(4/39),4例均对称。横断位上变异大。冠状位上正常左窦弧度120°±34°,无名窦弧度113°±29°,总平均弧度116°±32°,正常值范围116±63°(95%可信区间)。矢状位上右窦较小且显示欠清,难以测量。主动脉窦瘤表现为1破裂征;2凸入征;3窦弧度明显超过180°;4单个窦腔改变。结论:MRI常规门控T1W成像可良好显示主动脉窦,弧度测量有助于窦腔评价;典型表现有助于主动脉窦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MRI前瞻陛评估动脉转接术(ASO)后病人的主动脉管径、主动脉弹性、主动脉瓣顺应性、左室收缩功能的初步研究。材料和方法 本研究获得了地方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参与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共15例病人[11例男性,4例女性,平均年龄(16±4)岁,术后MRI检查时的年龄为(16.1±3.7)岁],15位年龄和性别匹配者作为对照组[11位男性,4位女性,平均年龄(16±4)岁],以速度编码MRI评定主动脉的频谱速率(PWV),以超快平衡场回波序列(balanced turbo-field-echo sequence)评估主动脉根部扩张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MRI在检测高血压患者主动脉顺应性中的作用。资料与方法对43例高血压患者和31名正常志愿者进行升主动脉起始部和腹主动脉远端MR电影扫描,测量收缩压、舒张压及管径的变化,并计算主动脉顺应性各种相关参数。结果高血压组较正常对照组主动脉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ρ)、非压力相关硬化指数(β)值增高,动脉搏动幅度(△D)、动脉顺应分数(α)值降低;在高血压组中,△D、α与收缩压呈负相关,与Eρ、β呈正相关。结论 MRI可作为检测高血压主动脉顺应性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256层iCT探讨正常升主动脉弹性与左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行256层iCT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且冠状动脉正常,同时行超声检查无升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志愿者105例,分别按年龄分成3组、按性别分成2组,CT测量左室功能的诸参数:收缩末期容积(ESV)、舒张末期容积(EDV)、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心输出量(CO)、心肌质量(MM);CT、超声2种方法测量冠状窦上方15 mm处升主动脉的最大及最小横断面积,计算主动脉弹性,评价升主动脉弹性与左心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Bland-Altman图显示CT和超声测得升主动脉弹性值一致性良好(ICC=0.988,P<0.05);不同年龄组正常升主动脉弹性与EDV、ESV、SV、EF均有正相关关系,与MM有负相关关系,与CO没有相关性;与年龄呈负相关(r=-0.546,P<0.05).结论 正常升主动脉弹性与左心功能有一定的相关性,256层iCT能够准确测量升主动脉壁弹性并判断其与左心功能的关系,为临床评估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提供了一定依据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