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15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57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58篇
预防医学   11篇
眼科学   31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
目的 观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不同分期者接受氩激光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科以人2000型氩激光组合激光机对170例263只患眼分别做如下处理:(1)对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30眼行局部氩激光凝固术(光凝);(2)对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PDR)156眼行次全视网膜光凝;(3)对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77眼行全视网膜光凝,对合并黄斑局限或弥漫性水肿者给予局灶性光凝或格栅样光凝。于光凝后3个月检查。进行视力、眼底、视网膜荧光血管造影,并与治疗前各项结果对比。结果 视力提高92眼(35%)、无变化144眼(55%)、下降27眼(10%)。眼底检查、荧光血管造影复查示:NPDR、PPDR眼视网膜微血管瘤、水肿、渗出消退,荧光渗漏消退占89%。其余11%需补充光凝。PDR眼视网膜、视盘新生血管消退占67%,33%为部分消退需补充光凝。黄斑水肿完全或部分消退占91%,光凝后出现视网膜前灶性出血占8%,玻璃体积血为1%。结论 氩激光对不同分期DR均有效。NPDR、PPDR效果好于PDR眼,后者光凝后荧光血管造影复查以及补充光凝对提高疗效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3.
原发于Krause副泪腺的非何杰金淋巴瘤一例唐娜患者男,71岁,左眼眶无痛性肿物2年,于1994年9月入院。入院查左眼视力0.2(小孔0.4),眼球突出度18mm(眶距98mm,右眼14mm),左眶上缘颞侧肿块,质中等,活动度可,穹窿部结膜脱垂,色粉...  相似文献   
4.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之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娜  李辰 《眼科研究》1995,13(4):217-220
地2组猴行5。5→5.0mm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异种组4只,同种组4只,术前用冷冻创伤^3H-TdR标记法标记受生角膜内皮细胞,术后14周摘除眼球,用放射自显影法显示银颗粒的分布。  相似文献   
5.
青光眼发作后视网膜脱离暂时复位一例唐娜患者女,49岁。因右眼上方幕状视野缺损1天,于1993年2月20日入院。当时查右眼视力0.1,下方视网膜脱离,颞上方赤道部马蹄形裂孔,眼压T-1,诊断为右眼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因视网膜下积液较多,当天11点钟令患...  相似文献   
6.
PICC导管在ICU病人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的导管.静脉用药是ICU病人的重要用药途径,建立一条安全有效的静脉治疗通道,不仅可以减少病人反复多次静脉穿刺的痛苦,更重要的是为病人赢得了抢救时机,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PICC较好地解决了上述情况,以其明显的优势已被逐渐应用于临床.现将我科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内向整流钾通道2.1蛋白(Kir 2.1)在小鼠伏隔核区中等多棘神经元的表达分布模式。方法:成年Drd1-td Tomato/Drd2-e GFP双转基因小鼠,制备含伏隔核区冠状脑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Kir 2.1进行染色。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成像及应用Imaris等软件对表达Drd1的多巴胺受体1型(D1)中等多棘神经元(D1-MSNs)和表达Drd2的多巴胺受体2型(D2)中等多棘神经元(D2-MSNs)胞体上Kir 2.1免疫荧光阳性信号的密度进行分析。结果:Kir 2.1阳性信号颗粒在伏隔核区域的分布密度大概为0.3个/μm2。D1-MSNs胞体上Kir 2.1荧光像素值与D2-MSNs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Kir 2.1在伏隔核区多巴胺能神经元介导的直接通路及间接通路上的表达含量相似。  相似文献   
8.
正患者女,46岁,因反复胸闷气促入院。5年前曾有子宫多发肌瘤病史。超声心动图检查:右房增大,内见一大小约4.3 cm×5.1 cm稍强回声占位,呈类圆形(图1),随心脏舒缩而运动,CDFI于瘤体两侧探及舒张期三尖瓣口五彩镶嵌的射流束(图2)。下腔静脉宽约2.5 cm,内见条状低回声占位,其长度约18.2 cm(图3),CDFI探及下腔静脉内细条状血流信号。超声提示:(1)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急诊死亡患者年龄及疾病构成,分析疾病变化特征,了解并掌握死亡患者疾病发展及演变过程,为抢救患者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抢救室2012-07—2017-12期间1 882例急诊抢救死亡病历资料,对患者年龄及疾病种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死亡患者年龄前5位分别为年龄≥90岁128例(6.8%);75~89岁889例(47.24%);60~74岁420例(22.31%);45~59岁328例(17.43%);41~44岁32例(1.70%);死亡患者疾病种类前5位分别为(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分类):循环系统(65.30%);呼吸系统(16.15%);神经系统(2.50%);肿瘤(4.99%);消化系统(4.25%)。死亡患者共1754例,占死亡总数93.19%(1 754/1 882);死亡患者疾病病种前5位分别为: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脑血管病、颅内出血、脑梗塞,死亡患者共1 171例,占死亡总数62.21%(1 171/1 882)。结论:对病死率较高的疾病患者进行重点监护,优化抢救资源的合理应用与配比,从而降低急诊抢救死亡人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光学体表追踪技术(OSMS)在儿童肿瘤精准放射治疗中的摆位精度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例儿童肿瘤患者,应用体表标记、激光灯配合OSMS协助摆位,每次摆位后治疗前进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分别记录OSMS及CBCT的左右、头脚、上下方向移动的误差。分析两组摆位误差关系,应用Bland-Altman法评估两种系统的一致性。治疗期间利用OSMS监测患者体位变化。结果CBCT与OSMS的左右、头脚、上下方向的移动误差分别是:0.207±0.076 cm,0.207±0.073 cm;0.186±0.072 cm,0.183±0.069 cm;0.206±0.068 cm,0.198±0.071 c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BCT与OSMS的左右、头脚、上下方向的移动差值分别有4.65%(6/129)、5.43%(7/129)、3.88%(5/129)在95% LoA之外,在其一致性范围内,差值的绝对值最大分别为0.06、0.09、0.11 cm。结论OSMS是一种高精度、高效的图像引导方式,能精准地减少摆位误差,提高摆位的效率,适合于儿童肿瘤的精准放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