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9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缺陷 ( deleted in colorectal carcinoma,DCC)基因 2 0 1密码子 ( codon2 0 1)点突变与大肠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 ( allele- specific) PCR扩增技术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肽性 ( restricted fragmentlenghtpolym orphism,RFL P)检测 40例正常人大肠粘膜、35例大肠癌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粘膜的 2 0 1密码子突变情况。结果 大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粘膜 2 0 1密码子突变率分别为 71% ( 2 5 / 35 )和 6 0 % ( 2 1/ 35 ) ,两者差异无显著意义。但与正常对照组33% ( 13/ 40 )相比 ,显著增高 ( χ2 =5 .6 96 3,P<0 .0 2 5 )。伴淋巴结转移组和 Ducks C、D群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和 Dukes A、B期 ,而与患者性别、年龄、癌的分级、分型等因素无关。结论  DCC基因 2 0 1密码子突变是大肠癌发生中的早期基因事件 ,且与其转移能力的加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马利民  吕洁  赵玉泉 《新疆医学》2006,36(3):106-107
目前,尽管大肠癌的诊断方法较先进,但由于肿瘤发生部位的特殊性以及部分医务人员对其缺乏高度警惕,本当通过简单检查就能确诊的而在临床诊断时往往为时已晚。早期误诊达半数以上,为吸取教训,提高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水平,现将我院1999年~2002年早期误诊后经纤维全结肠镜加活检或手术加病理证实的大肠癌32例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DCC蛋白表达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4 0例正常大肠粘膜、6 6例大肠癌及相应癌旁组织DCC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大肠癌DCC蛋白阳性表达率为 39 4 % ,不仅明显低于癌旁组织(97 0 % )和正常对照组 (10 0 % ) ,而且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及肠壁浸润深度呈负相关 ,但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病理类型等无相关性。结论 :DCC表达缺失与大肠癌的侵袭、转移能力密切相关 ,可反映大肠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亨德森·哈塞尔巴赫方程的问世,简化了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方法。但由于它对离子强度、活度、同离子效应等因素不加更多地关注,导致求得的P~H值与实际P~H值略有不同。不过它的求法简单,易于掌握,所求P~H值与实际溶液的P~H值相近的特点,致使此关系式还是被广泛地用于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中。  相似文献   
5.
食管、胃的良、恶性肿瘤单独存在是经常可以见到的,但食管癌合并胃平滑肌瘤是罕见的。经胃肠所见双重影及内镜检查,在患者术前发现,并做出诊断的报道极少,现将我院治疗的食管癌与胃平滑肌瘤并存的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尿核基质蛋白22测定方法的评价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膀胱移行细胞癌 (bladdertransitionalcellcarcinoma ,BTCC)在我国泌尿系肿瘤发病中已占第一位。长期以来 ,尿脱落细胞和膀胱镜检查一直作为诊断膀胱癌和监测其复发的金标准。近年来 ,发现核基质蛋白 2 2 (NMP2 2 )是诊断和监测膀胱的有效标志物 ,但国内尚鲜见方法学研究报告。我们对NMP2 2检测方法的线性范围、精密度、准确度及干扰因素等进行了评价。1 材料和方法1 1 材料1 1 1 标本来源  2 0例BTCC患者 (均经术后病理证实 ) ,男16例 ,女 4例 ,年龄 33~ 78岁。 18例泌尿系良性疾病患者(包括尿路感染、尿石症、肾结石、BPH等疾…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寻找与尿道下裂发病密切相关的基因,探讨尿道下裂形成机制.方法 ①实验组为12例尿道下裂患儿,年龄6~12个月,平均8个月.尿道下裂中度5例,重度7例.组织标本取自尿道成形手术时切取的尿道板组织.②对照组为6例年龄匹配的男性患儿,留取包皮环切时的正常表皮组织.用Tri-Reagent分别提取总RNA,与含22 000个人类基因的寡核苷酸基因芯片杂交、洗脱、染色、扫描,基因强度变化行方差分析(ANOVA,P<0.01)和Tukey分析,基因表达强度变化>2倍作为有意义的基因,比较尿道下裂和正常组织之间基因表达差异.从上调表达的基因中选择雌激素敏感基因行RT-PCR,标本除上述患儿RNA外,再增加年龄配对的3例中度、1例重度尿道下裂和2例年龄配对的RNA作为对照,即对照、中度和重度尿道下裂患者RNA标本各8例,验证芯片结果.结果 尿道下裂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存在明显的基因表达差异,共筛选出表达强度变化>2倍的基因94个,其中中度尿道下裂与正常比较,47个基因上调表达(P<0.01);重度尿道下裂与正常比较,68个基因上调表达(P<0.001);重度与中度比较,17个基因上调表达(P>0.05).上调表达的基因中发现了4个雌激素敏感基因CYR6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ATF3和GADD45β,基因芯片和RT-PCR均证实其在尿道下裂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结论 异常表达的基因与尿道下裂的发生有关,尿道下裂组织中雌激素敏感基因上调表达参与了尿道下裂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8.
李海波  侯洁  徐捷  马利民  李兰  高伟 《山东医药》2010,50(16):54-55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器与血液透析器串联治疗尿毒症顽固性皮肤瘙痒的临床结果。方法将50例维持性透析的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串联组22例,采用透析器与爱尔灌流器串联进行治疗,每周3次;对照组28例,单纯进行血液透析,外用乳化剂,口服抗组胺药物治疗皮肤症状,每周3次。两组均每次透析4 h,治疗1个月。两组治疗前后检测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结果串联组治疗后PTH的清除率为(52.8±1.7)%,β2-MG的清除率为(49.4±2.6)%,皮肤瘙痒缓解率为90.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液灌流器与透析器串联治疗尿毒症顽固性皮肤瘙痒能有效消除PTH,缓解皮肤瘙痒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组织学前列腺炎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关系。方法:术前均行前列腺B超检查,测定前列腺三径大小计算出前列腺体积,同时检测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结果:良性前列腺增生症168例中合并组织学前列腺炎96例(57.1%),其中Ⅰ度增生41例,合并组织学前列腺炎19例(46.3%),Ⅱ度增生72例,合并组织学前列腺炎39例(54.2%),Ⅲ度增生55例,合并组织学前列腺炎38例(69.1%)。结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常常合并组织学前列腺炎,腺体增生体积与组织学前列腺炎呈正相关,组织学前列腺炎是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进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男性下尿路是尿液和精液的共同通道,其功能除了排尿外,在生育期还担负着生殖功能;而在女性主要是排尿功能.排尿功能异常,将导致尿液排出受阻、上尿路积水,进而损害肾功能,或尿液从异常通道排出(尿漏、转流、造瘘等),影响健康和生活质量.下尿路梗阻包括从膀胱颈部直至尿道外口的梗阻是最常见的影响尿液排出的疾病,其原因可由下尿路本身的病变引起,也可由下尿路周围脏器病变的压迫所致,主要表现为排尿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