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调查福建省部分地区野栖鼠体表寄生恙螨的分布情况及物种多样性,为恙虫病防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笼日法捕鼠,检获鼠体恙螨,对其鉴定、计数。用带螨率、带螨指数及优势种反映恙螨的种群构成及密度;采用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及Simpson优势度指数分析恙螨的物种多样性。结果 在野栖鼠体表共检获恙螨2亚科7属27种10 832只。其中,鼠耳表面共检获2亚科6属23种9 936只,带螨率为33.27%,带螨指数为17.68,恙螨的多样性指数为1.48,优势种为地理纤恙螨(59.60%);鼻腔内共检获1属4种896只,带螨率为15.11%,带螨指数为4.06,恙螨的多样性指数为1.12,优势种为中华珠恙螨(48.33%)。不同寄生部位、不同宿主、不同生境、不同季节、不同区划鼠体带螨率、带螨指数、恙螨的物种多样性及优势种均不同。恙螨物种多样性指数趋势依次为:耳>鼻腔;白腹巨鼠>针毛鼠>社鼠>黄毛鼠>黑线姬鼠>青毛鼠>板齿鼠(耳);青毛鼠>针毛鼠>黄毛鼠(鼻腔);山地>田地>果园;春季>秋季>夏季;东部丘陵平原亚区>闽广沿海亚区。结论 福建省野栖鼠体表寄生恙螨种类丰富,其种群构成、密度及物种多样性受宿主、寄生部位、生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福建省钩端螺旋体(钩体)病主要宿主动物的密度、种类、感染率和感染菌群的分布情况,为钩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6年根据疫情选取14个调查点,采用笼夜法捕获鼠类并采集血液或肾脏标本进行钩体培养,测定血清抗体,分析感染状况和感染菌群。结果 共捕获鼠1 312只,鼠密度为6.29%,闽东最高(9.98%),闽中最低(3.25%)。鼠种以黄毛鼠、黄胸鼠、褐家鼠和针毛鼠为主,占87.57%,不同地区鼠种构成不同。分离10株钩体,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6.42%,感染菌群以秋季群、爪哇群为主,占73.50%。不同地区鼠感染率不同,闽北最高(45.00%),闽中最低(15.56%)。黄胸鼠、青毛鼠和黄毛鼠感染率较高,依次为35.53%、31.58%、27.57%。结论 福建省鼠种构成复杂,黄毛鼠、黄胸鼠、褐家鼠和针毛鼠为优势鼠种,鼠类钩体感染水平较高,不同地区鼠种及感染率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福建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并对其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08-2017年福建省布鲁氏菌病报告数据,进行流行特征分析;采用传统生物学鉴定和BCSP31-PCR、AMOS-PCR、MLVA-16进行布鲁氏菌分离株分子鉴定和分型,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福建省2008-2017年布鲁氏菌病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发病率0.11/10万;疫情波及福建省80%的县区,呈高度散发态势;发病高峰为4-8月;40~64岁发病数占62.7%,60~64岁组发病率最高(0.27/10万);男女比为2.50:1,农牧民占50.7%。40株布鲁氏菌分离株分子检测结果与传统分型基本相符,为2个种(羊种和猪种)和2个生物型(羊3型和猪3型),其中羊种布鲁氏菌占绝大多数(87.5%); MLVA-16分型将其分为羊种和猪种2个种群,35株羊种菌分为28种基因型,5株猪种菌分为4种基因型,其中26种基因型为单分离株,6种基因型为共享基因型(共14株,35.0%)。同国内147株布鲁氏菌进行聚类分析显示,福建省菌株与广东和内蒙古地区存在4种共享基因型,均为羊种菌,其他部分菌株与外省菌株存在着较近的遗传距离,主要集中在panel 2B上,仅存在1~3个位点的差异。结论 福建省布鲁氏菌病流行强度逐年增高,建议相关部门加强传染源的管控、对疫情高发地区的重点人群采取必要防控措施,控制其发生与流行。福建省布鲁氏菌MLVA-16分型显示高度基因多态性,提示MLVA-16可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分子流行病学溯源调查,可以提高布鲁氏菌病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安徽省长丰县农村地区中小学生伤害的流行病学现状,并分析其应对方式等与伤害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整群抽取安徽省长丰县3所中学、5所小学,对其3~9年级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一般情况、伤害发生情况以及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等,用以调查伤害发生情况、评价学生应对方式等心理特点.采用负二项回归分析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长丰县2917名农村中小学生,伤害事件发生率为17.4%.伤害组的积极应对得分为33.98±6.38,非伤害组积极应对得分为33.66±6.3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79,P=0.328).伤害组的消极应对得分(27.65±7.79)高于非伤害组消极应对得分(26.54±7.62)(t=2.775,P=0.006),且消极应对高度、中度、低度三组的伤害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31,P=0.013).多因素负二项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人口学变量的潜在混杂作用影响后,积极应对与伤害无统计学关联,中度消极应对者发生伤害的危险性是高度消极应对者的0.77倍(IRR=0.77,95%CI:0.63~0.94).结论 消极应对是影响中小学生伤害的危险因素.改善应对模式、促进人格发展是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和应用基于COI的DNA条形码技术对福建省大田县野外生境进行鼠种调查。方法 采用笼夜法在大田县境内捕鼠,对捕获鼠进行形态学鉴定后,经肝脏组织核酸提取、目标条带COI基因片段的扩增及测序获取序列信息,通过同源性比对、遗传距离分析和系统进化树构建对所捕获的野栖鼠进行准确鉴定。