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9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34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1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结合SARS流行阶段综合性医院放射科应急隔离影像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阐明本系统的软硬件环境特点,总结本系统建设与使用的经验与实践效果,探讨应急信息系统优点与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双机热备服务器,院内设立独立的网段,文本信息采用TCP/IP协议传输,胸片图像采用DICOM图像传输与浏览技术,分别在被隔离的SARS门诊、摄片区以及放射科诊断区放置工作站.记录系统安装前后的全院医务人员感染情况.结果:应急隔离放射科影像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使疑似SARS的病例诊断过程远离非SARS隔离区,启用系统前后,院内医务人员的感染率有明显下降的趋势.结论:应急隔离系统的建设有效地控制了SARS在医院内的传播途径;网络基础建设,软环境准备(包括科室人员前期计算机使用培训),网络维护与管理制度的建设是应急系统建设与顺利使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颅内出血在GRE序列上的表现,探讨颅内出血在GRE序列上表现的生物物理学基础。方法 CT证实为急性颅内出血的21例患者,其中脑实质内出血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脑挫裂伤5例,在发病6小时内行常规SE序列的TlWI、T2WI及GRE序列的T2*WIMRI检查,对急性出血的MR征象进行总结分析,并比较常规T2WI及T2*WI对急性出血的诊断价值。结果 9例脑实质内出血在常规MR上7例表现为等T1,2例表现为长T1,在T2WI上8例呈不均质的略高信号,1例为等信号,其中有5例在病灶核心区或边缘可见低信号。而在T2*WI上病灶边缘均可见明显的环状低信号或整个病变均呈低信号:7例珠网膜下腔出血中有只有3例在常规MR上可见短T1信号,其余4例均正常,而在T2*WI上7例均可见明显的低信号;5例脑挫裂伤表现为不均质的长T1长T2信号,在T2*WI上可见多发的点状低信号。结论 GRE序列对颅内出血的敏感性高,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的SE序列。临床怀疑颅内出血的患者在进行MR检查时,检查序列应常规包含GRE序列,以进一步提高MRI对其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磁共振示踪法探讨脑细胞间隙(ECS)内物质转运规律及外界刺激对其转运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尾状核-对照组、丘脑-对照组、尾状核-运动组和丘脑-疼痛组,通过立体定位技术将示踪剂Gd-DTPA导引至尾状核和丘脑区的ECS,在示踪剂注射前和注射后不同时间点进行MR扫描,直至Gd-DTPA所致的高信号消失,通过图像后处理和数学建模技术,计算示踪剂在ECS内的半衰期,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结果。结果 尾状核ECS内的Gd-DTPA可转运至邻近皮层区,丘脑ECS内Gd-DTPA的转运局限于原位,未观察到向邻近区域进行跨区域转运。尾状核-对照组、丘脑-对照组Gd-DTPA的半衰期分别为(104.30±54.12) min和(49.93±2.11) min (t=2.839,P<0.05)。尾状核-运动组Gd-DTPA的半衰期分别为(113.42±47.32) min,与尾状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59,P>0.05)。丘脑-疼痛组的Gd-DTPA的半衰期为(109.40±10.33) min,较丘脑-对照组显著延长(t=15.954,P<0.05)。结论 磁共振示踪法是研究脑ECS内物质转运规律的有效手段,外界刺激可调控相关脑区ECS内物质的转运清除。  相似文献   
4.
