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55篇
中国医学   9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头皮发际区微针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智斌  牛文民 《河北中医》2009,31(5):725-727
目的观察头皮发际区微针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用头皮发际区微针法,每日1次。对照组30例用甲钴胺0.5mg,每日早晚各1次口服。2组均60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并检测血浆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90.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血浆ET和NO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治疗前后血浆ET和NO含量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皮发际区微针法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具有确切疗效,其治疗机制与调节ET和NO平衡失调,改善血液循环状态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电针不同穴组治疗功能性便秘(FC)大鼠的作用机理。方法 FC动物模型采用0 ℃ 0.9%氯化钠溶液对SD大鼠灌胃复制,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1组(EAⅠ组)、电针2组(EAⅡ组)和电针3组(EAⅢ组),正常组采用SD大鼠。EAⅠ组取天枢、大肠俞(双侧)、EAⅡ组取曲池、上巨虚(双侧)、EAⅢ组取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单侧)进行电针治疗。观测粪便性状和肠道炭末推进率评定大鼠肠动力,透射电镜检测大鼠结肠黏膜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结肠AQP3、AQP8蛋白表达,qPCR检测大鼠结肠AQP3、AQP8 mRNA表达。结果 EAⅡ组大鼠24 h粪便粒数、24 h粪便含水量和肠道炭末推进率均显著增加,首次黑便时间显著减少(P<0.05),结肠黏膜超微结构经EAⅡ干预后显著改善,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AQP3、AQP8蛋白和AQP3、AQP8 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经EAⅡ干预后表达显著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刺激曲池、上巨虚可能通过降低FC大鼠结肠黏膜AQP3、AQP8蛋白和AQP3、AQP8 mRNA表达,减少结肠水分重吸收,增加结肠粪便含水量,调节水分转运,改善结肠黏膜超微结构,增强肠动力,起到改善便秘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迎香穴干预对由灌注Triton X-100所致嗅觉障碍大鼠嗅黏膜病理改变及嗅黏膜SP和嗅球CGRP表达的影响。方法取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嗅觉障碍组、嗅觉障碍+电针迎香穴组及嗅觉障碍+眶下神经切断+电针迎香穴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用灌注Triton X-100的方法建立嗅觉障碍,造模成功后进行电针干预,电针干预10天之后处死动物,分离大鼠嗅黏膜及嗅球组织,用HE染色的方法检测嗅黏膜中炎症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组织中SP和CGRP的表达水平。结果嗅觉障碍模型嗅黏膜炎症细胞增多、嗅黏膜SP和嗅球CGRP表达也增强(P0.05),电针迎香穴可以显著减少炎症细胞的数量,同时降低嗅黏膜SP或嗅球CGRP的表达水平(P0.05),电针迎香穴+眶下神经切断组则无显著干预效应。结论电针迎香穴可以降低Triton X-100诱导的大鼠嗅觉功能障碍嗅黏膜炎症水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神经肽类物质SP在嗅黏膜及CGRP在嗅球的表达水平,减轻大鼠嗅黏膜炎症水平,抑制嗅觉障碍的发生,且迎香穴的干预效果与三叉神经通路的完整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嗅三针治疗老年性痴呆患者嗜睡状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索嗅三针对于老年性痴呆患者的嗜睡状态治疗效果。方法:60例老年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测组用嗅三针刺激法,对照组用常规针刺疗法。同时,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HDS)、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结果:治疗前后两组HDS、MMS改变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两组HDS、MMSE差值之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嗅三针对于老年性痴呆患者嗜睡状态治疗效果是确切的。  相似文献   
5.
刘智斌  牛文民 《陕西中医》2008,29(3):372-373
目的:探索嗅三针电刺激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皮层保护作用的机理。方法:采用嗅三针电刺激治疗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并测定大脑皮层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模型组大脑皮层SOD活性及MDA含量检测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嗅三针电刺激治疗后,大脑皮层SOD活性及MDA含量检测结果均有明显改善,与模型组相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嗅三针电刺激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所引发的大脑皮层损伤具有确切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拮抗过氧化损伤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嗅三针对痴呆大鼠海马胆碱能系统功能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嗅三针对拟痴呆大鼠脑海马区胆碱能系统功能的影响作用。方法:测定大鼠脑海马区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胆碱乙酰化酶(ChAT)。结果:迷宫学习记忆能力测试表明,嗅三针组成绩优于模型组(P<0.01);嗅三针组海马区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胆碱乙酰化酶(ChAT)活性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嗅三针可以增强中枢神经胆碱能系统的功能,并且由此对痴呆大鼠产生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牛文民  刘智斌 《针刺研究》2007,32(6):377-379
目的:探索嗅三针电刺激干预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病理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观测组,每组10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电刺激嗅三针治疗观测组采用平刺进针,电针选用疏密波,频率80~100Hz,电流1~3mA,电压1~3V,留针60min。测定3组大脑皮层组织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模型组大脑皮层组织CAT、GSH-Px活性和T-AOC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二者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观测组经嗅三针电刺激治疗后,大脑皮层组织CAT、GSH-Px活性和T-AOC显著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嗅三针电刺激可提高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皮层组织CAT、GSH-Px活性和T-AOC,这些作用可能是嗅三针电刺激改善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牛文民  刘智斌 《中国针灸》2007,27(8):586-588
目的:为更合理地解释五输穴理论寻找形态学依据。方法:研读《黄帝内经》并结合现代解剖学知识,进行比较性研究。结论:五输穴理论与血管理论密切相关,四肢肘、膝关节远端的浅静脉分布模式是五输穴理论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一种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有效方法。方法:利用颅脑CT定位,在对应于缺血性中风病灶的头皮区实施电针治疗,并对脑血流及血液流变学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的疗效、脑血流及血液流变学改变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T定位电头针是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10.
头皮发际区微针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一种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方法。方法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测组用头皮发际区微针法,对照组用口服药物疗法。测定两组月经血前列腺素F2a(PGF2a)含量。结果观测组疗效(80.00%)高于对照组(73.33%)。治疗前后两组月经血PGF2a含量改变自身比较均有极显著意义(P〈0.01);治疗前后两组月经血PGF2a含量差值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头皮发际区微针法对于原发性痛经患者具有确切疗效,其治疗机理与降低月经血中PGF2a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