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26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评价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术中后囊膜破裂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 05 6例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术中51例后囊膜破裂,玻璃体溢出,行前段玻璃体切割术联合一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本组患者手术中后囊膜破裂发生率为4.8%,全部行一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5例囊袋内固定植入,42例睫状沟固定植入和4例DGR人工晶体双襻缝线固定法植入.术后矫正视力大于或等于0.3者46例(90.2%);矫正视力大于或等于0.05,低于0.3者4例(7.8%);矫正视力低于0.05者1例(2.0%).结论前段玻璃体切割术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人工晶体植入提供了安全有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屈光度近视眼患者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1年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6 940例13 124眼近视眼患者行LASIK术后1年视力矫治情况。按近视屈光度的不同,将其中3 248例6 292眼分为A组(-1.00D~-6.00 D,共2 872眼),B组(-6.25 D~-12.00 D,共2 214眼)和C组(-12.25 D~-18.00 D,共1 206眼)。术后平均随访1年。结果术后1年裸眼视力≥0.5者A组为99.7%,B组为95.1%,C组为81.1%;裸眼视力≥1.0者A组为95%,B组为70.1%,C组为40.1%;残余屈光度<±1.00 D者A组为98.1%,B组为84.1%,C组为63.8%;残余屈光度<±0.50 D者A组为90.2%,B组为81.1%,C组为45.7%;术后1年并发症少。结论对于低于-12.00 D的近视患者,LASIK是理想的治疗方法,随访1年,疗效稳定,预测性好,但对于大于-12.00 D的近视患者,往往难于完全矫正,同时手术并发症也在提高,存在手术风险,值得术前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联合抗代谢药物在预防兔后发性白内障(PCO)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4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在兔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后,实验组右眼晶状体囊袋内注入含有02mg/ml丝裂霉素及12.5mg/ml 5-氟尿嘧啶的甲基纤维素,左眼晶状体囊袋内仪注入甲基纤维素设置空白对照组;对照组右眼晶状体囊袋内注入含有0.2mg/ml丝裂霉素的甲基纤维素,左眼晶状体囊袋内注入含有12.5mg/ml 5-氟尿嘧啶的甲基纤维素。部分动物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手术后对动物进行1~12个月临床观察,对不同阶段进行晶状体囊膜组织和人工晶体病理学检查、晶状体囊膜平片检查及人工晶体电镜扫描。结果 空白对照组在手术后2周出现后囊膜混浊,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PCO明显加重;对照组在术后1个月发生不同程度PCO,而实验组观察12个月,未见PCO发生。结论 晶状体囊袋内联合抗肿瘤药物能有效杀伤晶状体上皮细胞(LEC)、晶状体赤道部生发区细胞,较单一抗肿瘤药物更可靠预防PCO的发生。晶状体囊袋内联合抗肿瘤药物可能为解决预防人类PCO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马栗种子提取物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R)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门诊确诊CSCR的病例62人65眼随机分成两组,常规药物治疗组30人31眼,予肌苷片、维生素C片、复方血栓通胶囊等常规治疗;联合马栗种子提取物治疗组32人34眼,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口服马栗种子提取物,2片/次,2次/d。两组病例口服治疗30d以上,观察比较临床疗效。结果:常规治疗组临床痊愈率为48.4%,总有效率为77.4%;联合马栗种子提取物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70.6%,总有效率为94.1%;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马栗种子提取物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不同切削模式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远期疗效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切削模式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等效球镜度数>-10.00D)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90例(165只眼)超高度近视根据角膜厚度分为单区切削LASIK及多区LASIK组,术前屈光度数-10.00D~-16.00D平均(-13.2±2.21)D(等效球镜)。