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42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门静脉淤血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及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检测家兔肝脏原位冷灌注30 min后淤血的门静脉中内毒素含量,观察清除门静脉淤血对血清内毒素、丙氨酸转氨酶(ALT)、透明质酸(HA)、肝组织匀浆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肝脏组织学改变的影响.结果 门静脉阻断30 min后,每去除2.5 ml淤血可使血清内毒素含量显著下降(F=52.698,P<0.01),但去除7.5 ml后淤血中内毒素含量不再明显下降(F=1.243,P>0.05).去除门静脉淤血能降低复流后血清内毒素、ALT、HA和肝组织匀浆中MDA,SOD含量,改善肝脏病理学变化.其中,去除门静脉淤血在5 ml与10 ml时效果最为明显,与不去除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35,P<0.05);去除门静脉淤血2.5 ml、15 ml时与不去除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75,P>0.05).结论 首批放出的5 ml门静脉淤血中内毒素含量极高,可能是引起肝脏损伤的主要原因;放掉门静脉淤血可以减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和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
对高压电损伤程度的准确判断有利于临床治疗。笔者单位应用99mTc MDP核素显像评估受损组织活性 ,效果较好 ,介绍如下。一般情况 :电损伤患者 8例 ,其中男 7例 ,女 1例。年龄13~ 37岁 ,平均 2 3.5岁。受伤电压均大于 1kV,为Ⅲ度创面 ,面积 1%~ 8% ,平均 3%TBSA。伤后入院时间 0 .5~11.6h,平均 4 .7h。创面采用暴露疗法 ,外涂磺胺嘧啶银或碘酒 ,红外线灯照射。行X线摄片检查后 ,选定一未受损浅表静脉 ,按 1.332× 10 6 Bq kg快速注入99mTc MDP,同步启动ECT(ADACPEA GASYSSPECT配以低能通用型准直器 )。开始每 2s采集 1张照片…  相似文献   
3.
髂骨取骨术致盆、侧腹壁疝四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髂骨取骨致盆、侧腹壁疝临床罕见。我们自1990~2 0 0 2年收治4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4例,疝位于左侧1例,右侧3例。患者均为女性,其中3例为多产妇。年龄5 8~75岁,平均6 6 5岁。1例有吸烟嗜好及便秘史,1例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例为外院修补术后复发患者。全部手术治疗,3例分别在发病后4、6、6个月手术,1例发病后1年在外院行疝囊颈结扎、局部肌肉腱膜缝合修补术后复发,3个月后再次手术。2 .临床表现:髂骨取骨、植骨术后2~4个月下床活动时,感取骨切口及下腹侧腹壁隐痛或胀痛不适,局部逐渐凸出,站立时明显,卧位消失。无嵌顿…  相似文献   
4.
重症眼烧伤往往同时存在眼睑和眼球组织严重烧伤。2001年1月~2003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重症眼烧伤患者14例,经采用“眼内外伤兼治、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措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霍震  李远建  王野  孙荣国 《四川医学》2007,28(9):1010-1010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中死亡的病因,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方法四川5市急救指挥中心调动,由46家医院参加的院前急救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心病、肿瘤、高血压、冠心病分别是导致死亡的主要病因。结论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对高危人群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控制高血压、糖尿病是防止猝死的有利手段。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微量静脉注射乳酸的方法.观察哺乳类动物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探讨乳酸作用的机制和途径。实验结果显示,给犬静脉注射乳酸后,可使动脉血压明显升高,心率减慢,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延国孤束核CI区心血管神经元的活动发生改变。l材料与方法1.工实验动物选用体重在15~18kg之间的健康大,雌雄不限。1.2血压、心率记录用3%戊巴比安钠lml/kg将动物麻醉、固定后行气管插管、颈总动脉插管及股静脉插管术。动脉插管的外端经三通管与成都产四导生理记录仪上的血压换能器连接,用以摘记动脉血压,同时用心电放大器记录心电和心率。1.3f…  相似文献   
7.
王野  高向军 《四川医学》2006,27(5):451-452
目的 建立脂必妥胶囊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TLC和HPLC。结果 TLC鉴别脂必妥胶囊中的红曲;HPLC测定洛伐他汀的含量,洛伐他汀在0.14~2.28p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回收率为100.4%,RSD=0.76%。结论 薄层鉴别重复性好,专属性强,含量测定方法专属、简便、准确。  相似文献   
8.
目的相关研究表明T波峰-末间期(T peak-Tend interval,Tpe)可以反映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从而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本文旨在分析扩张型心肌病患者Tpe的特点,Tpe在评价心室复极离散度中的意义。方法对2002~2010年入住我院,已确诊的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全心衰患者28例(男15例,年龄28~58岁,平均(45.3±6.14)岁及正常人25例(男12例,年龄19~56岁,平均(37.61±5.51)岁进行回顾性分析。测量体表心电图12个导联的Tpe和QT间期离散度(dispersion of QTinterval,QTd),T波低平的导联除外,计算Tpe平均值校正值(Tpe-AVEC)、Tpe最大值校正值(Tpe-MAXC)。比较上述各参数扩张型心肌病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结果扩张型心肌病组与正常对照组Tpe-AVEC(106.31±26.34 vs.82.72±10.01,P=0.027)、Tpe-MAXC(234.05±69.75 vs.119.15±11.55,P=0)、QTd(119.17±67.62 vs.39.74±17.04,P=0.01)。结论伴发心力衰竭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室整体复极离散明显增加;Tpe-AVEC、Tpe-MAXC及QTd可作为伴发并心力衰竭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室复极离散的无创性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分析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rhGM-CSF)含漱联合重组表皮生长因子喷涂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4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二小儿血液内科107例次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并发口腔黏膜炎的患儿资料,按rhGM-CSF与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aFGF)联合应用与否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单独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共51例次,单独治疗组共56例次。联合治疗组将rhGM-CSF 100ug加入氯化钠注射液250 mL,冷藏保存,每日含漱6次(分别于三餐前后各1次),再予外用rh-aFGF喷涂口腔黏膜破溃处,每日3次。单独治疗组的56例患儿仅用rh-aFGF喷涂口腔黏膜破溃处,每日3次。从患儿发生口腔黏膜炎即开始应用治疗药物至口腔黏膜炎愈合,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口腔黏膜炎的临床疗效、口腔黏膜炎愈合时间,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儿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独治疗组(84% vs 68%,P=0.047),联合治疗组患儿口腔溃疡愈合时间明显缩短,联合治疗组(4.80±2.73)d,单独治疗组(9.04±2.81)d,(P<0.01),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对于儿童急性白血病并发化疗性口腔黏膜炎,应用rhGM-CSF含漱联合rh-aFGF喷涂的方式治疗疗效显著,有效缓解疼痛,缩短治愈时间,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弥散成像技术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通过非侵入性检测人体组织水质子的弥散运动而进行成像,能直观地反映组织微观结构。以此原理为基础结合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而产生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作为MRI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以其区别常规MRI的成像特点及优势,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诸多临床科室,对于全身各类组织及器官的疾病诊断及鉴别。DWI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起步晚、局限多、阻碍大,因此相关应用报道相对较少。笔者就目前DWI技术在脊柱外科领域的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