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2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1篇
特种医学   11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何晋  汪鹏  吴昊  王云贵 《重庆医学》2015,(18):2575-2577
精细化内涵式管理和高效率运营是医院发展的两条主线,手术室作为高成本的资本密集型科室,在精细化内涵式管理和高效率运行方面的可挖潜力逐渐成为医院管理者关注的焦点。开台时间作为手术室管理和效率的关键点,近年来迅速进入国内外研究者的视野而倍受重视。美国一流医院准时开始手术率为76%[1]。北大医学院附属三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规定第一台手术开始不得晚于8:30,北京朝阳医院、宣武医院、华西医院、湘雅医院等要求最晚9:00开台。手术开台时间是手术室时间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指标,是反映医院管理能力和水平高低、整体协作能力和运转效率高低衡量标准之一[2]。手术开台时间的延误,不仅影响手术间的利用率,增加手术室成本,延长工作时间,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本文笔者选取了近年某三甲医院的部分手术开台时间样本进行统计分析,从手术流程优化角度对各种影响手术开台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介绍了该医院围绕提高手术室工作效率的综合管理措施和效果,供读者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2.
针对弥散加权磁共振图像噪声呈Rician分布,现有Wiener滤波基于高斯分布易于产生误差的缺陷,以及弥散加权磁共振图像多相近磁场方向数据共存特点,综合多相近磁场方向的弥散加权磁共振图像进行Wiener滤波复原,并将现有针对高斯噪声的Wiener滤波器基于Rician噪声分布进行改进,最后在估计复原参数的过程中引入各向异性概念提高复原参数估计的准确性,进一步提高复原质量.使用本方法分别在合成和真实脑部弥散加权磁共振图像上进行的仿真和实验表明,本方法能有效降低噪声对弥散加权磁共振图像的影响,提高由此计算获得弥散张量磁共振图像的大小和方向信息,在10% Rician噪声下,弥散加权磁共振图像的峰值信噪比提高10 dB,由此计算获得弥散张量磁共振图像角度平均偏移下降5度,可保障后续应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非诺贝特对C反应蛋白诱导的外周血内皮祖细胞衰老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随机将分离培养的内皮祖细胞分为4组:①对照组;②C反应蛋白各浓度组(1.0、2.5、5.0 mg/L);③C反应蛋白(5.0 mg/L)+非诺贝特(10.0μmol/L)组;④非诺贝特组(10.0μmol/L)。加入不同浓度的C反应蛋白干预,或预先加入非诺贝特作用4 h,再加入5 mg/L C反应蛋白,培养7天后行SA-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细胞衰老并计数每组衰老细胞数。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人端粒酶逆转录酶mRNA表达。免疫印迹杂交法半定量测定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表达。结果 (1)不同浓度的C反应蛋白与内皮祖细胞培养后,C反应蛋白促进内皮祖细胞的衰老,且C反应蛋白对内皮祖细胞衰老的影响随着C反应蛋白浓度的增加而增加,5 mg/L C反应蛋白组对内皮祖细胞衰老的影响最显著(P<0.01)。加入10μmol/L非诺贝特后能减少C反应蛋白诱导的衰老细胞数量(P<0.01)。(2)C反应蛋白作用内皮祖细胞后人端粒酶逆转录酶mRNA表达随着C反应蛋白作用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加入非诺贝特10μmol/L后可以明显逆转C反应蛋白诱导的人端粒酶逆转录酶mRNA表达下调(P<0.01)。(3)C反应蛋白抑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表达,但在加入10μmol/L非诺贝特后能明显上调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表达(P<0.01)。结论 (1)C反应蛋白削弱内皮祖细胞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引起人端粒酶逆转录酶的逆转录下降,从而使端粒酶活性下降,最后加速内皮祖细胞的衰老,从而影响内皮祖细胞的功能。(2)非诺贝特活化人端粒酶逆转录酶,抑制C反应蛋白诱导的细胞衰老,可能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上调有关,从而起到保护内皮祖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儿茶酚胺类药物是稳定心源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的基础用药,该类药物应用需个体化。收缩压维持于80~90mmHg,可先用多巴酚丁胺或多巴胺;收缩压<80mmHg或平均动脉压<60mmHg,需要在提高心输出量的同时进一步收缩血管提升血压时,可首选去甲肾上腺素;较大剂量单药不能维持血压时,尽早联合用药,可以选用多巴酚丁胺联合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联合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联合多巴胺;过大剂量多巴胺(≥15μg·kg^-1·min^-1)副作用多,近期死亡增加,应尽量避免。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HPLC法建立灵芝醇提生物活性物质指纹图谱的分析方法,通过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软件,对不同产地、不同种属、不同栽培方式的灵芝样品中所含生物活性物质的种类及数量进行综合评价。方法 采用Symmetry C18(250 mm×4.6 mm,5 μm)反相柱,以1%醋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体积流量1.0 mL/min,在250 nm波长下,进行二元梯度洗脱。结果 灵芝醇提生物活性物质的指纹图谱可达40多个指纹峰和15个共有峰,指纹图谱分离效果理想。