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益生菌对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道微生态及紧密连接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经肠道补充益生菌对急性胰腺炎(AP)大鼠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屏障功能及微生态的影响.方法 经胰管注射3%牛磺胆酸钠造成大鼠AP后,分别给予肠外营养(PN组)和PN+益生菌(益生菌组),持续5天;第6天处死大鼠,取腔静脉血、肺及肝组织和肠系膜淋巴结匀浆作细菌培养测细菌易位率;取末段回肠和结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其跨膜结合蛋白表达,电镜观察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超微结构;取盲肠内粪便作厌氧培养及细菌种群DNA指纹图谱分析.结果 益生菌组大鼠肠道内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高于PN组(P<0.05),而潜在致病菌产气荚膜梭菌低于PN组(P<0.05),DNA指纹图谱也显示益生菌组优势菌群的基因条带和正常大鼠具有较高一致性,与PN组相比则有明显差异;益生菌组小肠和大肠跨膜结合蛋白的表达明显优于PN组(P=0.001,P=0.036),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微绒毛较完整;益生菌组大鼠的血、肺、肝、肠系膜淋巴组织的细菌易位率低于PN组(P=0.0413).结论 益生菌能纠正AP大鼠PN时肠道菌群紊乱,增加肠上皮跨膜结合蛋白表达,维持肠上皮紧密连接,减少细菌易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生态免疫肠内营养对急性胰腺炎肠通透性及感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7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在入院48h内随机分为2组,即肠外营养组(PN组)38例和生态免疫肠内营养组(EIN组)36例,EIN组经鼻空肠营养管注入100ml植物乳酸菌(活菌,1×10~8 cfu/ml)持续7d。观察入院时和第8天APACHEⅡ、Balthazar CT评分,统计SIRS,MODS发生率,测定鼻胃管抽吸物细菌含量;入院时、支持后第5天和第8天口服乳果糖和甘露醇(L/M),采用HPLC测定尿中L/M比值;第8天测定血内毒素水平和进行肠道细菌DNA基因指纹分析;营养支持第5天测定营养治疗2h内的促胆囊收缩素和胃泌素含量;第8天统计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EIN组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感染性并发症明显降低,肠道细菌多样性和通透性得到改善,APACHEⅡ计分和死亡率明显下降,EIN组出现暂时性的CCK分泌增高,但未增加疾病负担。结论EIN能减轻疾病严重程度,改善肠道通透性,降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益生菌对炎性肠病小鼠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益生菌植物乳杆菌(LP)对炎症状态下肠屏障的修复机理.方法 以白介素-10基因敲除(IL-10-/-)小鼠为炎性肠病模型,采用简单随机法(随机表)将空白对照(WT)小鼠和IL-10-/-小鼠分成4组:WT组、WT+ LP组、IL-10-/-组和IL-10-/-+ LP组,每组10只.分别灌饲Ringer液或LP溶液,持续4周.每周记录小鼠肠炎的临床表现,实验结束后收集小鼠结肠组织,进行病理评分和形态观察,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浓度,利用Ussing Chamber技术对小鼠结肠通透性及电生理变化进行分析,并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分析法对结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进行定量和定位研究.