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肺结核合并结核性变态反应性疾病9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博  孙李建 《人民军医》2006,49(6):346-347
2000年1月~2005年12月,我们收治肺结核合并结核性变态反应性疾病9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DACT2基因在肾细胞癌(R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该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59例住院RCC患者肾癌根治术后RCC及相应癌旁组织、正常组织标本,分别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检测其DACT2基因甲基化状态、mRNA表达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过氧化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SP)法检测其细胞质内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并分析RCC组织DACT2基因甲基化状态及mRNA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DACT2基因甲基化与mRNA及β-catenin表达的关系.结果 RCC组织中DACT2 mRNA相对表达水平(0.427±0.025)明显低于癌旁组织(0.801±0.047)和正常组织(0.872±0.022),RCC组织中DACT2基因甲基化阳性率(45.76%)明显高于癌旁组织(6.78%)及正常组织(5.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癌旁组织与正常组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RCC组织中DACT2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及启动子区甲基化发生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临床分期、Fuhrman分级等临床资料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甲基化组中DACT2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低于非甲基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CC组织中β-catenin蛋白在细胞质中的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DACT2基因甲基化与β-catenin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324,P=0.012).结论 DACT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及其mRNA相对表达水平降低可能参与RCC的发生,但与RCC的临床进展无关,DACT2基因启动子区发生甲基化可能是引起其mRNA相对表达降低的原因之一,且肾癌组织DACT2基因甲基化的发生可能与β-catenin的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分析左旋氧氟沙星凝胶联合体的体外抗结核作用和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分析。方法利用最小抑菌(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法测定左旋氧氟沙星单体与左旋氧氟沙星药物凝胶的抗结核效果,同时,用家兔经支气管介入注药的试验。结果左旋氧氟沙星凝胶对H37,Rv标准株、牛型结核分枝杆菌、草分枝杆菌MIC值分别为0.5、0.5和1.0mg/L,MBC值分别为1.0、1.0和1.5mg/L;左旋氧佛沙星凝胶与左旋氧氟沙星单体MIC、MBC值无显著差异;家兔动物实验表明该药无任何副作用。结论左旋氧氟沙星凝胶具有与左旋氧氟沙星单体相同的抗结核菌药效,介入用药以1.0-1.5mg/L为宜。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承德市新生儿死亡状况及变化趋势,分析新生儿死亡影响因素,探讨科学有效减少新生儿死亡的干预措施.方法:按照承德市新生儿死亡监测方案,采用定量+定性+运作式研究的方式,对辖区内的新生儿死亡进行系统的监测分析.结果:平均新生儿死亡率10.86‰,女性新生儿死亡率偏高;新生儿死亡发生在出生后7d内占81.56%,出生后24h内的占40.4%;新生儿死亡发生在医疗保健机构的比例逐年上升,发生在乡级卫生院的比例逐步下降;死亡新生儿的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的占50.74%,其中极低体重儿占13.14%;新生儿死亡前的就医比例从70%上升到99%,曾经住院的比例从66%上升到89%,未就医的比例6.8%下降至0.89%;死亡新生儿由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诊断的从42%上升到81%,由乡级医疗保健机构诊断的和未诊断的明显下降;死亡新生儿母亲孕期接受系统管理的在88%~96%之间,住院分娩的在98%左右;县(区)级专家组评审可避免死亡占72.6%,市级专家组评审可避免死亡占76%.结论:新生儿死亡率呈逐步下降趋势,2003年至2013年新生儿死亡率比2003年下降了39.44%,年平均下降速率为5.14%,下降明显;新生儿死亡的主要死因及顺位为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窒息、其他先天异常、先天性心脏病及新生儿肺炎;影响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经济发展,孕产妇系统管理质量,产科质量,新生儿救护网络,专业技术人员的服务能力,人群的保健知识水平.干预措施:发展经济,政府适当增加投入,关注农村新生儿健康状况,实施产科标准化建设,建立与完善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护体制,强化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出生缺陷问题日渐突出,加强产儿科协作,规范新生儿医师培训,提高其保健服务技能,强化公共卫生职能,提高资源的利用能力,广泛宣传围生期保健知识,提高人群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新生儿死亡原因及其特点,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从而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新生儿50例死亡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早产儿、感染、新生儿窒息、各种先天缺陷。结论:早产儿为新生儿的主要死亡原因,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提高围生期保健,加强产前检查,产前诊断,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水平,加强危重新生儿监护、抢救措施,减少先天畸形儿的出生,有利于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Breg)是机体内分泌IL-10的主要细胞,在肝癌等恶性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将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来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就诊的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免疫组化法检测良、恶性组织中IL-10水平和Ki-67增殖指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19~+IL-10~+Breg百分比;MTT实验检测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率;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前列腺癌细胞侵袭能力。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IL-10平均光密度(average optical density, AOD)为12.60±2.72,Ki-67增殖指数为(3.00±0.84)%,前列腺癌组织中IL-10的AOD为86.10±11.49,Ki-67增殖指数为(45.30±4.11)%(t=6.23,P0.000 1;t=10.08,P0.000 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外周血中Breg百分比为(0.14±0.03)%,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中Breg百分比为(0.41±0.04)%(t=5.082,P0.000 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前列腺癌患者和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外周血Breg百分比与组织中IL-10表达水平和Ki-67增殖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r=0.701 9,P=0.000 6;r=0.784 3,P0.000 1);MTT及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Breg促进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和侵袭,IL-10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综上,Breg在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中所占比例显著升高,能够通过分泌IL-10促进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这可能为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8.
阴茎黑色素瘤临床少见。本文报道1例,患者因阴茎外伤20个月,发现阴茎肿物14个月入院,行阴茎肿物切除+左侧腹股沟淋巴结活检术,病理示阴茎恶性黑色素瘤,左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后行双侧髂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病理示双侧髂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术后行帕博利珠单抗治疗17个周期。术后随访22个月,未出现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前,常规的分枝杆菌菌种鉴定需采用分枝杆菌培养物进行生长特性试验(生长速度、生长温度、光产色试验、多种鉴别培养基上生长试验)及生化特性试验(耐热触酶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烟酸试验、吐温-80水解试验、尿素酶水解试验、芳香硫酸酯酶试验、铁离子吸收试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桧木醇(hinokitiol )对人肾透明细胞癌786-O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及诱导凋亡效应,初步阐明其机制。方法:采用CCK-8 法检测桧木醇对肾癌786-O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转染EGFP-LC3 后镜下观察细胞自噬状态;采用Western blot对细胞Caspase- 3 剪切体、LC3 和P62蛋白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桧木醇可以显著抑制肾癌786-O细胞增殖,通过激活Caspase途径诱导细胞凋亡。桧木醇诱导肾癌786-O细胞发生自噬,LC3 蛋白表达显著上调,而P62蛋白表达下调。结论:桧木醇可显著抑制肾癌786-O细胞的增殖并通过过度激活细胞自噬促进肾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