结论 所建立的色谱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重现性和稳定性,并能有效地对灵芝品质进行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人脐带血中两种类型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的体外分化特征及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对其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6%羟乙基淀粉沉降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分离脐带血中单个核细胞,在含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培养基中培养.通过形态学、免疫荧光、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和流式细胞分析细胞的生长特点和生物学特征.在贴壁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ADMA(1,5和10 μmol/L)作用不同时间(24,48和72 h),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和细胞克隆计数的方法评价ADMA对EPC增殖的影响.结果:贴壁细胞分为早期内皮祖细胞和晚期内皮祖细胞两种类型细胞.早期内皮祖细胞的形态从小的圆形细胞变成以集落为中心,周围呈发芽式向外生长的细胞群,晚期内皮祖细胞形成典型的"铺路石样".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acLDL)和FITC标记荆豆凝集素I(FITC-UEA-I)双染色阳性细胞初步鉴定为内皮祖细胞.RT-PCR提示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内皮特异性基因表达变化逐渐增强,流式细胞分析提示早期EPC有AC133,CD34和KDR表达;晚期EPC AC133不表达,CD34表达弱,KDR表达增强.MTY法提示早期EPC增殖能力弱,而晚期EPC增殖能力强;同时ADMA呈量效和时效减少EPC的数目和抑制它的增殖能力.结论:在人的脐带血中获得两种类型EPC,加入ADMA能抑制EPC的增殖,这为进一步研究ADMA对EPC的作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培哚普利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大鼠的近、远期疗效.方法:腹腔注射阿霉素建立大鼠DCM模型.实验大鼠分4组:A组(n=14)为正常大鼠,B组(n=26)为DCM大鼠,均无药物干预; C(n=24),D(n=24)组均为DCM大鼠,其中C组予以培哚普利2mg/(kg·d)灌胃,D组予以培哚普利1mg/(kg·d) 联合厄贝沙坦25mg/(kg·d)灌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检测血钾、血肌酐水平;心肌HE染色后进行病理评分;记录干预过程各只大鼠存活期.结果:药物干预3周后,D组BNP水平低于C组(P<0.05);各组干预前后血钾、血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C和D组心肌病理损害均减轻(P<0.01),而C与D组间心肌病理损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数秩检验显示:C组存活期短于D组(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联合用药或单用培哚普利为延长生存期因素,联合用药作用更明显.结论:培哚普利联合厄贝沙坦治疗DCM大鼠,在改善心功能及远期预后方面优于单用培哚普利,2种方案均能减轻心肌病理损害且未见血钾、血肌酐升高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在1985~1990年我科收治的新生儿腹泻中,诊断为新生儿肠炎者54例。现将其病原和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1.性别与年龄;男性29例,女性25例;年龄在10天内者9例,11~20天28例,21~30天17例。  相似文献   
9.
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分离和培养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从正常健康人外周血中提取内皮祖细胞的细胞形态、成集落数量,细胞数量和活性。【方法】选择正常健康人20例,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包被培养板,用加入生长因子VEGF165和bFGF的1640培基培养细胞,7d后贴壁细胞进行细胞分析。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CD34和KDR;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生长状态;并分析细胞形态和成集落的数量。【结果】体外培养的内皮祖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活性明显增强。【结论】成人外周血中提取的单个核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培养成为内皮祖细胞。  相似文献   
10.
何晋  谢秀梅  方叶青  陈晓彬  刘静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12):2056-2058,2062
[目的]研究人脐带血中两种类型内皮祖细胞的体外分化特征.[方法]采用6%羟乙基淀粉沉降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分离脐带血中单个核细胞,在含有VEGF和bFGF的培养基中培养.通过形态学、免疫荧光、RT-PCR和流式细胞分析细胞的生长特点和生物学特征.[结果]贴壁细胞分成两种类型的细胞,早期内皮祖细胞和晚期内皮祖细胞;早期内皮祖细胞的形态从小的圆形细胞变成以集落为中心,周围呈发芽式向外生长的细胞群,晚期内皮祖细胞形成典型的"铺路石样".摄取DiI-acLDL及通过FITC-UEA-I染色初步鉴定内皮祖细胞.RT-PCR提示不同时间点内皮特异性基因表达变化,流式细胞分析不同时间点AC133、CD34、KDR的变化.[结论]在人的脐带血中获得两种类型的EPCs,为进一步研究EPCs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