结果 与WT组相比,IL-10-/-组小鼠腹泻、直肠脱垂和体重丧失较明显(P<0.01);TNF-α和IFN-γ浓度明显升高(P<0.01);病理表现为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偶见透壁性溃疡和隐窝脓肿形成;超微电镜提示紧密连接结构破坏;紧密连接蛋白( ZO-1、occludin、claudin-1)表达明显降低(P<0.01)且伴有异常分布;结肠上皮细胞甘露醇通透性升高(P<0.001),跨膜电阻值降低(P<0.001).LP干预4周后,与IL-10-/-组相比,LP能显著改善肠道炎症的临床和病理表现,阻止紧密连接超微结构破坏,促进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P<0.01),降低结肠上皮细胞甘露醇通透性(P<0.001),升高跨膜电阻值(P<0.001),降低了TNF-α和IFN-γ的浓度(P<0.01),减轻了肠道炎症.结论 LP能通过促进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修复受损肠屏障功能,从而减轻肠道炎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筛选、鉴定及验证植物乳酸杆菌CGMCC No. 1258表层黏附蛋白.方法: 用盐酸胍结合超速离心法提取表层膜蛋白, 通过HRP标记的黏蛋白作抗体Westernblot找到含有黏附蛋白的条带进行质谱分析,生物信息学的TPP软件分析获得可能的蛋白,进行蛋白的分段表达克隆, 并对纯化的蛋白用Western blot进行再次鉴定找到靶蛋白. 同时将黏蛋白连接的sepharose 4B柱提取菌体黏附蛋白, 通过制备的靶蛋白多克隆抗体对菌体黏附蛋白作Western blot进一步验证.结果: 表层蛋白提取后, 电泳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30-33 kDa处可及HRP标记的黏蛋白结合的阳性条带, 随后进行质谱及TPP分析获得的蛋白为: (1)A型GTP连接蛋白; (2)丙酮酸氧化酶; (3)细胞分裂激活蛋白; (4)整合膜蛋白;(5)后期能力蛋白. 并进行克隆表达及分段表达, 并在此后的Western blot鉴定中呈强阳性条带显示靶蛋白是整合膜蛋白的第2段. 在应用该靶蛋白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进一步Westernblot验证试验中发现同菌体黏附蛋白相作用的强阳性条带.结论: 植物乳酸杆菌表层黏附蛋白为整合膜蛋白, 并且该蛋白的黏附区域位于其第2段氨基酸序列中.  相似文献   
5.
不同酯化程度的脂溶性茶多酚抗氧化和抗脂质过氧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酯化程度的脂溶性茶多酚抗氧化和抗脂质过氧化研究及质控指标。方法利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脂溶性茶多酚(LTP)的氧自由基抑制率和过氧化脂质(LPO)抑制率,用rancimat油脂氧化稳定仪测定诱导时间,并考察其与总酯化物和总多酚的相关性。结果总酯化物及总多酚含量可以作为判别LTP性能优劣的指标。通过优化方法筛选制备的LTP,其总多酚和总酯化物含量分别为50.52%和50.2%。结论该产品在25℃下利用化学发光法测定的抗脂质过氧化性能优于等质量的TBHQ。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肠内肠外营养与经肠道补充益生菌对腹腔感染大鼠肠道微生态及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21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7只),分别给予肠外营养(PN组)、肠外加肠内营养(PN加EN组)和肠外、肠内营养加益生菌(益生菌组)。3组营养供给为等热、等氮量。于第6天处死大鼠,取其盲肠内容物作厌氧菌培养,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作菌种DNA指纹图谱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其末段回肠和结肠的跨膜结合蛋白及肠上皮浆细胞免疫球蛋白(IgA)表达水平;取腔静脉血及肺、肝、肠系膜淋巴组织匀浆后作细菌培养,测细菌易位率;采用鲎试剂法检测门静脉血内毒素含量。结果(1)益生菌组及PN加EN组各种菌种的数量均较PN组增多(P<0.05)。PN组细菌DNA指纹图谱条带明显减少,且出现明显异常条带,其他两组大鼠肠道内优势菌群的基因条带与正常大鼠具有较高的一致性。(2)PN加EN组和益生菌组小肠和结直肠跨膜结合蛋白及IgA表达明显高于PN组(P<0.05及P<0.01),且益生菌组跨膜结合蛋白的表达高于PN加EN组(P<0.05);PN加EN组的小肠和益生菌组结直肠IgA的表达明显高于PN组(P<0.01)。(3)PN加EN组和益生菌组血、肺、肝、肠系膜淋巴组织的细菌易位率和内毒素水平均低于PN组(P<0.05),前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益生菌联合EN能增加肠上皮跨膜结合蛋白IgA表达,改善肠道微生态,从而保护肠黏膜屏障、减少细菌易位。  相似文献   
7.