目的:改进光磁双模态分子探针钆-[4,7-双-羧甲基-10-(2-荧光素硫脲乙基)-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基]-乙酸络合物(Gd-DO3A-EA-FITC)的合成及纯化方法。方法: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DOTA)经过取代反应、水解反应、偶联反应、与金属络合反应,合成Gd-DO3A-EA-FITC。结果:改进了Gd-DO3A-EA-FITC的合成路线,分别通过取代反应、水解反应、偶联反应、络合反应得到了光磁双模态分子探针,该反应总收率为34.6%,与原路线(18.0%)相比,总收率增加,各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和质谱分析法鉴定后结果正确。改进后的路线避免了取代反应不易控制的缺点,且在纯化分离方面,将载样量少、成本高的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纯化改进为载样量多、简便易操作的柱色谱。结论:改进后的路线改善了反应条件的可控性,并且使化合物纯化分离过程变得更加简易,同时使总收率明显提升。光磁双模态探针可同时将活体磁共振成像与离体光学成像相结合,实现光磁双重同步检测,使二者的检测结果相互验证。可将光磁双模态分子探针应用于脑结构及其功能相关研究,并且经静脉途径给药后可以对脑肿瘤进行研究,因此在脑肿瘤和脑血管相关疾病的药物治疗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光生物调节(photobiomodulation, PBM)对脑组织间液(interstitial fluid, ISF)引流的影响, 为PBM治疗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提供新的解释。方法: 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PBM组(n=12)、假PBM组(n=6)及空白对照组(n=6), 其中PBM组根据磁示踪分子探针注射部位的不同又分为PBM同侧示踪组(n=6)和PBM对侧示踪组(n=6)。PBM组和假PBM组大鼠在脑尾状核区ISF引流到达的额叶皮层区对应的颅骨上微创暴露硬膜; PBM组使用630 nm光纤(5~6 mW/cm2)按照每次光照5 min, 暂停2 min的方式, 总共照射5次; 假PBM组于相同位置使用光纤但不打开电源, 保持相同时间; 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操作。PBM结束后, 将示踪分子探针注射到每组大鼠的尾状核区, 之后利用磁示踪技术根据探针分子的扩散和分布, 观察大鼠尾状核区ISF引流的变化规律, 并使用细胞外间隙(extracellular space, ECS)扩散参数图像(diffusion rate in ECS-mapping, DECS-mapping)技术分析脑ECS结构的变化, 最后得到反映脑ECS结构和ISF引流情况的参数: 容积占比(α)、迂曲度(λ)、半衰期(T1/2)和扩散参数(DECS)。比较各组间参数差异从而分析PBM对脑ECS及ISF的影响。结果: 参数T1/2、DECS和λ在PBM同侧示踪组、PBM对侧示踪组和假PB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9.286, P<0.001;F=13.458, P<0.001;F=10.948, P=0.001), 而参数α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17, P=0.324)。与假PBM组和PBM对侧示踪组相比, PBM同侧示踪组的T1/2显著减小[(45.45±6.76) min vs. (76.01±3.44) min, P<0.001;(45.45±6.76) min vs. (78.07±4.27) min, P<0.001], 说明脑ISF引流速度明显加快; DECS显著增大[(4.51±0.77) ×10-4 mm2/s vs. (3.15±0.44)×10-4 mm2/s, P < 0.001;(4.51±0.77)×10-4 mm2/s vs. (3.01±0.38)×10-4 mm2/s, P<0.001], 说明脑ECS内分子扩散速率明显增快; λ显著减小(1.51±0.21 vs. 1.85±0.12, P=0.001;1.51±0.21 vs.1.89±0.11, P=0.001), 说明脑ECS结构的迂曲程度下降。结论: PBM可以调控脑ISF引流, 这可能是PBM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潜在作用机制之一, 也为经脑ECS途径提升脑功能的主动调控策略提供了全新方案。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32岁.因白带增多半年,接触性出血3个月入院.妇科检查:阴道通畅;宫颈前唇隆起,前穹隆、左右穹隆消失,肿物向直肠方向突起;子宫界限不清,双附件增大.实验室检查:肿瘤相关抗原(CA125)73 U/mL.  相似文献   
