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肠激安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肠道通透性的影响,探讨肠激安方治疗IBS-D的作用机制。方法:SD雄性乳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匹维溴铵组(0.018 g·kg~(-1)),肠激安高、低剂量组(33.48,16.74 g·kg~(-1)),除正常组外,均采用"母婴分离+醋酸刺激+束缚应激"三因素结合的方法建立IBS-D模型。给药后,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肠黏膜超微结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大鼠血浆D-乳酸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结肠紧密连接蛋白闭锁蛋白(Occludin),闭合蛋白-1(Claudin-1)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Occludin,Claudin-1,紧密连接蛋白-1(ZO-1)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IBS-D模型组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损伤,微绒毛排列较稀疏,紧密连接间隙增宽,有的不甚明显;血浆D-乳酸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肠中Occludin,Claudin-1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0.05),ZO-1 mRNA表达降低(P0.05)。药物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肠黏膜细胞损伤修复;匹维溴铵组、肠激安方高剂量组血浆D-乳酸水平明显降低(P0.05),肠激安方低剂量组血浆D-乳酸水平有降低趋势,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各给药组大鼠结肠中Occludin,Claudin-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ZO-1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肠激安方对IBS-D的治疗作用可能是改善肠道通透性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miRNA-29a探讨肠激安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三因素(母婴分离、醋酸刺激、束缚应激)法复制IBS-D大鼠模型,分组后给予肠激安方干预,给药结束后定时考察大鼠的体重、糖水偏好值、自主活动行为特征,并通过腹部回缩反射(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AWR)直肠扩张实验评估IBS-D大鼠的内脏敏感性。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测定大鼠血浆中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和D-乳酸(D-lactate,D-LA)的含量; RT-qPCR法检测结肠中miRNA-29a的含量。结果 AWR评分、结肠组织HE染色结果表明三因素法复制大鼠IBS-D模型成功。与空白组比较,IBS-D模型组大鼠的体重明显降低,糖水偏好值显著降低,内脏敏感性评分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匹维溴铵组、肠激安方高剂量组、肠激安方低剂量组的大鼠体重升高,糖水偏好值升高,AWR内脏敏感性评分降低。HE染色结果显示,各组大鼠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组织形态学无明显的病理变化。ELISA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浆中D-LA和DAO的含量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匹维溴铵组、肠激安方高剂量组血浆中D-LA明显降低,匹维溴铵组、肠激安方高剂量组、肠激安方低剂量组血浆中DAO含量明显降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结肠中miRNA-29a的含量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匹维溴铵组、肠激安高剂量组、肠激安低剂量组大鼠的结肠组织中miRNA-29a的含量降低。结论肠激安方对改善IBS-D脾虚泄泻具有一定的作用,肠激安方能够降低IBS-D大鼠结肠组织中miRNA-29a的含量,提示肠激安方干预IBS-D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对miRNA-29a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蛋白激酶B(AKT)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表达的影响,分析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将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氯吡格雷组、补阳还五汤高、低剂量组,每组20只。氯吡格雷组,补阳还五汤高,低剂量组分别按照动物体表面积换算,灌胃给予氯吡格雷6.8mg·kg-1·d-1,补阳还五汤26,6.5g·kg-1·d-1,其余各组给予蒸馏水。连续给药14d后,采用双侧颈总动脉阻断诱导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比较各组病理组织学、脑组织皮层和海马CA1区AKT和p-AKT的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结果提示,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高,低剂量组能明显改善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损伤程度,随剂量增大而逐渐增强;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各组的皮层和海马CA1区胞核和胞浆均可见AKT和p-AKT的阳性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氯吡格雷组、补阳还五汤高剂量组AKT的阳性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p-AKT的阳性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氯吡格雷组、补阳还五汤高剂量组p-AKT阳性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脑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PI3K/AKT信号通路中AKT,p-AKT的表达,促进AKT的磷酸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mRNA表达与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将无特定病原体(SPF)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氢氯吡格雷组、补阳还五汤高、低剂量组,每组12只。氢氯吡格雷组ig给予氯吡格雷6.8 mg·kg-1·d-1,补阳还五汤高、低剂量组分别ig给予补阳还五汤26,6.5 g·kg-1·d-1,其余各组ig给予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4 d后,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复制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在造模前2 h给予相应ig处理,造模60 min后拔除栓线再灌注12 h后收集相应标本保存,测定各组大鼠血浆P-选择素(CD62P)含量与海马组织PTEN mRNA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神经行为评分显著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的神经行为评分显著降低;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血浆中CD62P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组与氢氯吡格雷组均能显著抑制血浆中CD62P表达(P0.05),但补阳还五汤组与氢氯匹格雷组之间抑制作用无显著性差异;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PTEN mRNA表达显著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的PTEN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以补阳还五汤高剂量组尤为明显。