覃一枫  杭晓敏  康安  唐于平  蒋建勤 《中草药》2017,48(19):4114-4119
伊立替康是治疗结直肠癌复发和恶化的常见化疗药物,其引起的迟发型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毒副作用严重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研究表明伊立替康的胃肠道毒副作用与其在"肠道菌群-肠-肝"轴中的代谢,及其诱导的胆汁酸、色氨酸等内源性物质代谢紊乱密切相关。在综述伊立替康在"肠道菌群-肠-肝"轴中的代谢及其对内源性物质代谢影响的基础上,分析内源性物质代谢异常与伊立替康胃肠道毒副反应间的关系,并介绍常见中药对其调控及防治作用,以期为相关药物的开发及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稳定的乳化系统化学发光法测定脂质过氧化方法。方法对测定系统中乳化剂、测定系统状态、pH值和测定次数(时间)等选择及对测定结果的重复性、线性等方法学试验,考察了乳化系统化学发光法测定脂质过氧化方法的稳定性。结果在pH9.2时,在透明油水分散和乳化两种系统状态脂质过氧化测定结果,他们的变异系数RSD%分别为10.2和26.4;低pH不能启动脂质过氧化,高pH对样品和发光值都有较大影响;在所考察启动脂质过氧化的自由基AAPH(2,2’-偶氮(2-甲基丙基脒)·二盐酸盐)浓度0~125g·L^-1范围内,其浓度与发光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44。结论用大豆卵磷脂为乳化剂,系统状态为透明水包油液态微囊,pH9.2,测定能得到较稳定的测定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国产多功能荧光分析仪,开发建立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ORAC)分析测定方法。方法分别考察了荧光剂FL、过氧自由基启动剂AAPH、抗氧化剂标准品Trolox的测定浓度以及浓度与荧光衰减曲线下积分面积(AUC)的线性关系;仪器稳定性方面做了批内和批间稳定性试验。结果 FL、AAPH、Trolox测定浓度范围分别为0.000 63~0.006 3μmol·L-1、3.50~5.25μmol.L-1和0.002~0.005μmol·L-1。其中Trolox的浓度与AUC呈很好的线性关系。批间稳定性试验的变异系数为7.7%。符合美国农业部许可的ORAC分析结果误差的变异系数≤15%要求。结论建立了以国产多功能荧光测定仪进行ORAC分析测定的方法,测定结果符合ORAC分析要求,可信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对白细胞介素-10基因敲除(interleukin-10 knockout,IL-10-/-)小鼠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8周龄雌性IL-10-/-小鼠和WT小鼠各20只,各自平均分成2组,即WT组、WT+Lp组、IL-10-/-组和IL-10-/- +Lp组。WT和1L-10-/-组予0.5 ml PBS灌胃,WT+ Lp和IL-10-/-+ Lp组予0.02g Lp(0.5 ml)灌胃,每天摄入Lp1×109菌落形成单位(CFU),持续灌胃4周后实验结束。实验开始前(0周)及开始后每隔1周收集小鼠新鲜粪便1次,直至实验结束。实验结束后将小鼠处死,记录各组小鼠体重变化,并测量其结肠长度和湿重,切取新鲜结肠组织标本做病理切片及结肠黏膜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干扰素-γ(IFN-γ)检测。并对小鼠新鲜粪便作选择性细菌培养,观察Lp在正常小鼠和炎症小鼠体内的定植情况及其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结果 与WT小鼠相比,IL-10-/-小鼠腹泻较重,体重亦明显下降(P<0.05),存在严重营养不良,而经Lp治疗后IL-10-/-小鼠腹泻得到缓解,体重亦明显增加(P<0.05)。病理学检查显示,所有IL-10-/-小鼠皆发生肠道炎症,经Lp治疗后肠道炎症得到明显改善,黏膜溃疡、上皮增生及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明显减轻,病理学评分明显降低(P<0.01)。IL-10-/-小鼠经Lp治疗后结肠湿重及湿重与长度比出现明显变化(P<0.01),结肠水肿和增厚现象得到明显改善。IL-10-/-组小鼠结肠TNF-a和IFN-γ含量分别为(377.4±84.4) μg/g和(602.6±108.1)μg/g,均较WT组明显增加[(139.2±32.7)μg/g和(173.0±52.4)μg/g,P<0.05)]。Lp干预4周后,IL-10-/- +Lp组小鼠结肠TNF-α和IFN-γ的含量分别为(207.2±65.7) μg/g和(442.1±138.4) μg/g,均较IL-10-/-组显著降低(P<0.05)。IL-10-/-小鼠体内肠道菌群出现紊乱。结论 Lp能有效减轻IL-10-/-小鼠肠道炎症,对结肠炎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且这种治疗作用与Lp调节肠道菌群及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