结果 本次调查共捕获24只野栖鼠,经形态学鉴定青毛鼠14只、板齿鼠6只、白腹巨鼠3只、黄毛鼠1只。经DNA条形码技术鉴定,其中青毛鼠13只、板齿鼠6只、白腹巨鼠4只、大足鼠1只。各鼠种种内遗传距离为0.00%~0.21%,种间遗传距离为13.24%~18.03%,种间遗传距离显著高于种内遗传距离。DNA条形码技术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存在2份标本的差异,经再次鉴定,更正了形态学鉴定结果。结论 DNA条形码技术可作为形态学鉴定方法的补充,应用于鼠种调查和分析中。探讨和应用基于COI的DNA条形码技术对大田县山地生境进行鼠种调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015-2020年福建省钩端螺旋体(钩体)病流行状况,为钩体病风险评估和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钩体病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传染病监测系统和2015-2020年17个监测点,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和空间自相关方法进行分析,对捕获的鼠脏器进行钩体培养,鼠血清、健康人血清和医院送检的患者血清进行血清抗...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福建省动物宿主感染巴贝虫状况。方法 2014-2016年本中心在福建各地捕鼠,笼日法捕鼠,采集鼠心脏血,同时采集牛、羊和狗的血液样本,采用PCR扩增巴贝虫18SrRNA基因,感染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结果调查共布放鼠笼5 917笼次,捕鼠381只,鼠密度为6.44%。全省鼠类巴贝虫的感染率7.61%。家栖鼠中仅3只感染巴贝虫,感染率为1.68%。野鼠中26只感染巴贝虫,感染率为12.87%。野鼠感染率远高于家鼠,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地区分布看,闽中地区感染率最高,其次为闽东,闽南地区感染率最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动物,牛的血样未检出巴贝虫,狗和羊的血样中各1只检出巴贝虫,感染率分别为1.79%和0.55%。鼠类的巴贝虫感染率高于其他动物的感染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序列分析显示鼠类感染的均为田鼠巴贝虫。而犬中检出的巴贝虫为犬巴贝虫。结论福建省巴贝虫宿主动物中鼠类尤其是野鼠,感染率最高,可能是我省巴贝虫最重要的宿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福建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监测结果,掌握疫情动态,查明重点职业人群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福建省2018-2019年布病疫情信息和监测数据,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布病流行特征、突发疫情特点和监测点布病血清学监测结果.结果 福建省2018-2019年报告布病238例,年发病率0.30/10...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艾滋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PLWHA,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PLWHA的家属和普通村民对PLWHA及其家属的社会歧视差序格局,并分析造成艾滋病相关社会歧视的原因。方法自制调查问卷,对乡村艾滋病流行区的117名PLWHA、190名相应的PLWHA的家属、非艾滋病流行区的216名普通村民,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艾滋病相关社会歧视在艾滋病流行区的PLWHA、PLWHA的家属和非艾滋病流行区的普通村民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F=351.088,P=0.000),且这种差异有一定的格局,基本上随着关系的亲疏而呈递增递显的趋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PLWHA的接触程度(OR=0.268,P=0.000)、艾滋病知晓得分(OR=0.825,P=0.001)、对PLWHA处境的理解(OR=1.102,P=0.000)与艾滋病相关社会歧视存在关联,可能是艾滋病相关社会歧视的影响因素。结论目前我国仍普遍存在对PLWHA及其家属的社会歧视,且这种社会歧视存在差异格局的特点,因此应针对这些特点提出可行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福建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趋势,为制定有效科学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布鲁氏菌病监测工作方案》和《福建省布鲁氏菌病防控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在福建省布病重点地区开展监测,对各年度上报数据进行汇总与分析。结果 2012-2017年间,在福建省8个设区市22个监测点共检测布病高危人群血清标本6 713份,检出阳性64份(SAT法),阳性率为0.95%;各类布病职业人群中,以肉类加工和饲养放牧人员阳性率最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972, P>0.05);年龄分布看,30~50年龄组检出最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033, P>0.05);性别分布看,男女性别比为1.6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2, P>0.05)。在哨点医院开展主动搜索,共检测人群血清1 815份,发现病例62例,阳性率为3.42%。结论 2012-2017年间,福建省闽南沿海地区疫情较重,并有向内陆闽北山区扩散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