结论: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保护机制可能与下调PTEN基因过表达及抑制CD62P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细胞生物学、医学与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的相互渗透,补阳还五汤的抗脑缺血机制得到了更为全面及深入的阐释。本文对补阳还五汤抗脑缺血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优选出健脾通腑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药效筛选的方法,以小鼠小肠炭末推进率为指标,初步筛选制备工艺;采用单因素考察,以挥发油提取量为指标,以加水倍量、浸泡时间、提取次数为因素筛选提油工艺;采用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法,以芍药苷提取率和固形物得率为指标,以提取次数、提取时间、加水倍量为考察因素优化提取工艺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枳壳、陈皮、柴胡和白术加10倍量水蒸馏提取挥发油6 h,药液备用;药渣与其余药材一起,提取3次,第一次加8倍量水,第二、三次分别加6倍量水,每次提取2 h,滤过,合并滤液,加入提油后的药液。结论:该提取工艺相对较优,可作为健脾通腑颗粒的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疏肝健脾法肠激安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焦虑抑郁样行为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探讨其改善IBS-D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三因素"法(母婴分离+醋酸刺激+束缚应激)制备肝郁脾虚型IBS-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匹维溴铵组、肠激安方高、低剂量组,另设正常组,各6只,连续给药14 d,正常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观察IBS-D大鼠的焦虑抑郁样行为和海马神经元形态,检测海马、结肠中BDNF的基因、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糖水偏好值、旷场实验相关指标水平减少(P0.05),海马、结肠组织中BDNF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肠激安方高、低剂量组的糖水偏好值、旷场实验相关指标水平升高(P0.05),海马、结肠组织中BDNF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下降(P0.05)。结论:疏肝健脾法可明显改善IBS-D焦虑抑郁样行为,下调结肠、海马中BDNF表达水平,这可能是其改善IBS-D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体内血小板活化信号通路中酪氨酸激酶(Src),蛋白激酶B(Akt)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蛋白及其磷酸化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硫酸氢氯吡格雷组(7.81 mg·kg-1)和补阳还五汤高、中、低剂量组(29.69,14.84,7.42 g·kg~(-1))。连续灌胃ig给药14 d后,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测算脑梗死体积;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血小板活化信号通路中Src,Akt和p38 MAPK蛋白及其磷酸化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各组及硫酸氢氯吡格雷组能明显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梗死体积比(P0.05);补阳还五汤不同剂量明显降低Src,Akt和p38 MAPK磷酸化水平(P0.05);硫酸氢氯吡格雷明显降低Src和Akt磷酸化水平(P0.05);各组大鼠血小板Src,Akt和p38 MAPK总蛋白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补阳还五汤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脑组织保护作用,一定程度上是发挥抗血小板活化的作用,且可能与抑制Src家族激酶,PI3K-Akt和p38 MAPK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肠激安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结肠黏膜超微结构及上皮细胞闭锁小带蛋 白(ZO-1)和紧密连接蛋白(CLDN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 只SPF 级新生SD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 组、匹维溴铵组(18 mg·kg-1)和肠激安方高(33.48 g·kg-1)、低(16.74 g·kg-1)剂量组,共5 组,每组8 只,采用 三因素(母婴分离+醋酸刺激+束缚)结合的方法,复制IBS-D 大鼠模型。模型复制结束后,给予匹维溴铵和肠 激安方连续灌胃14 d。用腹部回缩反射(AWR)评价内脏高敏状态,透射电镜(TEM)观察结肠黏膜超微结构的 变化,采用免疫组化(IHC)、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法分析结肠组织ZO-1 和CLDN1 的表 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匹维溴铵组、肠激安方高剂量组、肠激安方低剂量组大鼠AWR 内脏敏感性评分降 低(P<0.05,P<0.01);透射电镜观察结肠黏膜超微结构的结果显示,IBS-D 模型组紧密连接不完整,部分有 断裂,缝隙连接增宽,给予药物干预后,各组大鼠结肠黏膜中破坏的紧密连接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与模 型组比较,匹维溴铵组和肠激安方高、低剂量组结肠组织中ZO-1 和CLDN1 的mRNA 相对含量升高(P< 0.05,P<0.01),ZO-1、CLDN1 的平均光密度(IOD)值升高(P<0.05,P<0.01)。结论肠激安方可改善IBS-D 模型大鼠结肠黏膜超微结构异常,上调结肠黏膜上皮细胞ZO-1 和CLDN1 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狭小空间法构建抑郁症大鼠模型(M),检测抑郁症大鼠的生理指标、行为变化及海马区的改变;将其与常规抑郁模型——慢性温和不预知应激(CUMS)抑郁症大鼠的相应指标进行差异性比较;亟望为抑郁症大鼠模型构建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取30只大鼠将其随机分成3组:(1)M模型抑郁症大鼠(M组):采用10 cm×10 cm×5 cm的孤笼构建成狭小空间,常规饲养,连续刺激4周。(2)CUMS模型抑郁症大鼠(CUMS组):将其给予禁食24 h/次、禁水24 h/次、鼠笼倾斜30°过夜/次、潮湿饲养过夜/次、4℃冰水游泳5 min/次、昼夜颠倒/次、夹尾1 min/次等刺激方式,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决定每天采纳的2种刺激方式,刺激4周。(3)正常对照组:常规喂养4周。对3组大鼠的行为学变化进行比较,其中包括体重、饮水进食量、糖水偏好度和旷场实验活动行为情况;HE染色观察3组模型大鼠的海马组织形态学变化;ELISA方法检测海马组织中单胺类递质5-羟色胺(5-HT)的含量变化。结果M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14 d后大鼠的体重、糖水偏好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 d后大鼠的饮水量、进食量、旷场试验的直立次数和方格间穿越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UMS组比较,M组14、21 d的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旷场试验的14、21 d直立次数和方格间穿越次数、28 d的方格间穿越次数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28 d的直立次数明显减少(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组、CUMS组海马组织神经元细胞数目较少。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组和CUMS组大鼠海马组织5-HT水平显著降低(P<0.01),且M组与CUMS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构建狭小空间抑郁症大鼠模型,该模型可能缩短抑郁症模型的成模时间。狭小空间抑郁症大鼠模型造模方法简便、稳定、省时,并且造模效果与慢性温和不预知应激抑郁症大鼠模型相当,为抑郁症模型大鼠的建立提供一种新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