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8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28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建立并评价等位特异多聚酶链反应检测结核分支杆菌耐利福平基因rpoB突变的方法。方法 设计与rpoB基因突变后的碱基配对的引物用于扩增突变基因,建立AS-PCR检测rpoB基因突变的方法,并对58株结核菌进行了检测。结果 AS-PCR检测结核菌耐利福平相关基因rpoB的敏感性为77.3%,特异性达91.7%。AS-PCR检测rpoB基因,有1628A→T、1657C→T,G和1673C→T突变分别占耐利福平结核菌株的18.2%,22.7%和36.4%。检测rpoB突变与MIC测定RFP耐药率和PCR-SSCP检测的总符合率分别为86.2%和74.1%。检测试验可在3-4h内完成。结论 AS-PCR方法是检测结核菌耐利福平基因突变的敏感和快速方法,可在临床实验室使用并为临床医师提供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2.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的寄生虫病。为实现2030年全球消除作为一种公共卫生问题的血吸虫病,2022年2月WHO发布了《WHO控制和消除人体血吸虫病指南》,旨在为各国实现控制血吸虫病发病率、将其作为一种公共卫生问题消除及最终达到传播阻断提供循证建议。在历史上血吸虫病曾经严重流行的中国,经过有效防控策略和措施的实施,血吸虫病防控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逐步迈向消除血吸虫病。本文回顾中国血吸虫病防控策略、防控关键技术和实践的成功经验,贡献于《WHO控制和消除人体血吸虫病指南》的制定与实施。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世界也期待更多血吸虫病防控领域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3.
2015年全国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后,进入以全面阻断血吸虫病传播为新目标、开展监测预警为主要干预措施的新时期。“十三五”时期,四川、江苏、云南、湖北等4个血吸虫病防治重点省份先后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或通过国家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技术评估,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处于历史最低水平,流行程度进一步降低,《“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既定目标基本实现。但日本血吸虫唯一中间宿主钉螺依然广泛存在且孳生环境复杂、血吸虫病传染源种类多且牛羊等主要传染源管控困难、现有防治技术与当前防治需求不相适应、防治成果基础不牢等是我国血吸虫病消除进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十四五”时期是巩固我国血吸虫病防治成果、逐步解决上述困难的重要时期,也是为实现消除血吸虫病最终目标奠定基础的关键阶段。我们在认真总结前期血吸虫病防治经验和当前面临挑战基础上,遵循依法防治、科学防治和精准防治原则,就《“十四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中防治目标、防治策略、防治措施等方面达成专家共识,旨在为制定《“十四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提供参考,更好地发挥该规划对现场防治工作的政策指导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湖北省2006年国家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监测结果,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在湖北16个国家级监测点开展监测工作,统计与分析各项指标。结果16个监测点居民感染率为1.91%,耕牛感染率为12.06%,活螺平均密度为0.67只/0.11m2,感染螺平均密度为0.0011只/0.11m2,钉螺感染率为0.17%。结论2006年监测点的人群感染率和螺情指标均比上年有所下降,但耕牛感染状况依然严重,是湖北省血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南水北调中线引江济汉水利工程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制定现场调查方案,调查工程区3个县(市、区)试点区基本情况及近4年内血吸虫病疫情,立档建库。结果工程区域内现有钉螺面积2531.97hm2,血吸虫病人20998人。病牛1352头。整个工程区渠道流域路线大部分为血吸虫病非流行区,部分流行区的疫情较轻。结论工程区存在着血吸虫病流行的潜在威胁因素,应采取相应的6项干预措施。如未实施血防措施,有可能发生血吸虫病局部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6.
2001年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掌握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和特点,为制订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全省51个县(市)71个流行村,进行人群粪检查病。其中传播未控地区样本村39个,传播控制地区11个村,传播阻断地区21个村。结果 抽取样本村和人群比例为全省疫区村的1.2%和1.28%,人群查病受检率占应检对象95%以上,体检实检率超过30%。全省平均人群粪检阳性率和人群感染度(EPG)分别为4.18%,1.44。发层人群粪检阳性率和感染率,未控制地区居民分别为4.77%,1.65,其中湖沼垸内亚型为4.99%,1.86,湖沼洲滩亚型为3.97%,0.82,山丘丘陵亚型为2.72%,0.19。 传播阻断地区粪检阳性率,感染度分别为0.26%,0.11和0.32%,0.1。体检各项指标均相应好转。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为0.40%。结论 与1995年全省抽样调查相比,流行区居民感染率下降41.86%,其中未控制地区居民感染率下降45.88%,传播控制地区下降26.53%,传播阻断地区下降32.65%,推算全省病人数下降14.97%,病牛数下降65.66%。  相似文献   
7.
2007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湖北省2007年国家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监测结果.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开展16个监测点的监测工作,并统计分析各项指标。结果湖北省16个监测点居民感染率为1.45%,耕牛感染率为5.16%,活螺平均密度为0.44只/0.11m2,感染螺平均密度为0.0008只/0.11m2,钉螺感染率为0.178%。结论2007年耕牛感染率仍然较高,是整个血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还需加强针对耕牛的各项血吸虫病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县(市、区)级别血吸虫病的流行状况以及空间分布规律.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人群疫情数据资料,并与湖北省GIS地理空间数据库进行匹配,构建湖北省血吸虫病的空间分析数据库.运用全局空间自相关的Moran''s I指标以及局部空间自相关的Getis-Ord Gi*指标分析湖北省血吸虫病的空间聚集性.结果 2008-2012年湖北省血吸虫病人数、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5年间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Moran''s I>0,P<0.01).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居民血吸虫感染率高值聚集县(市、区)数在8~11个,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高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洪湖市和赤壁市8个县(市、区).结论 2008-2012年湖北省县(市、区)级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有空间聚集现象,且高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江汉平原范围.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2例畸形流产患儿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分析引起2p15-p16.1缺失综合征畸形表型的相关基因以及关键区域。方法应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技术对畸形流产儿全基因组拷贝数目进行检测,并用计算机软件及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CMA检测到2例患儿的染色体2p15-16.1区段有约255 kb的DNA拷贝数变异,2例患儿表型符合2p15-p16.1微缺失综合征遗传特征,缺失区域包含XPO1和USP34基因。结论2pl5近端73 kb的片段(chr2:61659957〜61733075,hg19)可能是引起2p15-p16.1微缺失综合征畸形表型的关键区域之一,XPO1和USP34为该缺失综合征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汉阳区达国家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进行考核验收。方法按《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5976—2006)要求,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3个考核样本村,分人群病情、家畜病情、螺情、档案资料及现场访视等进行现场考核。结果1999年至2007年的9年间无1例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病人、病畜(牛);自2005年春季至考核时,未查到钉螺;并建立了较完整的防治档案资料,各项指标符合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结论达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地区,为防止疫情反弹,应继续贯彻落实《血吸虫病防治条例》,保持机构,稳定队伍,坚持开展血防健康教育,继续做好疫情监测巩固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