A组(单区切削组)32例(59只眼)。平均屈光度为-10D~-12D平均(-11.2±2.21)D(等效球镜)。角膜厚度546~618μm。平均565±23.2μm,平均535μm±21.4μm。术中多区切削为2~3区,切削直径4.5~6μm。单区切削,切削直径为5.75~6.5μm。术后随12访~24个月。结果术后12个月时裸眼视力≥0.5A组49只眼(83%),B组86只眼(81.1%),术后最佳矫正视力A组50只眼(84.7%)B组88只眼(83%),屈光度在±1D以下者两组分别为41只眼(69.4%)72只眼(67.9%),屈光度<±2.00D者两组分别为47只眼(79.6%)82只眼(78.3%),统计学无显著差异。术后两个月内眩光、夜视力下降等并发症以B组为多,3个月左右减轻或消失。屈光回退A组4只眼(6.6%),B组8只眼(7.5%)可能与B组屈光度更高有关。结论对于超高度近视角膜较薄单区切削不够时可选择多区切削模式。多区切削不失为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动态观察葛根素对新西兰大白兔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和葛根素治疗实验组每组15只,各组右眼应用前房灌注加压法使前房内压力升高至120 mmHg(1 mmHg=0.133 kPa)维持60 min后再灌注,再灌注后第12、24、72 h分别记录其视网膜电图,与缺血前视网膜电图相比,观察a、b波的变化.葛根素治疗组在造成缺血前2 h予葛根素溶液玻璃体腔内注射,对照组予以玻璃体腔内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结果:两组右眼在结束造模后立即进行视网膜电图记录所得图形均呈直线;对照组与实验组再灌注各时段视网膜电图a波振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各时段b波振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葛根素能促进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视网膜功能恢复,对视网膜神经组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脲溶性色素相关抗原诱导实验性葡萄膜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脲溶性牛黑素相关抗原能否在不同大鼠身上诱导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 方法 将脲溶性牛黑素相关抗原加弗氏完全佐剂和百日咳杆菌分别免疫Lewis、F344及Wistar大鼠,通过临床观察和组织病理学对动物模型作动态观察比较。 结果 脲溶性牛黑素相关抗原可在Lewis、F344及Wistar大鼠身上诱导出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其表现为双眼同时发病,以眼前段为主,个别严重者可伴有局灶性脉络膜炎,不伴视网膜炎和松果体炎,与牛黑素相关抗原所诱发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前葡萄膜炎相类似。Lewis和F344大鼠发病时间及炎症严重程度相似,而Wistar大鼠发病时间较迟,炎症较轻。 结论 脲溶性牛黑素相关抗原可在Lewis、F344和Wistar大鼠身上诱导出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前葡萄膜炎。Wistar大鼠与Lewis和F344大鼠相比,发病时间较迟,炎症改变较轻,这种差异可能与遗传背景不同有关。(中华眼底病杂志,1998,14:149-152)  相似文献   
9.
白内障术后急性眼内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白内障术后急性眼内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4例 (5眼 )白内障术后急性眼内炎的治疗经过及病原学特点。结果 :5眼白内障术后急性眼内炎经玻璃体切割术及玻璃体腔注药后 ,并辅以全身及局部抗菌素治疗 ,眼内炎症得到控制 ,5眼最后视力得到不同程度改善 ,细菌培养为表皮萄葡球菌 3眼 ,金黄色萄葡球菌 1眼 ,施氏假单胞菌 1眼 ,这些细菌均对万古霉素、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及头孢他定 (复达欣 )敏感。结论 :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是白内障手术的严重并发症 ,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玻璃体腔内注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睑板腺功能障碍(MGD)相关性干眼的饮食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80例MGD相关性干眼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在热敷、眼睑清洁和按摩基础上,分别服用紫苏籽油胶囊和花生油胶囊,5粒/d.干预前及治疗后6个月,行干眼症问卷调查(DEQ)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检查、基础泪液分泌实验(SIT)、睑板腺及其分泌物、血脂等指标检查并进行比较.结果 服用紫苏籽油的试验组较对照组在干眼症状改善、BUT、FL、睑板腺形态和睑板腺分泌物改善方面更具优势(P<0.05).同时紫苏籽油可降低患者的血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P<0.05).结论食用富含ω-3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同时结合局部护理治疗措施,对改善MGD性干眼症状及体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