7.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DWI)已经从实验领域进入常规的临床应用,并且从最初的脑中风早期诊断领域已经逐渐扩展到白质病变、肿瘤甚至其它系统、器官的疾病研究中^[1、3]。但是,在进一步的临床应用中出现了许多相关的技术难题,比如图像质量、回波时间过长、伪影等等。目前,伴随着多种磁共振软硬件技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并开发适合实验室磁共振图像后处理的PC平台的工作站。讨论图像后处理软件的PC水平的硬件工作环境。分析合成的人脑表观扩散系数 (ADC)参数图图像特点 ,讨论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6例正常人进行常规与功能性MR扩散成像扫描获得的结构与扩散张量参数图像 ,在市售PC机平台上运行Perfect Tech图像后处理软件进行各种ADC参数图的重建。结果 应用Perfect Tech软件在目前市售PC机硬件条件下可以实现MR功能性图像后处理与分析。ADC参数图表现为灰白质界限不清 ,呈等信号 ,白质区的各向异性被均化消除 :脑白质区ADC值平均为(7 5 9± 1 12 )× 10 -4 mm2 /s,灰质区ADC值平均为 (10 5 0± 4 34 )× 10 -4 mm2 /s ,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脑脊液表现为高信号。在各向异性指数图 (AI)上表现为灰质区与白质区分界明显 ,灰质区表现为低信号 ,白质区的信号强度表现为高信号 ,扩散的各向异性被突出 ,白质区AI为 0 2 0± 0 0 9,灰质区AI为 0 0 9± 0 0 7,之间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 (t=4 13,P <0 0 1)。结论 可以在PC机水平上实现磁共振图像后处理以及功能性参数图的运算与显示 ,扩散张量参数图对临床与科研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多发性硬化的MR扩散加权成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总结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表现,定量研究MS病灶区水分子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扩散各向异性指数(anisotropy index,AI)的变化规律。方法:18例218个病灶分为5组:A组为MS急性期活动性病灶9例72个病灶,B组为A组中4例治疗后随访的病例,共31个病灶,C组为缓解-复发型的缓解期静止病灶9例(115个病灶),D组取病灶对侧或邻近的正常表现白质区域(normal appearance white matter,NAWM),共218个,E组为正常对照组18例。总结病灶在DWI与常规MRI上的表现。测量病灶及临近正常表现白质区以及正常对照组相应区的ADC、AI。结果:在DWI上,进展型MS表现为高信号(T2WI表现为水肿样高信号)。缓解-复发型的急性发作期MS表现为环形或圆形高信号病灶。缓解-复发型的缓解期病灶与白质相比表现为稍高信号。各种分型与分期的MS病灶的ADC升高,AI下降,与NAWM及正常对照组间存在明显差异(F=26.89,P<0.01)。AI在病程后期表现为明显下降。MS病灶在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强化MS病灶的ADC值 比非强化病灶的ADC值低(t=4.19,P<0.01),而2组的AI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t=0.99,P>0.05)。结论:DWI与常规MR相比可以提供定量的诊断信息。能够反映MS不同临床分期的病理变化。扩散定量研究在MS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疾病预后疗效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11岁,两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弯曲时疼痛,伴屈曲受限.MRI检查:腰椎平扫T1、T2加权像上均可见L2水平椎管内高低混杂信号,大小约2.4 cm×2.0 cm×3.0 cm,边缘可见条状低信号,其上下方均有条状低信号相连,脊髓明显受压移位(图1).CE-MRA检查可见椎管内异常血管团,其上方和下方均可见引流动脉,远端引流动脉通过L5S1双侧椎间孔与双侧髂内动脉交通(图2,3).DSA证实为椎管内动脉瘤,瘤体位于L2水平椎管内,载瘤动脉上,胸肋间动脉单独供血,上方可见引流静脉(图4).超声Doppler证实瘤内可见明显的旋流信号,其头侧可见载瘤动脉,血流方向是由头侧向尾侧流入瘤体内,载瘤动脉血流速度Vmax=117.7 cm/s.经后路手术进入椎管,可见瘤体搏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